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经会元》诗乐篇注析

时间:2022-10-07 04:56:23

作者简介:徐昌,男,1989.6,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方向:先秦汉魏六朝文学

摘要:儒家传统重诗教,认为诗歌最为重要的功用即诗教。六经当中乐书已逸,不可考,仅能从旁文献中考察出一二,实为当代研究者的一大憾事。《礼经会元》一书虽为宋人所著,但其中论及的有关于音乐与诗歌的关系仍然可以给我等当代研究者许多启示,由于篇幅短小尚无人愿意将此文译注,我愿为做此微末之事。

关键词:礼经会元 诗乐篇 乐书

《礼经会元》原文多处有载,可是缺句读版,今标注如下:

世儒尝恨六经无乐书,愚谓乐不可以书传也。何则乐有诗而无书,诗存则乐与之俱存;诗亡则乐与之俱亡。乐其可以书传乎?书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此乐之本乎诗也。乐由诗作,故可因诗以观乐,无诗则无乐。虽有钟磬、鼗鼓、柷敔、箫管尚遗古人之旧果,可以言乐乎?韶至齐而犹闻,必韶乐之诗尚存也;濩至鲁而犹见,必濩乐之诗未泯也。诗苟不存,武乐至苌弘之时而失传;商乐至戴公之时而已泯。

诗也者,其作乐之本欤?今观周之太师掌六律六同五声八音以为乐,而必教以六诗,曰:风赋比兴雅颂是也。瞽朦掌鼗鼓、柷敔、箫管则必讽诵诗;掌九德六诗之歌以役太师,此则诗之所以为乐也。太师曰:大祭祀帅瞽而登歌,此登歌之有诗也。钟师则以钟鼓奏九夏,此钟鼓之有诗也。籥章则掌龡豳诗、豳雅、豳颂,此龡籥之有诗也。祭祀则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是祭乐有诗也。大射则王以驺虞为节,诸侯狸首,大夫采蘋,士采蘩,是射乐有诗也。凡乐仪行以肆夏,趋以采荠,车亦如之,是车行有诗也。学士歌彻,则彻乐亦有诗;军献凯歌,则凯乐亦有诗;四裔声歌,则裔乐亦有诗。至如大司乐奏六律,则歌大吕、歌应钟、歌南吕、歌函钟、歌小吕、歌夹钟是十二律皆有诗歌也。古人以诗为乐,随寓皆有,由今观之乐节四诗,趋虞、采蘋、采蘩犹可考,独狸首一篇不全。夏诗九章时迈执竞,思文尚未泯,而王夏五章已亡,则是诗缺而乐兴之俱缺矣。豳诗有雅颂,先儒以七月一诗析为三体说者,以为非是毋乃豳雅豳颂亦有不存者乎?九德之歌大司乐奏之,瞽朦掌之,此舜九功之歌,今不载经传,前诗之王亦久矣。吁!诗存则古乐传诗,亡则古乐废。今不以乐诗不存为憾,而徒以乐书不传为恨,岂先王作乐之本哉?

昔者,季札请观周礼。为之歌二南国风雅颂,季札得以因诗而知乐。使其诗不存,则周乐岂有可观者乎?迨至孔子之时,挚、干、缭、缺、阳、襄、方叔等辈,皆类踰河蹈海以避乱,其乐已不可考。

孔子自卫反鲁而能使乐得其正,亦以雅颂之诗尚存之故也。故尝谓杞宋之文献不足,虽孔子不能证夏殷之礼。易象春秋尚在鲁,则虽韩宣子可以识周礼之犹存。向使古诗尚存,万世而下岂不复见周礼之正乎?虽然古诗虽亡,三百篇无恙也。而古乐亦无传,何邪?吁!此又不善用诗者之咎。以汉之诗而使李延年协音律,以唐之歌而使吕才被管弦,果足谓之诗乎?成能因三百篇以为乐,则今乐岂不由古乐奈人之不用何?

