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当随时代 赋彩亦当随时代

时间:2022-10-07 07:18:17

笔墨当随时代 赋彩亦当随时代

【摘 要】近现代山水画家李可染一生致力于山水画的创作与革新,《万山红遍》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整幅作品以其热力四射的红征服了亿万中国人的心。如若色彩在山水画中运用得恰到好处的话,它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是一种不同于水墨的表现形式,具有更强视觉冲击力。李可染对待传统艺术不仅仅师古人之迹,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的革新,坚持笔墨当随时代,赋彩亦当随时代的绘画主张,在潜移默化中融合中西,促进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山水画;继承;发展;笔墨当随时代;赋彩当随时代

2012年6月3日晚于北京举行了保利2012中国近现代书画春拍,李可染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万山红遍》华丽亮相,成为此次春拍的焦点,作品以1.8亿元起拍,最终以2.55亿元落槌,加佣金共计2.9325亿成交。《万山红遍》创作于1964年,题材来源于中国伟大领袖的诗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幅成就了李可染在中国近代画坛的重要地位。

《万山红遍》为何能在中国近现代画坛上绽放出如此灿烂的光芒?为何能够凭此使李可染成为家喻户晓的山水画家?这并不是偶然为之,而是画家渊博的绘画思想以及孜孜不倦的绘画实践融会贯通的结晶。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可染在幼年玩耍中看到一幅为当时徐州名家李兰所作的中堂山水,竞觉“人被一股股浓黑色的神秘气氛包围着,身体变轻,好像腾云驾雾,飞升到了高山之巅”,从此他与中国山水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一生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中国画的继承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改革中国画的呼声层出不穷,所谓时势造英雄,在改革的浪潮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画家,他们对待国画改革的观点也不尽相同,其中李可染独树一帜,成为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百代标成的艺术大师之一。

一、拜师学艺

李可染早年专注于传统绘画的研究,临习“四王”的山水画,继而追摹、石涛。1947年春,李可染受徐悲鸿的影响,拜师齐白石,深得大师的厚爱,齐老曾在李可染的作品上题曰:“昔司马相如文章横行天下,今可染弟之书画可以横行矣”。几近同时,李可染拜山水大家黄宾虹为师。在当时,齐、黄二人的绘画艺术己达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李可染在二老的指导下研习中国传统艺术,逐渐意识到“笔墨”是中国山水画的核心和灵魂,若想在山水画方面成就一番事业,那就必须把握住山水画的灵魂,致力于笔墨的探索和研究。

多年来致力于师古人、师今人,使得李可染对于中国山水画的理解和领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且积累的丰富的笔墨经验,这对于他来说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二、融合中西

在20世纪西学东渐的背景之下,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正在酝酿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面对着西方强势文化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画的改革同样处于改革的风尖浪口之上。22岁时,李可染考入了西湖国立艺术院研究生班,师从法国著名现实派画家克罗多,专攻素描和油画,这使他又受到系统的西画基本功训练,打下了深厚的西画修养。在《谈中国画改造》一文中提出:“中国每次美术发展的高潮,差不多都与外来文化的输入有关,因之我们对外来文化绝对不应加以拒绝。”他坚决主张“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坚持在继承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之上,理性借鉴西方绘画表现方法的绘画思想以及艺术实践。其中对其影响最为显著的就是写生以及光、色。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经了千百年的风风雨雨,一向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六朝时期已提出“心师造化”的观点,唐代张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重要主张,清四僧石涛亦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绘画思想。可以说,中国山水画是师造化的结晶,师造化促进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李可染也深谙其理,他常说:“学画要精读两本书,一本是社会和自然,一本是传统。”何谓“师造化”?即为以造化为师,以自然为师,要亲近自然,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多看、多感,旨在领会山水之神韵,洞悉古人的经营之道,多为目识心记。而西方的写生则为对景写生,他提出山水画的写生不仅仅是“走进”自然,更重要的是“走近”自然。“走进”自然体现的是“师造化”的绘画思想,而“走近”自然则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得山川之神气,得自然之韵致,而是要对景仔细观察、深入刻画,这也就是他所说的“对景久观,对景久坐”,往往这种形式的写生长达几个小时之久。经过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李可染在继承中国传统笔墨的同时,践行了笔墨当随时代的重要绘画主张。

笔墨当随时代,赋彩亦当随时代。随着中两方文化的交流的不断深入,西方绘画的色彩观也逐渐影响着,渗透着中国画。中国山水画主要可以分为水墨山水和青绿山水,即使是山水的赋彩也仅仅以石青、石绿和赭石为基调。虽然这种独有的绘画风格和表现形式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不可逾越的文化审美价值。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不是那么的明显,已不足以满足人们新的审美需求。

1962年至1964年之间,李可染偶得半斤故宫内府朱砂,便大胆尝试用朱砂写积墨山水,便创作了“万山红遍”。整幅画面以激情四射的红加以渲染,一反中国山水画的赋彩模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令人耳目一新。这一开天辟地的变革充实了山水画的赋彩观念,极大地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加强了山水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郎绍君在《论中国现代美术》中称李可染为“中国山水画向自然回归树立了一块里程碑”“这种回归是对自然美的再发现,是山水画生命再生的必经之路,是对远离人间烟火的古典山水画的某种否定和发展。”李可染在山水画变革的风口浪尖上坚定自我,独树一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俯瞰中国画山水画的发展与时代的需求,将中国传统艺术和西方绘画融会贯通,一生致力于笔墨当随时代,赋彩亦当随时代的探索和研究,使民族艺术紧追时代的脚步,向着更加灿烂的明天大步迈进。

【参考文献】

[1]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徐鼎一.鏊识李可染[M].福建美术出版社,2002.

[3]郎绍君.现代中国画论集[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付长华,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音乐在各个社会时期的表现及作用 下一篇:浅析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在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