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贵蜀:深情融在“田野车间”

时间:2022-10-07 07:37:46

陈贵蜀:深情融在“田野车间”

微风起处,清镇市站街镇坪子村蔬菜基地里,翠绿的荷兰豆荚随风摇曳,格外惹眼。

7月6日,贵阳市蔬菜办主任陈贵蜀刚下车,坪子村的男女老少早已聚到村口迎接她。此时,村民陈兴贵在田间忙碌着,脸上写满了喜悦。他说:“这片荷兰豆基地,都是陈大姐为我们造的福啊!”与陈兴贵有着同样心情的坪子村水淹坝村民组村民陈兴林,谈起近年来的致富经,对陈贵蜀亦满怀感激之情。

陈贵蜀一年四季常在田间地头穿梭,蹲点指导蔬菜生产,村民们都亲切地叫她“陈大姐”,一路上,许多村民与她热情地打招呼。

“这里需要我”

2002年3月,陈贵蜀调任贵阳市蔬菜办主任。连续半年时间,她每天都是很晚才回家。“那段时间,我整整瘦了3公斤。”她说。

2002年4月,贵阳市蔬菜办与广东、日本客商签订“订单”合同,在坪子村水淹坝组发动村民第一次引种荷兰豆。荷兰豆快要成熟上市时,却遭遇连续21天的阴雨、大雨天气,田间积水严重,若不及时排水,试种的荷兰豆将会“全军覆没”。陈贵蜀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迅速组织农民排水,亲自带头抡锄挖沟排水,每天水一身,汗一身,泥一身,与村民苦战半月。村民们由衷地称道:“陈大姐是我们农民的知心人”。当广东、日本客商接收产品时,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当年,100吨荷兰豆出口日本,价格在原定标准上每斤上扬0.2元。这是贵阳蔬菜第一次走出国门。

想不到第一次试种荷兰豆就赚钱了,村民们高兴得不得了。接近年关时,村里摆了一个“丰收宴”,请他们的“陈大姐”和市蔬菜办的同志们做客。举行“丰收宴”晚会那天,布依族农民兄弟们的热情和喜悦让整个布依山寨沸腾了。至今回想起那一幕幕难忘的情景,陈贵蜀依然忍不住眼睛有些湿润:“那一晚,是我这辈子最感动的时光,我被村民们的质朴深深地打动了,流了两次泪,深切地感受到了这里需要我,广大农民兄弟需要我。”

让“黔山牌”蔬菜走出国门

一大早,修文县久长镇杨柳村四组村民廖义祥夫妇俩来到修文县曾艳种植开发有限公司蔬菜基地上班。他家将3.5亩地租给公司连片种植蔬菜,土地租金和工资加起来,每月可达1300元左右,年收入达1.5万元左右。

让当地农民从“庄稼汉”变成“农业工人”,像曾艳种植开发有限公司这样的龙头企业在修文县就有10多个,带动农户9000余户,户均年增收6000元。这是贵阳市蔬菜办近年来大力打造蔬菜产业带,推动蔬菜基地规模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经过多年探索后,陈贵蜀率先提出了用集群经济理念、用工业化理念发展蔬菜产业。目前,全市已建成精细蔬菜产业带、低海拔次早熟蔬菜产业带、高海拔蔬菜产业带、蔬菜加工产业带等四大产业带60多万亩,使全市蔬菜生产从传统的零碎蔬菜地转化为具有主导品种和一定规模的标准化产业带。

这样一组数据,成为陈贵蜀工作信条的有力佐证:2006年,贵阳市23个蔬菜产品获农业部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28万亩蔬菜基地获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全市蔬菜产量突破百万吨,产值14.3亿元;外销量达35万吨,为2002年的20倍,外销产值9.7亿元,71万农民受惠。如今,贵阳蔬菜远销东南亚、珠江三角洲等近20个域外市场,实现了贵阳蔬菜批量进入国内外市场“零”的突破。

广大受益农民给贵阳市蔬菜办自发送来“心系农民,鱼水情深”锦旗。陈贵蜀感慨地说:“发展蔬菜生产是件苦差事,必须要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没有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就不能长期坚持。”

“我的岗位在‘田野车间’。等到农民都成了科技能手,我就可以下岗了。”她说这话时,似乎忘记了做农技干部的艰辛。

上一篇:盛俊敏:如“神鹰”般重整再生 下一篇:孵化企业营造和谐 科技创新促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