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热力学》课程建设的几点做法

时间:2022-10-07 04:04:09

《工程热力学》课程建设的几点做法

摘要:《工程热力学》具有明显的工程使用特色。为提高工程热力学教学质量,课程组从建设师资队伍、改善教学条件、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重视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了课程建设,效果明显,先后在学校和第二炮兵课程建设中评为优秀。

关键词:工程热力学 课程建设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93

《工程热力学》是研究与热能工程有关的热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特别是机械能)相互转换规律以及提高能量转换效率的一门学科[1],作为我校飞行器系统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为学好专业核心课程《导弹发动机原理》打下必备的理论基础。该专业最终目标是培养适应科技发展和军队建设需要、能胜任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工作的导弹发动机工程类干部,因此,与军内外同类课程相比,《工程热力学》具有明显的工程使用特色。

课程建设作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是最基本的教学建设,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抓好专业与学科建设的关键。工程热力学课程组以深化教育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2,3]、突出专业应用特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及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了建设,效果明显。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建立一支高水平和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各项教学工作开展的基本保证。为满足教学要求,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和学缘结构相对合理,人员相对稳定的高水平课程教学梯队[4]。从课程建设开始,教研室通过调研摸底,根据每个人的专业方向,选择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强的教师作为一线授课教师,组成包括1名正高、2名副高和2名讲师(4名博士、1名硕士)的教学梯队,年龄从28岁到45岁,毕业院校包括国防科技大学、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和西北工业大学。

实行主讲教师负责制。为提高教学质量,主讲教师必须严过教案关、试讲关和课堂质量督导检查关,针对主讲教师的自身特点,根据专家教授的建议,听课检查落实教师业务素质和授课水平的提高情况。

加强交流学习,提高业务水平。选送部分教师到部队锻炼,了解部队实际需求,在授课过程中能够进行针对性教学;派送任课教师到具有相应精品课程的地方高校进行教学观摩和进修学习,以提高授课质量。

2 改善教学条件,保障教学顺利开展

2.1 精心选用教材

为了切合火箭发动机的专业特点和部队建设的实际需要,经过任课教师的精心挑选,选取了内容和难度适中、华自强编写的第四版《工程热力学》作为授课教材,该教材融合了化学热力学的基础内容,使教学内容体系更加完善合理。辅导教材则选择美国M.C.波特尔编著的《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学生反响良好,认为该书英文通俗易懂,既提供了一个阅读外文文献的实践锻炼平台,又能从中学习了解国外学者表述热工知识的思维方式。

2.2 制作多媒体课件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以二维FLASH动画技术制作了内容生动的《工程热力学》典型动力装置和典型热力过程的动画演示软件,包括35种不同理论模型的动画。利用多媒体教室播放不同理论模型的动画、结合教师理论讲解,学生可以较好理解实际工程中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换的抽象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3 开发网络教学平台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优势实现教学资料的上网,开发网上答疑系统进行在线讨论,让网络教学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制作渐缩喷管和状态参数测定的虚拟实验,学生可以在开放的网络平台上进行交互的虚拟实验。按照教学大纲开发课程练习题库,为学生提供一种通过习题强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手段。题库包括5种题型共1000余道试题,系统随机组题,学生可以进行在线测试。

2.4 搭建《工程热力学》实验平台

结合现有实验条件,编著适合我校实际的《工程热力学实验指导书》,通过与西安重点院校的交流协商,搭建了在西安交通大学开展《工程热力学》实验的教学平台,开展了喷管内气体流动的热力过程与性能参数测定实验,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喷管设计和环境压力对喷管流动影响中涉及的理论知识。

3 优化教学内容,体现专业特色

考虑到专业特色,将传统的热力学理论列为重点内容讲述的同时,把火箭发动机工作过程中涉及的化学热力学理论列为重点内容讲述。在内容安排上,结合二炮院校的专业特点和部队实际需求,增加火箭发动机的动力循环知识点和导弹测试时用到的湿空气相关内容。并且把湿空气的性质安排在理想气体混合物的性质之后,这样可以把湿空气当做理想气体混合物的一个特例加以介绍,使学生能够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既能理解理想气体混合物和湿空气理论知识,又能在发动机相关操作中学以致用。

4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创新能力

在本课程学习中,主要从两方面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创新能力发展。

一是善于设疑提问,促其思考。在绪论介绍中强调“热”与人类文明进步的联系,热能的利用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怎样描述热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换?怎样做到节能减排、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工程热力学基本理论、定律是如何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通过上述启发式提问,极大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学习工程热力学的兴趣。

二是注重学以致用,在创新中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课程学习中,引导学生运用《工程热力学》基本理论去指导专业应用。拟定课题“温度、湿度对固体火箭发动机气密性检查的影响分析”,要求从理论上分析环境温度和气体湿度变化可能对阵地测试项目造成的影响。该课题紧密结合部队实际,学生兴趣大,研究热情高,成为历届学生本科毕业设计的选题热门。在研究过程中,大大加深学生对《工程热力学》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撰写并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既强化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促进了教师科研学术水平的提高。

5 重视教学全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组监管教学全过程,旨在全方位提高工程热力学教学质量。①教学准备:在教研室的指导和帮评下,主讲教师认真备课、撰写教案,进行课前实讲。②课堂教学:教学采用理论授课、讨论、观看工程及实验录像、动手实验等多种教学形式,灵活采用研讨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按基本概念、理论分析、工程应用的顺序进行。教研室组织听课帮评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管理和全程评价。③课后总结:在课堂授课后及时将本次授课的经验得失进行总结。④课程考核:采取平时学习表现与期终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⑤问卷调查:对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对照反思,有针对性地改进,力求本课程的教学水平达到新高。

6 结束语

《工程热力学》经过近五年的建设,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在学校有很高的教学评价。工程热力学先后在学校第五批重点课程建设和第二炮兵首批优质课程建设中评为优秀。

针对我校没有工程热力学实验室的现状,在学校领导和课程组的共同努力下,“2110”三期建设规划在今年正式启动热工基础实验室的新建工作,热工基础实验室建成及投入使用必将为学生提供《工程热力学》实验平台,缩短抽象概念和具体工程应用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提供实践和自主创新的场所,使工程热力学的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华自强,张忠进,高青等编.工程热力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周丽萍,蔡康旭.关于《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之浅见[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1):191.

[3]李文杰,余晓平,彭宣伟.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思考――以重庆科技学院工程热力学课程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350.

[4]艾春安.《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第二炮兵优质课程建设评审材料(内部资料)[Z].2011.

作者简介:李红霞(1979-),女,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工程热力学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含能材料合成、性能分析和模拟计算,第二炮兵工程大学601室,陕西西安 710025

艾春安,第二炮兵工程大学601室,陕西西安 710025

宁超,第二炮兵工程大学601室,陕西西安 710025

王学仁,第二炮兵工程大学601室,陕西西安 710025

上一篇:对开设“大学先修课程”的冷思考 下一篇:如何上好会计专业课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