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乡方言谚语的修辞特色

时间:2022-10-07 08:04:49

方言谚语是汉语语汇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一种语言形式,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固定语句,它凝结了老百姓的朴素智慧,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本文以湘乡方言谚语为例,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其特色。

节奏鲜明 音韵和谐

方言谚语顺口悦耳,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易于记诵传承,富有艺术情趣,体现了语言的音乐美。押韵、方言虚词的使用、音节的搭配在湘乡方言谚语中是体现语言音乐美的重要手段。

押韵。“押韵,就是有规则地交替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音节,利用相同或相近的声音有规则地回环往复,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作品和谐统一。”①

湘乡方言谚语以双句式为主,也有部分多句式谚语,大多押尾韵,一韵到底。例如:

(1)草鞋样,边打边像。

(2)出门带根绳,万事不求人。

(3)有鱼不吃虾,鱼也要叉。

(4)有牛莫嫌慢,有饭莫嫌烂。

(5)火车叫,钟点到,二两来,烙个炮。

(6)一赚钱,腰上切;二赚钱,铁打铁;三赚钱,桌子边上谐。

例(1)(2)(3)(4)都押的是尾韵。在湘乡方言中,“绳”“人”的韵母相同,读为[ien]。例(5)(6)押隔行韵。其中例(3)一二句“鱼”字重复使用,例(4)中“有”、“莫嫌”重复使用,例(6)中“赚钱”一词重复使用,在简短的句式中,恰当地重复使用个别的词语,能在表达上给人以字音协调、节奏鲜明、形式匀称的美感。

方言虚词的运用。湘乡方言中的语气词、助词的功能和共同语中语气词、助词的功能相同。湘乡方言中的语气词常用在句尾表示种种语气,也可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助词往往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表示结构关系或动态等语法意义。大量具有当地特色的语气词、助词出现在湘乡方言谚语中,它们除了表达丰富的语法意义外,还起到了调整音节、增强节奏的作用。例如:

(1)宁可穷嘎家务,不可木嘎崽女。

(2)吃哒碗里,望哒甑里。

(3)煮熟的鸡蛋,得变哩。

(4)吃苋菜子屙血,走红哩。

例(1)中“嘎”表示完成;例(2)中“哒”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例(3)(4)中的“哩”兼有助词和语气词的功能,既表示动作的完成,又表达了一定的语气。在湘乡方言中,“穷嘎”、“吃哒”、“变哩”等组合一般都读为重轻格式,“嘎”“哒”“哩”等词具有后附性和黏着性,都要轻读。方言语气词和方言助词的运用使谚语在声音的长短舒促、高低起伏等方面更具音乐美。

另外,湘乡方言中的部分谚语还使用了衬词,衬词一般指句中自身并无意义,只起到协调音节作用的词,例如:

(1)做个好事修个德,人不晓得天晓得。

(2)炊壶滚起吱介翻,茶叶子还在安化山。

例(1)中的“个”,例(2)中的“吱介”都是衬词,放在句中,十分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音节的搭配。音节搭配得当,能使语言匀称、自然。一般来说,音节与音节的配合要相称,单音节词与单音节词搭配,双音节词与双音节词搭配,多音节词与多音节词搭配。湘乡方言谚语通过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巧挑词语,精心搭配,获得了形式整齐、节律感强的艺术效果。例如:

(1)光清明,暗谷雨。

(2)人歇端午,牛歇谷雨。

(3)三十夜里的火,元宵夜里的灯。

(4)冷是冷,莫发风;穷是穷,莫欠账。

(5)有钱三十称阔佬,无钱三十打单身。

(6)勤劳发狠般般有,好吃懒做样样无。

上述例句都运用了对偶修辞格。对偶是汉语所独有的辞格,由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语句构成,它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特有的表现力,读起来节奏鲜明、铿锵有力,便于记诵。湘乡方言谚语中对偶的运用是很多的,从形式上看,大多为宽式对偶,例(1)的上下句为三言句式,节拍配置为1//2;例(2)的上下句为四言句式,节拍配置为2//2;例(3)的上下句为六言句式,节拍配置为2//3//1;例(5)的上下句为七言句式,节拍配置为2//2//1//2;例(6)的上下句也是七言句式,节拍配置为2//2//2//1。从内容上看,例(2)(3)(4)为“正对”,构成对偶的上下句运用类似的事物或事理相互补充;例(1)(5)(6)为“反对”,构成对偶的上下句运用相反或相对的事物,形成强烈的对比,以突出事物的本质。从上述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湘乡方言谚语讲究音节的搭配,音节组合丰富,节拍搭配自然,形式匀称整齐。