对于标点需要说明的是:“韶至齐而犹闻,必韶乐之诗尚存也;濩至鲁而犹见,必濩乐之诗未泯也。诗苟不存,武乐至苌弘之时而失传;商乐至戴公之时而已泯。”一句中“诗苟不存”四字应划分至后句,表示假设关系。“籥章则掌龡豳诗、豳雅、豳颂,此龡籥之有诗也”一句,“龡豳”二字可单独成词,然而后面的“诗”“雅”等字则无处安放,故将此句如上断分,取“掌”为动词掌管之意,后三组名词以并列关系处理。其余各处均按意义合理划分句读。

本文拟大体按句择要点、难点注释,无疑难点者或常识性问题不加注释。某句或数句之中有需要另加辨析说明的,则于注文下另行分析。以下注析中,〔文〕下为原文,〔注〕下为注文,〔析〕下为辨析之文。

[文1]世儒尝恨六经无乐书,愚谓乐不可以书传也。

[注]“六经”:六部儒家经典。始见于《庄子·天运篇》。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藉,曰:《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汉书·艺文志》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1]。“乐书”:此处应指《乐经》,《乐经》是《六经》之一。

[析] 《乐经》不传实乃憾事,于今之音乐研究平添桎梏。

[文2]何则乐有诗而无书,诗存则乐与之俱存;诗亡则乐与之俱亡。乐其可以书传乎?书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此乐之本乎诗也。乐由诗作,故可因诗以观乐,无诗则无乐。

[注]“诗言志”一句,语出《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2]

[析]:此处初论音乐与文学之关系,然隔靴搔痒,乃借花献佛之言。

[文3]虽有钟磬、鼗鼓、柷敔、箫管尚遗古人之旧果,可以言乐乎?

[注] “钟磬”:钟和磬,古代礼乐器。《周礼·春官·小胥》:“凡县钟磬,半为堵,全为肆。”郑玄注:“钟磬者,编县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虡,谓之堵。钟一堵,磬一堵,谓之肆。”[3]

“鼗鼓”: 鼗鼓,即“鼗”。摇奏膜鸣乐器。周代宫廷已用于礼乐中,鼗而位置设在编钟两侧。《仪礼·大射》:“鼗倚于颂磬两纮。”郑玄注:“鼗,如鼓而小,有柄。宾至摇之,以奏乐也。纮,编磬绳也。设鼗于磬西,倚于纮也。”[4]“柷敔”:乐器名。奏乐开始时击柷,终止时敲敔。

[析]虽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米下锅之苦,尤甚。

[文4]韶至齐而犹闻,必韶乐之诗尚存也;濩至鲁而犹见,必濩乐之诗未泯也。诗苟不存,武乐至苌弘之时而失传;商乐至戴公之时而已泯。

[注]“韶至齐”句语出《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5]

“濩”同“頀”: 商汤时古乐曲名。

“武乐”: 颂扬武功的舞乐。同“文乐”相对。《公羊传·宣公八年》:“(周文王)作武乐、制文礼以奉天。”[6]

“苌弘”: 苌弘是“以方术事周王”之贤士,在周王室大臣刘文公手下任大夫一职。《淮南子》载:“苌弘,周室之执数者也。”[7]孔子在请教苌弘韶乐与武乐异同,对于苌弘博学施教,孔子称谢不迭,并于次年前往齐国聆听了韶乐的演奏,乐得手舞足蹈,如醉如疾,“三月不知肉味”。孔子与苌弘的会晤,史称“访弘问乐”。其六艺(礼、乐、书、诗、易、春秋)中“乐以发和”思想即源于苌弘的乐学理论。

“戴公”:即宋戴公,相传宋戴公僭乐。

[析]此句言明诗歌文本之于音乐保存流传之重要性。

[文5] 诗也者,其作乐之本欤?今观周之太师掌六律六同五声八音以为乐,而必教以六诗,曰:风赋比兴雅颂是也。

[注] “太师”:此指周乐官之长。

“六律”: 律,定音器(竹管)。通指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阳律与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六阴律。

