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师昌绪:和爱妻携手走来的三色人生

时间:2022-10-07 06:16:37

2011年1月14日,北京,气温―6℃~2℃。北京人民大会堂,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奖台。当一位老人缓步走上主席台领取获奖证书时,全场掌声如雷鸣般响起,但他笑得那么平静而坦然。“中国高温合金之父”,这是同行送给他的称号。因为他,涉及航空航天军事领域的核心材料在我国从无到有;也是他,开创了我国金属腐蚀与防护领域、材料科学基础研究与工业应用相结合的先河。他,就是我国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师昌绪在总结人生道路时用了四句话:智慧、体魄是基础,勤奋、进取是动力,素质、品德是保证,环境、机遇是条件。这名传奇的材料科学家,和爱妻携手走来的三色人生绚烂多姿、催人奋进。

灰色时光:回国的理由就是“想挑一个媳妇”

师昌绪出生在河北省徐水县大营村。他的父亲是秀才,既有儒家思想,又有爱国情怀。他的母亲出身于官宦之家,知书达理,勤劳善良。师昌绪小时候有个外号叫“老院子”。他从小就喜欢读书,非常努力,经常躲到家里一个僻静的小院子读书,一呆就是一天。兄弟们四处玩耍,师昌绪一概不参与,是个标准的“书呆子”。也许,这是他后来钻研学问并取得成就的原因之一吧。

师昌绪中学毕业后,考入西北工学院矿冶系。毕业后,他来到四川电化冶炼厂工作,并得到赴美留学的资格。在美国,师昌绪获得了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的硕士学位之后,又获得了圣母大学冶金系的博士学位。1951年9月,美国司法部禁止师昌绪等35名中国留学生回国。师昌绪和留美同学除了与中国日内瓦会议代表团联系外,还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写了一封公开信,要求让他们回到祖国。

有一天,《波士顿环球报》一位记者采访师昌绪。他和记者谈笑风生,内容却东拉西扯。师昌绪说想回家,而且必须回去赡养父母。他的哥哥在电信局工作,薪金只够勉强养活妻子和3个孩子,他总是被哥哥责怪说不想回家尽孝。师昌绪还说没结婚,特别想回家说服父母让自己挑一个媳妇。师昌绪对记者反复强调:“我没有什么其他想法,只要能尽到赡养父母的责任,别的我都不计较。”他和记者的谈话内容真真假假,朋友们看见报道后都忍俊不禁,但无论怎样,都掩盖不了师昌绪骨子里的坚毅。

幸好,归心似箭的师昌绪和同伴们最终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几个月后,35岁的师昌绪经人介绍与学物理的郭蕴宜相识了。郭蕴宜性格乐观、对人纯真又乐于助人,不少人介绍富家子弟给她当男朋友。但是,郭蕴宜就是不喜欢那些摆架子的男孩,一见他们,心里就烦。师昌绪听说后,对她感到好奇和钦佩。由于他们在性格、兴趣等方面有许多的共同点,所以师昌绪认定郭蕴宜就是他最理想的伴侣。

一天,师昌绪悄悄地把一封信交给了郭蕴宜。郭蕴宜拆开一看,发现里面有两张戏票。不言而喻,师昌绪是约她去看戏,对这个朴实的男人有一些好感的郭蕴宜便同意了。

晚上,一进剧场,师昌绪就请她吃冰棒。吃完后,郭蕴宜用手帕擦了一下嘴,师昌绪见她这样,也从口袋里掏出一样东西抹嘴。郭蕴宜一看,不禁哈哈大笑,原来师昌绪掏出的竟然是装在口袋里的一只脏袜子!

师昌绪被郭蕴宜发现了这个秘密,感到十分尴尬,但故意装出无所谓的样子说:“这没什么!”郭蕴宜开玩笑说:“如果被人知道了,那可有了笑料。”

师昌绪认真地说:“别人是别人,你不是那一种人。”郭蕴宜见他这样信任自己,心里十分激动,便好奇地问:“你真的就信任我一个人?”