通俗质朴 平易自然

谚语源于民间,用于民间,经世代口耳相传,形成了通俗质朴、平易自然的语言风格,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质朴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也是经过了锤炼的产物。精挑词语,用词准确妥帖,就会产生一种质朴的美感和力量。湘乡方言谚语没有华丽的辞藻、绚丽的文采,而是选用了大量贴近当地人民劳动生活的独具特色的方言词语来传授知识、阐释哲理,既通俗易懂,又形象生动。例如:

(1)人不强梁家不富。

(2)要想全无事,除非拎打光。

(3)起死,顿起埋。

(4)死脔入粮子,三天起拱子。

上述例句中都含有湘乡方言特有的词语。例(1)中的“强梁”不仅指人能力强,更多地包含了做人要厉害、要霸道的意思。例(2)中的“拎打光”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身无分文、一无所有。例(3)中的“”表示站立,“顿”是湘乡话中“竖着”、“直立”的特有说法,“起死,顿起埋”意指不妥协、不屈服。例(4)中“死脔”是湘乡话中骂人的话,泛指蠢人,“粮子”指旧时的军队,“起拱子”意指不安分,造反。还有的谚语表现了湘乡方言特有的语法现象,例如“耳朵梗子嫩软的”,“嫩”在普通话中是形容词,而此处却相当于程度副词,修饰“软”,此句用来形容那些缺少主见、容易改变主意的人。

巧用辞格 含蓄风趣

辞格是人们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而在长期的语言交际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固定格式或特定模式。湘乡方言谚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双关、夸张等修辞格,使语言含蓄风趣、耐人寻味。

比喻。比喻,即根据心理联想,抓住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描绘甲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等不同的形式。比喻是湘乡方言谚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格。例如:

(1)赚钱好比针挑土,用钱好比水推沙。

(2)人情是把锯,有来就有去。

(3)刀钝石上磨,人蠢世上学。

(4)挖眼寻蛇打。

(5)肚痛搔脚板。

例(1)用两个明喻形象地说明了赚钱艰难、用钱容易的情况,喻词为“好比”。例(2)(3)皆为暗喻,例(2)选取了“人情来来往往”和“锯来锯去”的相似点来打比方;例(3)中以“人蠢世上学”为本体,“刀钝石上磨”为喻体,说明了后天磨炼的重要性。例(4)(5)句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都只有喻体,没有本体,例(4)中的“眼”是“洞”的意思,“挖眼寻蛇打”喻指“无事找事”;例(5)用来比喻那些抓不住事物主要矛盾的人或行为。

夸张。夸张就是有意言过其实来突出事物形象的一种修辞格。爱好夸张的心理倾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夸张能幽默风趣地表达说话者对事物或人物的鲜明的情感态度,有利于突出其本质和特征,从而容易引起听话人的共鸣。可以说,古往今来,人们都运用过夸张来达到交际目的。湘乡方言中也有许多谚语运用了夸张这种修辞格。例如:

(1)树叶子掉下来怕打破脑壳,走路都怕踩死蚂蚁子。

(2)夜饭少一粒,饿成个残废。

例(1)生动地描绘了一个胆小怕事的人。例(2)说明旧时人们非常看重晚餐,认为晚餐一定要吃饱,否则会有损身体健康。

双关。双关一般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言在此而意在彼。湘乡方言中还有些谚语运用双关来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地表达语意。例如:

(1)外婆屋里姓蒋。

(2)老实鼻头空。

例(1)句利用湘乡方言中“姓”与“信”、“蒋”与“奖”谐音,幽默含蓄地讽刺了一贯爱听奉承话的人,方言词语“屋里”是“家里”的意思。例(2)巧妙地利用“老实”一词构成语义双关,“实”在湘乡话中也可做动词,表示“堵、堵住”,“老实”在句中为“鼻子老是堵塞不通”的意思,“老实”还有做人本分、规矩之意,“老实鼻头空”表面上指一直堵着的鼻子不堵了,暗指老实人不老实了。

湘乡方言谚语修辞格的运用也是多样化的,除了上述分析的常见的修辞格外,还运用了其他的修辞格,例如:“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运用了回环修辞格,说明了人的成长与约束、控制等的关系;“荒处无人耕,耕处有人争”运用了顶真修辞格,表现了人们爱扎堆、从众的心理;“七月豌,蔸上豌;八月豌,腰上豌;九月豌,尖上豌”运用了排比修辞格,告诉人们七月种的豌豆,从豆苗蔸上就开始长豆荚,能高产,而八月、九月就不适合种豌豆。丰富的修辞格恰到好处的运用,突出了谚语的表意重点,提高了谚语的表达效果,使其更容易记诵传承。

综上所述,湘乡方言谚语内容丰富多样,讲究优美的修辞格律,注重选词炼句,运用了多种修辞格式,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散发出独特的语言魅力。

注 释:

①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参考文献:

1.杨慕如:《品味湘乡话》,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文学部中文系讲师)

编校:赵 亮

上一篇:电视频道经营与国际接轨的应对策略 下一篇:“把关人”与网络媒体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