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长领航制度推进大学生科技活动

时间:2022-10-07 07:30:43

以学长领航制度推进大学生科技活动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在大学创新教育的现有形式中,科技活动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这一点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共识。高校拥有众多高层次的知识分子和先进完备的科研条件,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富于创造,应积极参加科技活动,这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目前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战略指导下,国内高等院校已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科技活动的指导,优化大学生科技活动的整体环境,已经成为关系到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课题。尝试以学长领航制度推进大学生的科技活动,就是选拔和培养在科技活动中表现突出的高年级学生,引导低年级学生参与科技活动,以学长为核心成立学生科技活动团队,使他们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形成有效梯队。这一形式有助于进一步整合资源,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胆启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对构建全新的大学生科技活动体系,改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教学管理的新思路有着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学生科技活动在各类高等院校组织和实施的方式方法各有不同,但基本上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1学生参与科研的面不够广、缺乏长效机制,是高校存在的普遍问题

很多大专院校过分注重“挑战杯”等国内外重要的课外科技活动赛事,科技活动基本上围绕着科技立项和科技赛事来进行,缺乏相应的积累,未能形成长效机制。甚至在有重大科技赛事和活动的时候采取集中培训的模式,短期可能取得一定成果,但从长远来看,却无法起到构建良好学风、充分锻炼专业技能以及大规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而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能够参与科技活动的多为部分优秀学生,尤其是具有一定专业性和学术性的科技赛事,由于名额有限,广大学生参与面小。学校的资源也往往集中在可能获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团队中,对数量众多的其他学生缺乏引导和指导。特别是在本科学制四年这一制度下,实力较强、对科技活动兴趣浓厚的学生往往面临着还未能取得优异成绩就要毕业的尴尬局面。而在科技活动中已经取得的成果也经常缺乏良好的延续机制,不利于科技活动的长远发展。

2大学生科技活动缺乏对指导教师的有效激励

高校现有的教学科研体系大多还是基于教师或研究生参与科研,能够取得经费支持和科研所需的设备支持的绝大多数为从事高层次研究的教师及其所负责的研究生团队。在现有的运行机制下,由于学历层次和专业知识的区别,本科生的科研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指导教师的水平直接关系着学生科研水平。但是目前,大学生的科技活动多由校团委或学生工作部门负责,这些机构的负责人并非专业教师,所从事的工作与科技活动中涉及的专业知识并不相关,因此,对专业和科研的理解认识有限,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目前,学生的科技活动往往仅凭个人兴趣进行,缺乏教师的指导,水平和层次较低,不能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而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教学科研本身任务较重,虽然有的高校也出台了本科生的导师制度等,加强对学生科技活动的指导,但由于教师们的责任心、执行力不同,实际工作效果差异也很大。

3大学生科技活动针对性不强,与教学研究等环节脱节

目前高校的科技活动大多围绕学生科技文化节、科技立项和重要科技赛事进行,缺乏以专业为背景开展的相关活动。科技活动往往成为学生工作的一部分,脱离教学环节,与文体活动归为一类,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一部分。忽视了科技活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学质量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科技活动的开展没有很好地和本科教学培养计划结合起来,缺乏分层次、分专业以及对学生的分类指导。由于大学生具有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特点,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就对高层次的科技活动难以理解和参与,如硬性要求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参与科技活动,或者对学生进行整体化教育,必将损害更多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不但不能取得良好效果,反而容易造成逆反心理,使学生反感这类活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个体化指导,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学长领航制度在科技活动中的意义和作用

1学长领航是对指导教师队伍的有力补充

由于高校逐年扩招,教师和学生的比例日益上升,目前已经很难实现教师和学生一对一的指导,而科技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又与专业的指导息息相关,因此,建立学长领航的制度,是专业教师对学生科研指导的有力补充。与教师相比,高年级学生具有与低年级学生交流的更加便利的条件。同样是学生,日常相处的时间较多,生活、年龄、经历等更为贴近,又不具备老师的威严和距离感,使得低年级学生更乐意向学长请教问题、求解疑惑,而不是主动请教老师。对于一般性的问题的解答和指导,高年级优秀的学生完全能够胜任,也可以使专业教师能够将个人的精力投入到对项目的全面掌握和对团队的指导方面,有利于提升学生科技活动的层次和质量。而在高校现有的激励机制和经费条件下,学长领航也能够为教师减轻负担,起到整合资源、完善管理机制的重要作用。

2有利于树立榜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首先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重要。将学长制引入科技活动体系中,有助于树立榜样,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由于学长们都是“过来人”,都曾经参与过科技活动或者相应赛事,对活动的兴趣、带来的效果和收益等有着清楚的认识,他们的经历和经验对于低年级同学来说,都是一种财富。他们突出的个人能力和优异的成绩,可以成为学生们效仿的对象,从而帮助低年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和明确的科研目标。通过这些优秀学生群体榜样的示范作用,更好地激励低年级学生投身科技活动,创造优异成绩,从而扩大科技活动的影响面,形成良好的群体效应。而参与活动的经验也可以帮助之后的学生汲取经验和教训,改进方法,少走弯路,使得科技活动的效果更加明显,成绩更加突出。

