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期望效应理论研究及其对早期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10-07 07:53:54

教师期望效应理论研究及其对早期教育的启示

【摘 要】教师期望是教师在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对学生未来的行为或学业成绩,甚至未来发展状况的期望得到证实的现象。该现象的研究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及学生的健康发展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教师期望效应的早期研究、理论模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介绍,探究了其对早期教育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教师期望效应;自我实现预言;早期教育

一、教师期望效应理论的早期研究

(一)教师期望效应的产生

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著名雕塑家。他在自己的一件雕刻作品――一尊少女雕像上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与才智,甚至对其产生了爱慕之情。此事感动了爱神阿芙逻狄蒂,最终赋予了雕像生命。这则美丽的神话在西方广为流传,它的引申意义多指迷恋自己作品的人。在心理学上,这种通过真诚的期望感动别人,在不断的鼓励下被感动者的行为结果逐渐趋向于期望者的心理预期的现象被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

1968年美国哈弗大学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Jacobson)发表了他们在加州旧金山布奥克学校进行的课堂实验研究结果――《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小学各年级的儿童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向教师提供信息,说:“这些儿童有发展的可能性”。实际上这些孩子完全是随机抽取的。几个月后,这些孩子的智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研究者根据研究数据指出从实验中引发的教师对学生成就的期待最终使这种期待与学生学业成就的真实水平有关,那些教师对其期待高的学生(即使这种期待没有现实的基础)一般能够做得更好。因此这种现象也被称作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

(二)教师期望效应理论的内涵

教师期望是教师在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对学生未来的行为或学业成绩,甚至未来发展状况的期望得到证实的现象。罗森塔尔教授将此现象解释为:学校和教师收到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期望,而且通过态度、表情、言行等方式将这种暗含的期望微妙的传递给学生,当这些学生获得教师期望的信息后,便会产生积极反应,进而更加努力,导致学习结果的快速变化。即教师期望并不能使学生自动产生自我实现的愿望,只有当教师用行为表达出这种期望,并且学生能感知到教师的期望行为时,教师期望效应才能产生。这种效应又表现为两种效应,正效应与负效应。其正效应是学生的智力、情感、个性等方面在教师真诚的关怀下顺利的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成长发展,而负效应则正好相反。

自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发表了他们的实验结果以来,教育界已经进行了一百多次有关教师期望的研究。研究者们根据教师期望对学生造成的实际影响不同,区分出两种教师期望效应类型,即自我实现预言效应和维持期望效应。自我实现预言效应是指原先错误的期望会引起人们把这个错误期望变为现实的现象。罗森塔尔在奥克学校的实验就是这种基于诱导的期望实验,属于自我实现语言效应的研究。维持性期望效应是指教师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对学生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形成对学生的期望,并且在学生的行为已经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依然按照自己已有的期望对待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变化与发展潜力。一般情况下,自我实现预言效应发生的频率较小些,但其实现的可能性一直存在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且其发生时作用更大。而维持性期望效应实际发生的频率更为频繁,但其作用效果相对较弱。

二、教师期望效应的影响因素

教师期望效应的形成和发挥作用依赖于一定的因素。大致可以归纳为教师因素和学生因素两大方面:

(一)教师方面

首先,教师的性格特点不同。不同的教师在运用教师期望的,会因为个性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其次,教师的教学观点不同。由于受到自身教学经验、人生观、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观点也不尽相同,在对待学生的各不相同的实际情况与表现时,会造成期望效应产生不同的结果。

(二)学生方面

学生的自然状况。主要包括学生的身体特征、家庭情况等一系列与学生个人相关的、客观存在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学生无法改变的,却在教师形成期望过程中起着直接作用。

三、教师期望效应理论对早期教育的启示

以上有关教师期望效应的早期研究、理论模型及影响因素等信息对当前教育实践具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于早期教育有很大启示作用。

因为在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实验中,其结果显示一二年级学生的教师期待效应尤为显著。社会心理学家库利认为:儿童早期的自我主要是“镜像自我”,即把别人的脸色当做一面镜子来了解自己的形象,来形成和改变自我形象。当儿童从教师的言行中体验到教师的积极评价是,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就会相应地提高。自我概念的改变会导致自信心的提高和自尊心的增强。教师期望效应对处于早期阶段的儿童的作用更为显著。因此在儿童早期教育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教师期望效应的运用和影响。

(一)教师应该尽量以开放、灵活的态度看待儿童的发展

教师期望效应的两种类型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和维持性期望效应暗含着一种共同的趋势,即一旦教师在形成了对儿童的看法或期望,总会倾向于注意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与其期望相吻合的行为,而忽视与期望相悖的儿童行为表现。尤其是对于处在尚未表现出发展潜力的早期儿童而言,这种稳定的期望可能会限制儿童各方面潜能的发挥。库伯的理论模型中也突出强调了教师的高控制感对学生发展的束缚。因此,教师在儿童的早期教育阶段,应该相信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力,尽量以开放的态度看待儿童的发展变化,灵活地调整自己对儿童原有的看法与期望,以达到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的目的。

(二)教师应对所有儿童持积极期望

以往的研究成果已经表明,教师对儿童持有积极的期望可以促进其发展,相反教师的消极期望则会对儿童产生阻碍,特别是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儿童。因此,在儿童早期教育阶段,教师更应尽量避免对儿童进行优差等级的区分,避免减少区别对待行为,而应对所有儿童持符合其个人实际的积极期望,创设公平合理的学习环境。可以利用罗森塔尔的四因素理论模型,创设一个温和的社会情感氛围,帮助儿童解决更多问题,给其更多帮助。

【参考文献】

[1]刘闽阳.教师的评价和教师期望效应.龙岩师专学报[J].2004,22(2).

[2]范丽恒.金盛华.国外教师期望效应研究进展与当代教育启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24(1).

[3]胡俊丽.杜红芹.杨梅.论教师期望理论与初中生发展的关系[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5).

[4]包兴敏.教师的期望――学生自我实现的预言[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0,2.

上一篇:浅谈传染病的防治措施与管理方法 下一篇:基于PLC的切边机电气自动化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