“当然。”说话间,师昌绪又用袜子在额上擦了擦汗,“我喜欢搞科研,你呢,也重视自己的事业,这一点,我俩相同。”这一句简单的话,震撼了郭蕴宜的心灵。

几个月后,师昌绪大胆地向郭蕴宜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郭蕴宜见爱情之鸟这么快就降临到自己的身上,也激动得说不出话。很快,单位里传出最轰动的新闻――憨厚的师昌绪居然交上了“桃花运”!他们甜蜜的爱情生活就这样开始了。星期天,他们依旧是一起到北京的图书阅览室呆一天,或是一起骑自行车沿着长安街往西面新北京方向闲逛。他们骑到再也骑不动的地方,休息后再一起骑回城里。不久,他们步入了幸福的婚姻殿堂。

黄色人生:夫妻相携拥抱事业的春天

后来,师昌绪和郭蕴宜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师昌绪被指定为沈阳金属所驻鞍钢工作组的负责人。在研究过程中,师昌绪由于不懂俄文,所以完全看不懂《金属学物理基础》一书中液体金属结构与凝固的内容。为了帮助师昌绪克服困难,郭蕴宜找到在大学当教授的俄文专家。专家告诉郭蕴宜:“如果想提高口语,建议你们不妨从《现代俄语口语》开始,这里都是一些实用的句子,可以跟着磁带练习。如果说你们想提高阅读能力,就得多看俄文方面的文章。如果你们刚开始学,那么就先听听电台的《电视俄语》《学俄语讲俄语》节目,应有大的帮助。”郭蕴宜连连点头,回家后不断地鼓励师昌绪。第二天,郭蕴宜便买回来相关的俄语词典,督促丈夫学习,并协助丈夫查阅字典,翻译《金属学物理基础》中的内容。就这样,在妻子的帮助下,师昌绪克服了语言障碍,顺利地完成了科研任务。

由于郭蕴宜不仅要忙于家务,又要攻克自己的课题,所以每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有一段时间,郭蕴宜要是晚上8时睡,第二天凌晨一两点就会醒来。因此,郭蕴宜常常在睡不着觉的时候就起床阅读资料。尽管师昌绪总被妻子的这一习惯所惊醒,但他从来没有抱怨过。有一次,郭蕴宜去广州参加为期几天的学术研讨会。一到深夜,郭蕴宜就失眠,便通过看电视打发难熬的时光。第三天晚上,和郭蕴宜住在一起的代表说:“蕴宜姐,你醒得太早了。你睡不着还看电视,你一看电视我就没法睡了……”这时,郭蕴宜的内心忽然被触动了。多年来,她在家经常失眠,但师昌绪从没说过一个“烦”字。跟别人相处才几天,她们就不能忍受了。那一刻,郭蕴宜才深深地体会到了丈夫的理解与宠爱。

师昌绪夫妇在一个研究所,由于师昌绪担任所长,所以每次涨工资都轮不上妻子。有一段时间,郭蕴宜也有一些不理解,后来逐渐支持丈夫的做法。

为了使高温合金的生产立足国内,师昌绪率队与抚顺钢厂的技术人员共同攻关。而这时的郭蕴宜已经怀孕了,特别需要丈夫的照顾,而夫妻间更多的是聚少离多的思念。在妻子怀孕七八个月时,师昌绪放心不下,便每天早上4时上路,晚上10时回来,乘铁闷罐车奔波于沈阳与抚顺之间,即使在最冷的一二月也不例外。因过度劳累,师昌绪开始尿血,无法直立,被诊断为肾盂炎。

妻子即将生孩子时,师昌绪却连续出差。临产前,郭蕴宜挺着大肚子,带上生活用品住进了医院。生下儿子后,郭蕴宜为了让奔波在外的丈夫知道儿子的模样,便简单画了儿子的一幅肖像托人带给丈夫。等师昌绪回家时,郭蕴宜的产假已经快结束了。师昌绪感慨万千:结婚以后,他白天把时间给了工作,晚上给了一本本技术图书与资料,给予妻子的体贴的确太少了!

