不同药剂防治玉米二点委夜蛾田间试验

时间:2022-10-07 10:18:52

不同药剂防治玉米二点委夜蛾田间试验

摘 要:通过不同药剂防治玉米二点委夜蛾试验,结果表明,20%氟虫双酰胺WG、24%氰氟虫腙SC、48%毒死蜱EC、20%氯虫苯甲酰胺SC、5.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对二点委夜蛾幼虫均有较好的防效,15d后的防效仍都保持在85%以上。

关键词:药剂;玉米;二点委夜蛾;试验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6-91-02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osehler)]属鳞翅目夜蛾科,是近几年新发现的一种害虫,主要为害玉米。其幼虫为害玉米幼苗的根部和茎基部,咬断幼茎或浅表层根系,受害植株轻者倒伏并伴有枯心,重者植株被蛀断,造成缺苗断垄。由于玉米属于个体生产能力强、群体自我补偿能力较低的作物,一旦缺苗断垄会对产量造成较大损失,若该害虫防治不及时,甚至可能造成绝收,因此及时有效地防治二点委夜蛾对于保障玉米生产安全十分重要。为更好地控制二点委夜蛾危害,笔者于2013年7月选择多种药剂进行了田间药效对此试验,以期筛选出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20%氟虫双酰胺WG(日本农药株式会社);24%氰氟虫腙SC(德国巴斯夫公司);20%氯虫苯甲酰胺SC(美国杜邦公司);48%毒死蜱EC(江苏宝灵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5%溴氰菊酯EC(江苏连云港立本农药化工有限公司);5.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1.2 试验地情况 试验于2013年7月进行设计和安排,试验田设在华山镇大程庄村,试验地土壤为两合土,肥力及产量水平上等,前茬小麦,田间管理条件较好,土壤墒情良好,小麦收割后留高茬(20cm左右),麦糠碎屑均匀散落在田间。玉米品种为大京九六号,于6月22日采用采取穴播的方式种植,每穴多以1粒种子为主,行距60cm,株距26~28cm,密度约4 000株/667m2,试验前田间未使用杀虫杀菌剂。

1.3 试验设计 共设7个处理,分别为Ⅰ:20%氟虫双酰胺WG20g/667m2,Ⅱ:24%氰氟虫腙SC40g/667m2,Ⅲ:48%毒死蜱EC100mL/667m2,Ⅳ:20%氯虫苯甲酰胺SC6.5mL/667m2,Ⅴ:2.5%溴氰菊酯EC20mL/667m2,Ⅵ:5.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20g/667m2,Ⅶ:清水对照(ck)。每个处理重复3次。使用3WRD-18B电动喷雾器均匀喷雾,每667m2药液量为50kg。共21个小区,小区面积48m2,随机区组排列。

1.4 施药时间 试验于2013年7月3日下午(二点委夜蛾低龄幼虫高峰期)施药,此时二点委夜蛾多数处于2~3龄期,玉米处于3~4叶期。药前7d未用苗后除草剂,施药后水肥管理及其它病虫防治与周围大田一致。

1.5 调查方法 施药前调查二点委夜蛾虫口基数,每小区5点定点取样,每一样点1m2(顺玉米单行2.5m×0.4m),逐株用搂耙检查玉米根周围20cm二点委夜蛾藏匿的地方,记载玉米株数和害虫数量,再用覆盖物覆盖原处,不破坏其生存环境;防治后3、7、15d调查活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如下:

幼虫防治效果(%)=(1-[空白对照区药前虫量×处理区药后虫量空白对照区药后虫量×处理区药前虫量])×100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药后3d调查,除处理Ⅳ防效较差外,其余处理校正防效均在77%以上;药后7d,各处理防效均显著增加,除处理Ⅴ外,其它各处理防效校正防效均在90%以上,处理Ⅲ、Ⅵ更是达到了100%;药后15d,处理Ⅰ、Ⅳ防效有所增加,其他处理防效有所下降,但除了处理Ⅴ外,各处理防效仍然保持在85%以上。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供试6种药剂施药后7d除2.5%溴氰菊酯防效较低外,其他药剂防效均在90%以上,而且20%氟虫双酰胺、24%氰氟虫腙、48%毒死蜱、20%氯虫苯甲酰胺、5.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这5种药剂均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等特点,在生产上可以大面积推广,但药剂要注意交替轮换使用,以延缓二点委夜蛾的抗药性。

(责编:张宏民)

上一篇:鄂尔多斯市食用菌生产现状与发展措施 下一篇:小议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