“六同”: “同”字即“间”字误,六间即六吕。间是中间的意思,六间各律都分别介于六律各律之间。

“五声”:《周礼》: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8]

“八音”:《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9]

[析]进一步阐明诗乃乐之本,亦可理解为为儒家诗教观的自圆其说,符合全书观点。

[文6]瞽朦掌鼗鼓、柷敔、箫管则必讽诵诗;掌九德六诗之歌以役太师,此则诗之所以为乐也。

[注]“瞽”:古代乐师。古代以目盲者为乐官,故为乐官的代称。“朦”亦复指此意。

“九德”: 《尚书·皋陶谟》云:“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10]

[析]解释诗为何配乐之原因,盖因乐太单调,以诗辅之方能显其意。然久而久之,乐已不如诗,或因其所传非实体。

[文7]太师曰:大祭祀帅瞽而登歌,此登歌之有诗也。钟师则以钟鼓奏九夏,此钟鼓之有诗也。籥章则掌龡豳诗、豳雅、豳颂,此龡籥之有诗也。

[注] “九夏”:是周代九大乐歌之统称。见于《周礼·春官·钟师》云:“掌金奏。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族夏》、《械夏》、《骜夏》。”[11]

“籥章”职官名。掌野乐之土鼓豳籥,以吹豳風。中士。属春官宗伯。《周礼·春官·籥章》:“掌土鼓豳籥。中春晝击土鼓,吹《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凡国祈年于田祖,吹豳雅,击士鼓以乐田畯。国祭蜡,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12]按《豳诗》、《豳雅》、《豳颂》,均指《诗·豳风·七月》。

[析]此处详细叙述行礼乐之过程中各种乐章演奏的顺序,后文同。

[文8]祭祀则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是祭乐有诗也。

[注]“尸”: 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仪礼·士虞礼》:祝延尸。注:“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又,男,男尸;女,女尸,必使异姓,不使贱者。”《仪礼·特牲礼》注:“尸,所祭者之孙也。祖之尸则主人乃宗子。祢之尸则主人乃父道。”[13]

[文9]大射则王以驺虞为节,诸侯狸首,大夫采蘋,士采蘩,是射乐有诗也。凡乐仪行以肆夏,趋以采荠,车亦如之,是车行有诗也。

[注]“大射”:《周礼·天官·司裘》:“王大射,则共虎侯、熊侯、豹侯,设其鹄;诸侯则共熊侯、豹侯;卿大夫则共麋侯,皆设其鹄。”[14]

“驺虞”: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兽,食自死之肉。“节”:射箭的节度。“狸首”:逸诗篇名。上古行射礼时,诸侯歌《狸首》为发矢的节度。

[析]此句介绍的是射礼与诗乐的联系。

[文10]学士歌彻,则彻乐亦有诗;军献凯歌,则凯乐亦有诗;四裔声歌,则裔乐亦有诗。至如大司乐奏六律,则歌大吕、歌应钟、歌南吕、歌函钟、歌小吕、歌夹钟是十二律皆有诗歌也。

[注]“彻”:一曰同“撤”,指祭祀完成后撤下祭品。一说,“徹”郑玄谓:徹者,歌《雍》也。是颂诗之作,有在制礼前者也。[15]

“裔”:边,边远之地。“十二律”:前文所注之六阴六阳律之合称。

[文11]古人以诗为乐,随寓皆有,由今观之乐节四诗,趋虞、采蘋、采蘩犹可考,独狸首一篇不全。夏诗九章时迈执竞,思文尚未泯,而王夏五章已亡,则是诗缺而乐兴之俱缺矣。

[注]“时迈”: 此诗出自《诗经·周颂》,迈:巡视,视察。《集传》:“迈,行也。邦,诸侯之国也。”[16]

“执竞”: 此诗为《周颂·清庙之什》第九篇。

[析]进一步阐明,正是因为诗的缺失导致了乐的失传。

[文12]豳诗有雅颂,先儒以七月一诗析为三体说者,以为非是毋乃豳雅豳颂亦有不存者乎?九德之歌大司乐奏之,瞽朦掌之,此舜九功之歌,今不载经传,前诗之王亦久矣。吁!诗存则古乐传诗,亡则古乐废。今不以乐诗不存为憾,而徒以乐书不传为恨,岂先王作乐之本哉?