一个秋天的深夜,航空设计院副总工程师荣科敲响了师昌绪家的门。正准备休息的师昌绪忙去开门,荣科开门见山说:“深夜打扰,深感不安,只是难题求解心切啊!”原来,当时美国研制出铸造空心涡轮叶片,大幅度地提高了航空发动机的性能。我国也有人提出要研制空心涡轮叶片,但很多人认为这是异想天开。

这一夜,师昌绪失眠了,荣科副总工程师给他留下了一张必须认真解答的考卷。第二天早晨,当他走进乳白色科研大楼,按照习惯到各科研组房间看望助手们时,多瞥了几眼日益增添的设备,想:这样一些设备能否胜任一项更艰巨的科研任务?

晚上,师昌绪回到家里,郭蕴宜还没有回来,屋子安静得出奇。师昌绪从书架底层找到一张唱片放到唱机上,唱机的喇叭响了。两个响亮的和弦之后,大提琴奏出了庄严的主题,雄壮而宽广。这是贝多芬的《第三交响乐》,师昌绪听着,听着,合上了眼睛……朦胧中,他似乎感到交响乐中奔跑着三套马车,那得得的马蹄声把他的思绪牵得很远很远。他想:人生也是一首与命运、与艰难险阻奋争的交响乐。在人生的旅途中,人的足音要像管乐那样响亮,要像鼓点那么有力。

不久,郭蕴宜回来了,按停唱机,摇摇正在思索中的丈夫:“你还在想荣老的课题吧!”师昌绪一直很感激在事业上支持他的贤内助,对她总产生负疚之情。而今,接受新的科研任务又会忙起来,妻子会怎么想?师昌绪用征询的口气说:“我想,我们应该把空心叶片课题接过来……”郭蕴宜不假思索地说:“好,我支持你!”看着妻子,师昌绪心头一热,为妻子的理解而感到无限欣慰。

在师昌绪的带领下,科研人员仅用1年就攻克了技术难关。我国采用涡轮空心叶片打造“战鹰之心”,当战斗机呼啸冲向蓝天时,师昌绪仰望苍穹,泪水忍不住掉下来。他知道,在自己成功的背后,是妻子帮助他擎起了一片蔚蓝的天空!

金色年华:“空巢夫妻”同样其乐融融

郭蕴宜退休时,还是副研究员。为此,很多人为她鸣不平,对师昌绪说:“如果不是和您在一起,郭老师早被评上研究员了。”师昌绪平静地回答:“很多同志都已具备晋升研究员的资格,但是名额有限,只能先人后己了。”

师昌绪对儿子的教育比较开明,从没要求他按照家长的意见选择自己的专业。儿子高中毕业后就到国外学习计算机。如今,师昌绪的儿子已在国外成家立业,孙子都10多岁了。师昌绪老俩口最高兴的事,就是打每周一次的越洋电话。而随和的师昌绪,对孙子却很“苛刻”。师昌绪总督促儿子要求孙子背唐诗、写汉字。师昌绪的邻居不止一次看到他在家认真地教育回国度假的孙子。小男孩从小在国外长大,一时半会很难学会写汉字,可师昌绪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

退休在家,郭蕴宜一方面照顾丈夫的生活,一方面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对于打扮,郭蕴宜有着独特的心得:“老人同样要注意打扮,色彩一定不能老气,但是也要穿着得体,选择适合自己的,讲究修饰美。”郭蕴宜还透露,曾经有人劝她把白发染黑,然而她觉得那是自己的特色,就没同意。相反,对于烫头发她倒是很积极,郭蕴宜觉得,要是白发服服帖帖地趴在头皮上,那就真的是老了。

