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的信息技术实践与创新

时间:2022-06-01 09:21:00

新课程改革下的信息技术实践与创新

内容摘要:打破从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正确树立育人的教学观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现代教育观,教学改革,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势在必行。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67

我国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改革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1]。改革的三个基本点是:⑴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⑵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⑶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打破从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正确树立育人的教学观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现代教育观,教学改革,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势在必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和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使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教学,以活动式、探究式、分层教学为主,重视教学的多向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教学目标的设置既要重视学生的整体性,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潜能。教学内容和活动范围不仅仅停留在教材之上、教室之中,还应包括学生的生活内容、社会实践等。另外,还应把教学评价当作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次从地域和办学条件的角度看,课程设置成“多起点、多模块”模式:地域、学龄段以及学习基础不同的学习者,对内容、难度和要求设置教材进行学习。对于无法避免的重叠内容,应体现教学的层次性,对内容的难度、广度、深度形成梯级层次要求。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不发达的地区,其对大型通用软件和网络信息的处理是阻碍教学瓶颈,不适应网络化、交互式学习要求,因此课程设置多以计算机基本原理、程序设计及对硬件要求不高的应用软件等内容。对具备一定硬件条件的学校,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科课程间的整合,建立自主学习平台,实现网络化、交互式学习。

再次要克服教学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误区。这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师生观。我们的教学过程,总是只把结论告诉学生,很少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很少重视过程。过去有一个教学原则叫“精讲多练”,但讲到了什么程度才叫精,是讲少点才叫精,还是越细越精?多练,练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呢?过去我们讲:“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现在行吗?如今,报纸、杂志和网上都有很多很多的信息,老师有一桶水够不够?学生都在信息海洋里面“冲浪”,我们教师要跟着学生一起“冲浪”才行。很多的观念都是要转变,因此,我们要重新审视教育的原则,重新审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应该怎么学习,选择正确的学习路线和学习策略;告诉他们学习的方法,教会他们处理信息的方法,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传授出去,我们要改变教学原则叫“优讲优练”。

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理想的方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而且,这种理论也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因各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情况不尽相同,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存有差异,以及在一个教学班内学生基础知识普遍存在两极分化的事实。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适当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同学布置不同深度的练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要达到的宏观目标:建设数字化教育环境,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对于同一任务,不同的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选择不同的工具来完成。这种个别化的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既要为学生提供个别化的学习机会,又要组织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总之,在信息技术课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具有灵活性、实践性。它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书:

1、《新型教学结构类型》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陶增乐《信息技术基础》浙江教育出版社.

3、李连宁《面向未来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人民教育

上一篇:新课改下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探讨 下一篇:老班级,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