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典范拾零及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10-07 03:53:15

教书育人典范拾零及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摘要]文章采撷几则我国教育史上教书育人的故事,结合当下职业教育,进行了浅思考。

[关键词]育人典范 碎思 启示

一、教书育人典范拾零与碎思

在报刊杂志中读到几则关于教书育人的故事,属于我国教育史的典范。联系到时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颇有感触。信手拈来,以飨读者。

典范一:陶行知的“四块糖果”。当年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一天,他看到一位男生要用砖头砸同学,将其制止,并让男生到校长室。等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那里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果给男生,“这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又掏出一块糖果给男生:“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这个故事至今让人记忆犹新。现在想来仍不乏启示和借鉴意义。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缺点、错误在所难免,关键是教师要循循善诱,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对学生严格要求是对的,但一定要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爱,千万不能在学生惹你生气时,控制不住情绪而干出伤害学生自尊心的事来。安徽师范大学房玫教授“放低姿态,平视学生(平等);摆正姿态,尊重学生(尊重);贴近心灵,呵护学生(爱心)”的管理经验是对这一典范的践行和创新。

典范二:夏丐尊“绝食捉贼”。近代教育家夏丐尊曾经在浙江一师做舍监。有一次,一位同学在宿舍里丢了东西,告到夏丐尊那,并且说出了怀疑对象,希望夏丐尊去搜查。夏丐尊一时非常为难,搜查学生铺位,他是万万不肯的,觉得这有辱学校和学生的尊严,可是学生丢失的东西若不找回来,他这个舍监也当得太不称职了。为了找到解决办法,他愁眉苦脸到处找同事帮忙出主意,结果那些主意要么他不屑于做,要么太偏激没法做。思来想去,最终,他决定来个绝食捉贼。他在宿舍楼外贴了个告示,让偷东西的学生速速前来自首,并说犯错不要紧,诚实承认依然是好学生,如若不然,便是他这个舍监的失职,是他没有教育好学生,他愿绝食谢罪。学生一日不来自首,他便一日不肯进食。此告示一经贴出,立即轰动全校,所有的目光都投到了夏丐尊身上,密切关注着事态发展。夏丐尊说到做到,从告示贴出之时起,便滴水未进。最终,那位偷盗的学生受不了良心的谴责,流下了悔恨的泪,幡然彻悟,主动找到夏丐尊承认错误,并交出了所偷的东西。

学生犯错,他痛心疾首,却又不愿大肆搜查,伤害学生的自尊,绝食之举,表现出他诲人不倦,对学生充分的宽容、信任和疼爱,这份爱和信任最终让学生受到感化,从而迷途知返,同时也维护了他的自尊心。夏丐尊曾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大爱无声,一个真正的教育家一定是心中充满爱的人,爱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沟通桥梁。

典范三:四川大学教授蒙文通的考试课。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学生出题问先生,你提个问题,他就能知道你的学识程度怎么样,当场断定你本学期的成绩是多少分。更有趣的是,这个蒙先生是在川大旁边望江楼公园竹丛中的茶铺里考试。你问得好,他猛吸一口叶子烟,请你坐下陪他喝茶,然后对你提的问题详加评论;问得不好,当场请你走人。学生是又紧张又感兴趣,思忖着自己能不能留下陪孟先生喝茶,并近距离聆听教授指点迷津。

蒙教授对待学生考试的办法,可算是“因材施教”的典范。这虽然发生在过去的高校里,教授的成功做法,今天也不大可能进行复制,但前人的智慧结晶和“传道、授业、解惑”的做法,很值得学习研究和创新发展。考试作为对学生学业考核方式的一种有它本身的优点。但是如果把它作为仅有的单一的考核方式,还是存在很多弊端的。高职学生基础差,学校教学管理松散,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等因素的作用,使学生厌学,对考试不够满意。所以要研究课程改革,多让他们动手进行体验学习,激活他们的兴趣;多安排由易到难的项目能让他们完成,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多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富有创新特色的小组竞赛等活动课程,采取多元考核形式,调动学生,吸引学生,我能学的积极性。

二、教书育人典范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核心任务是培养具有技术技能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职业教育要仿效典范,创新和发扬典范,践行“以人为本”的精神,秉承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接受职业教育的人群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不仅要因材施教,更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

为什么要“因材施教”,孔子认为,人的智力有智愚之分,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只有根据这些不同资质,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因种种原因,学业基础层次不齐,这就需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相信所有的学生“人人都可以成才”,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潜能,只是被开发的程度或潜能的类别不同而已,而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是及时发现,珍惜并开发存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各种潜能,因材施教,帮助和支持每一个学生寻求适合自己的空间,从而赢得将来人生出彩的机会。

(二)以人为本,诲人不倦。“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把人当作主体,本质和目的。将“以人为本”泛化到职业教育工作中,就形成了“以学生为本”的提法。以此作为核心价值取向,有助于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优化学生管理,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诲人不倦”最早是孔子提出来的,在后来的中国教育史上渐渐地形成一种优良的师德师风。所谓诲人不倦,意思是说教育学生时有耐心,不厌其烦,而不知疲倦。诲人不倦是一种积极而又美好的道德情感,能够激发教师对自己劳动的兴趣和爱好,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创造出各种优良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教师的诲人不倦与中小学的教师应有所不同,它主要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坚持不懈地认真备好课,上好课,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二是坚持不懈、循循善诱地辅导学生,与他们一道探讨专业学习领域里的问题。目前高校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的情况:下课后,教师忙着就走,一般不会留下来和学生交谈,有的老师甚至在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也不愿留下来,(因校班车时间到了)更不愿接待学生的家访;教学安排上虽然没有设有辅导课,但真正给学生上辅导课的教师不多。这种不好的作风应当加以纠正。

(三)爱生如子,敬业如天。这是对《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第二条“敬业爱生”的创新发展。爱生如子,即把学生当作子女来关爱和对待。这既是对学生关爱的一种升华,又是教师情感的一种升华;既是教师职业风范的根本要求,又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保证。教师面对的学生,在家庭背景、学习能力等客观方面可能会有不同的差异。但是无论如何,都十分需要教师的关爱。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教师爱生如子的光辉典范。《规范》要求教师“真正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若把学生当作子女来关爱和对待,一定能够促使教学氛围、师生情感、教学效率得到最大限度地提升。

敬业如天,即把教书育人当作至高无上的天职来担当。《规范》要求教师“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终身学习,刻苦钻研。”敬业如天就是要忠实践行《规范》,不为利益所惑,不为诱惑所扰,不为金钱所动,始终守着三尺讲台,在有所不为中,力求有所作为。要担负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关爱学生,严谨笃学,自尊自律,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结束语

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在高职教育中加以弘扬。“职业教育是教育,更是生产和生活,决定着产业素质,代表着民族品牌,关系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品质。”重视职教,就是重视你我的民生;投入职教,就是投入当下和未来。在我国当前的现实国情下,职业教育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职责和使命,高职院校要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面向人人,守住底线,补齐短板 ,善待学生,为每一名学生有机会成才出彩,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参考文献]

[1]本刊评论员.奏响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强音.中国教育报,2014,6,24

[2]吴友智、吴友凤.从“四块糖果”说起.中国教育报,2001,8,15

[3]汤园林.绝食捉贼.读者,2014,2。4钱理群.用最自由的方式享受学习。读者,2011,12

[5]张健.以人为本: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核心价值取向.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作者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滁州)

上一篇:绘本的图文关系和阅读绘本对幼儿发展作用的分... 下一篇:参与医学开放性实验的启发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