3有利于形成学生科研梯队和长效机制

任何一项科研工作,都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才能取得相应成果。学生科技活动的质量和成绩要得到提升,离不开长期的积累和不断推进的研究,而本科生在四年之后就面临着毕业的问题,使得一些优秀的学生科研项目无法继续,导致学生科技活动难以建立长效机制,也就始终得不到高层次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学长领航制度,以高年级优秀学生为核心,形成合理有序的学生科研团队,使低年级学生在团队中成长成才,又形成新的核心,使学生科研团队能够长期地存在。良好的科研梯队形成之后,可以使学生平时积累相应的知识和想法,由团队对一些领域和项目进行长期思考、研究和探索,争取每个梯队都能够获得阶段性的成果,这样一来不但可以使大学生的科技活动摆脱只在低水平上进行的问题,而且在各种竞赛之外的大部分时间里,学生也能够积极地参与科技活动,从而使大学生形成科技创新的意识。

4有利于相互促进,帮助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学长领航制度不但能够促进低年级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同时也能够激烈学长们自身的发展与成才。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成为指导科技活动的学长,本身就是对自己的肯定和鼓励,有助于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对低年级同学进行指导和教育的同时,也促使他们重视自我完善和发展。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也应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学习和指导的过程中,不但锻炼低年级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性能力,也同样锻炼了高年级学长交流、指导、发展人际关系等综合能力。相互交流和学习,也有利于学生科研团队形成良好的氛围,促进科技活动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三学长领航制度的实施

与以往的学生科技活动模式相比,学长领航制度具有独特的优越性,重庆邮电大学生物信息学院在过去的几年中已经开展了相应的尝试,在本科生的科研平台建设中充分发挥了高年级学长的引导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该项制度还在探索中,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认真选聘领航学长,加强培养教育

在过去的试点探索中我们发现,有的“学长”由于承担的社会工作较多或者科研任务较重,有的工作缺乏延续性,虎头蛇尾,从一开始的热情饱满到逐渐冷淡;有的难以集中精力,和低年级学生的交流时间有限,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进行“学长”选拔时,应兼顾各方面情况,一方面以科研能力为主,选聘积极参与科技活动和赛事,并在科研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尤其是已经在赛事和科技立项方面取得了优良成绩的学生;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学生的个人素质,要选聘责任心强、甘于奉献、擅长沟通交流的学生担任领航的学长。同时,高年级学生同样处于受教育阶段,各方面的能力都需要培养和完善,而他们对科技活动的指导和参与,不但需要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技能,也需要良好的口才、沟通能力甚至亲和力。因此在具体实施中,要注重加强对领航学长的思想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培养,通过集中学习、技能培训、交流研讨等各种形式,帮助他们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实施中自觉改进工作方法,实现自己综合素质提升。

2完善激励机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健全的激励机制是充分发挥学长领航作用的重要保障,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才能进一步完善这项制度,达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性思维的目的。因此,应建立和完善对领航学长的考核和奖励制度,对学长所负责的学生科研团队定期进行考核,监督他们的工作,客观评价学长们在引导低年级学生参与科技活动方面的作用,同时构建系统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将学长们的工作作为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对工作出色的学长进行奖励和表彰,对工作消极懈怠的学长及时了解原因,进行批评教育并及时撤换,从而保证学生科研团队长期有效地开展相关活动。

3与教学结合,完善学生科研团队建设

学生科技活动应纳入教学范围是很多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由于高校经费和办学条件有限,而学生科研又需要一定的经费和设备支持,将学生科技活动纳入教学体系,有利于整合校内资源,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学生科技活动体系,利用教学资源补充科技活动支持的不足。而学长领航制度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可以让优秀的高年级学生担任教学助理或导师助理,在课堂之外成立兴趣小组,进行研讨和学习,搭建学生科技活动的平台。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每学年的上学期进行小范围招收,下学期大范围更新,逐次逐个更新学生科研群体,形成梯队。在教学环节中,为领航的学长们设立初级科研助理、中级科研助理、高级科研助理等不同岗位或者称号,在学生中不但可以形成竞争,也便于学生们在科研工作中的定位,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机制,使得学生科研团队逐步成型。同时注意对学生科研氛围的培养,安排优秀的团队与低年级学生进行各种层次上的交流,大到年级和专业的讲座、座谈,小到部分学生的一对一或者一对几的交流联系,从低年级起培养学生对科技活动的兴趣,从面到点,完善学生科研团队的建设。

上一篇:老班级,新管理 下一篇:素质教育理念下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