[注]“三体”:即指风、雅、颂,三体。

“九功”:古谓六府三事为九功。《左传·文公七年》:“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穀,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17]

[析]表明作者主旨:当下之人皆以乐书不存为憾,却不思乐诗失传之憾,实为舍本逐末之论,有违先王之意图。

[文13]昔者,季札请观周礼。为之歌二南国风雅颂,季札得以因诗而知乐。使其诗不存,则周乐岂有可观者乎?迨至孔子之时,挚、干、缭、缺、阳、襄、方叔等辈,皆类踰河蹈海以避乱,其乐已不可考。

[注]“季札”:姬姓,名札,又称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季子,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封于延陵,后又封州来,传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常州武进焦溪的舜过山下,故世传其“让国”之美德。

“挚、干、缭、缺、阳、襄、方叔”:《论语·微子第十八》:“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18]皆为乐师之名。

[析]:阐明周礼之中乐之不存的原因。

[文14]孔子自卫反鲁而能使乐得其正,亦以雅颂之诗尚存之故也。故尝谓杞宋之文献不足,虽孔子不能证夏殷之礼。易象春秋尚在鲁,则虽韩宣子可以识周礼之犹存。向使古诗尚存,万世而下岂不复见周礼之正乎?

[注]“自卫反鲁”: 《论语·子罕篇第九》: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朱子集注:“鲁哀公十一年冬,孔子自卫反鲁。是时周礼在鲁,然诗乐亦颇残阙失次。孔子周流四方,参互考订,以知其说。晚知道终不行,故归而正之。”[19]

“杞”“宋”:春秋时国名。杞国,是中国历史上自夏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国祚延绵1500多年,国君为姒姓,禹的后裔。

“韩宣子”: 韩起,姬姓,谥号宣,史称韩宣子。

[析]指出周礼崩坏的根本原因在于古诗之不存。

[文15]虽然古诗虽亡,三百篇无恙也。而古乐亦无传,何邪?吁!此又不善用诗者之咎。以汉之诗而使李延年协音律,以唐之歌而使吕才被管弦,果足谓之诗乎?成能因三百篇以为乐,则今乐岂不由古乐奈人之不用何?

[注]“李延年”:西汉音乐家。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延年原本因犯法而受到腐刑,负责饲养宫中的狗,后因擅长音律,故颇得武帝喜爱。

“吕才”:唐代音乐家,是位多才多艺的学者、自然科学家。吕才在乐律方面的成就尤为人称道。贞观初年,他奉太宗御诏参论乐事。此后,每逢太宗宴代从臣、赏赐闾里、赋诗抒怀之时,即命吕才依诗谱曲编舞。贞观六年,吕才相继创作并谱曲《秦王破阵乐》,之后又创作了《上元舞》。

[析]指出尽管有《诗经》传于后世,然没有人能正确的使用诗歌,利用诗歌对于礼教的诗教所用。故而导致了周礼的崩坏和不复出现。

总而言之,儒家重视礼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因为它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主张,能够达到“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目标。叶时阐述自己对“礼乐”价值的判断,指出了“礼乐”的基本特征——中和,以及“礼乐”在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教化功用,并强调这也是圣人制礼作乐的本意。(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项目: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 2006.1

[2][10]王世舜 译注《尚书》,中华书局2012.1

[3][8][9][11][12][14][15]吕友仁 校注《周礼》,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10

[4][13]彭林 注释《仪礼》,岳麓书社2001.7

[5][18]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8.11

[6](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

[7]何宁 撰《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10

[16]程俊英 译注《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0

[17]杨伯峻 编著《春秋左转注》,中华书局2009.10

[19](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9.4

上一篇:东西方文化渊源对于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下一篇:试析有效管理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