高兴的时候,师昌绪会多喝几杯酒。由于关心老伴的身体,所以郭蕴宜严格使用带有刻度的玻璃杯斟酒,多一滴也不行。2010年春节,儿子一家人回国给师昌绪夫妻拜年。在酒桌上,郭蕴宜用丈夫的“专用酒杯”斟酒。师昌绪喝了一口后,郭蕴宜便不准他再喝。看见父亲眼巴巴的样子,儿子不忍心,劝母亲:“今天过年,就让咱爸多喝几杯吧!”郭蕴宜毫不通融,板着脸说:“几杯?几滴也不行!”师昌绪讪讪地摸起酒杯,下意识地放在嘴角。郭蕴宜连忙夺下来:“你不要命了!”儿子乘母亲不在时,偷偷地对师昌绪说:“爸,您想喝酒就再喝一点吧。”师昌绪说:“不,你妈她不让。”儿子说:“爸,您一辈子就这么让我妈管着,当着儿孙的面,一点面子也不给您留,心里就不憋得慌?”师昌绪笑着说:“你们不懂。能和你妈过这一生,我感到非常幸福!其实,夫妻间的幸福很简单,简单得就像一片树叶。但是,这片树叶能唤回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

尽管师昌绪老俩口是典型的“空巢老人”,却无比充实,其乐融融。用他们的话说,这叫快乐的“二人世界”。只要有客人来家里,师昌绪都会准备好水果、茶或咖啡。每到周末,师昌绪几乎都会邀请单身的秘书曲文生到家里吃饭。有时,师昌绪兴致一来,也下厨做几个菜。

2010年夏,炎热的北京气温高达40℃以上。刚进师昌绪家小区大门,曲文生就看见师昌绪提着大西瓜往楼里走。师昌绪本来迟缓的步子,被西瓜拽得有些歪斜。曲文生赶紧追上去,师昌绪笑着说:“今天天热,给你买个西瓜吃。”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师昌绪早该在家里颐养天年。可要见他,却要到位于北京海淀区双清路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办公楼里――这是他每天工作的地方。师昌绪现在仍然每天8时准时出门,9时到办公室,接待来访、写文章、看资料,下午15时左右回家。喜欢穿深蓝色唐装的师昌绪精神矍铄,尽管听力不太好,但说话中气十足。很多人劝他:“师老,您这么大年纪了,该多休息了,不要拼命工作了。”他却说:“正是因为年纪大了,才趁着能干的时候多干点!再说,只要心情愉快,工作多并不是负担,忙才不感到空虚。”

师昌绪有一本“效率手册”,记录着自己每天的工作安排――

2009年,在北京接待来访202批次,在京开会56次,出京开会13次,包括沈阳、天津、成都、威海、上海、深圳、广州等,还做了3次特邀报告。

2010年,出差10次,在京主持大小会议几十个,其余时间几乎都在办公室……

当朋友问他为什么耄耋之年仍然这么忙碌时,师昌绪笑着说:“因为我平生最好管‘闲事’。”对此,郭蕴宜不假思索地说:“他什么都好,就是爱管事儿,到现在都停不下来。”

在材料界乃至科技界,师昌绪都可谓德高望重,但他特别低调。一次,有人在文章中称师昌绪为“中国高温合金之父”,他坚持删去这个称谓。2011年1月14日,师昌绪荣获我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月1日,前来拜访的朋友说起科技奖时,师昌绪连连摆手:“这个奖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整个材料科学界的。我还没有计划怎么跟家里人庆贺。儿子知道我获奖了,发邮件祝贺我。我想,庆贺的最好方式还是明天再去办公室。呵呵!”

(题图为师昌绪夫妇年轻时合影)

上一篇:“铁梨花”陈数:祈愿平淡的生活稳定的家 下一篇:你的痛与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