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视域下学生语用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10-07 03:00:55

模因论视域下学生语用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

摘 要:本项目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模因论视域下的大学生课堂语用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开展了基于该模式的一学年的教学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

关键词:模因论;英语语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5-0019-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2.005

模因是人类文化传播的复制因子,以模仿和复制为手段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和进化(陈成辉、肖辉,2012)。语言模因论最核心的成分是语言与模因,主要从模因论的角度审视语言及其相关现象。在话语交际中,言语行为、方式、策略等在特定语境下通过交际双方的表达而被复制传播后就成为了“语用模因”(李萍,2009)。以模因理论、语用模因理论等为基础,本课题组构建了“模因传递+模因复制+语用能力实践”的基于模因论的课堂语用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并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准实验研究。

1 . 研究目的

基于模因论及语用能力培养的分析,探讨中国EFL环境下,模因论框架下的英语语用教学能否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

2 . 教学准实验

课题组选取本校英语语用能力无显著性差异的两个平行班2013级工企1班(以下简称为131工企)和2013级工企2班(以下简称为132工企)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于2013年9月到2014年7月在本校实施了为期一学年的基于模因论的语用教学准实验。实验组每两周开展15分钟左右的语用教学,对照组不实施语用知识教学。实验期间教师为同一人。受试对象的英语学习背景相似,英语学习环境、学习时间大致相当,两组语用能力前测结果分析显示无差异(如表1所示)。

课题组对对照组及实验组在教学实验前后进行了语用能力前测及后测,测试题部分选自何自然(1986)测试题,部分为自选题,共40道,总分40分。测试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请求、感谢、拒绝、道歉及赞美等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分析测试题数据结果并比较,以探讨基于模因论的语用教学对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影响。

3 . 教学案例

实验组开展为期一年的教学实验,期间每两周开展15分钟左右的语用教学。为确保真实有效的语用输入,教学选取了英文歌曲和高清电影剪辑。所选内容典型、有趣,并充分体现语用知识中表示请求、感谢、拒绝、道歉及赞美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借助多媒体平台向学生呈现英文歌曲及电影片段,展示相关言语行为元语用信息,并围绕相关典型言语行为进行解析,再让学生通过歌曲演唱、电影模演、角色扮演、情景对话、师生或生生互答等方式,反复练习,以掌握语用知识,达到遇到相应情境,学生能够脱口而出的目的。现以感谢及回答的语用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3 . 1 模因传递阶段(1 5分钟)

教师通过英文歌曲――《Thank you(DIDO)》导入主题。接着,教师通过高清电影剪辑视频,让学生在电影故事情节中领会各种场合下的感谢用语及其回答。如:“Thank you. /You are welcome.”“Thank you so much. I really appreciate that.../My pleasure.”等。期间融入表示感谢及回答的语用策略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及接收模因。

(1)英文歌曲《Thank You(DIDO)》

部分歌词:... I want to thank you for giving me the best day of my life. Oh just to be with you is having the best day of my life.

(想谢谢你,因为你给了我生命中最精彩的一天。其实,有你在我身边,就是最好的。)

(2)电影《Ella Enchanted(魔法灰姑娘)》对白

―I see the score currently stands at chivalry two, gratitude zero.

―Look…you’re right. I’m sorry. Thank you.

―You’re welcome.

(我只是看见两次的侠义行为都没有受到感谢。/听着,你是对的。对不起。谢谢!/不客气。)

(3)电影《Non-Stop(空中营救)》对白

―Excuse me. Excuse me. Sir? Hi, I’m right here, I’m in 3B. And I was just wondering if maybe you would prefer the aisle, or if you don’t care, if you would switch with me for the window seat? A lot of people just sleep anyway, so I was wondering if….

―Sure. Why not?

―Thank you so much. I really appreciate that.

―My pleasure.

(打扰一下,打扰一下,先生。我坐在这,3B这里。我想问下你喜不喜欢坐靠过道的位置,或者你不介意可以跟我换下靠窗的位置吗?很多人一上来就直接睡觉,所以我想……/当然可以啊 /非常感谢。真的很谢谢你。/不客气。)

本次教学实验为期一学年,实验开始初期及末期,分别对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了语用能力前测和后测,每次测试时间为60分钟。课题组将受试者两次测试的分值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如下:

从表1和表2可以明显看到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班学生实验进行前后英语语用能力的变化:

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语用能力测试配对检验,最大值、最小值及均值各项数据相差不大,并且Sig.(双侧)=0.865,说明在教学实验开展之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两个班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没有差异,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实验结束后,从表1可见,对照组前后两次语用能力测试成绩在最大值、最小值及均值都有小幅度提高,然而,表2结果显示对照组前后两次配对检验,Sig.(双侧)=0.329,说明对照组的学生在为期一学年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在老师和同学共同学习下,英语语用能力有小幅度提升,但总体上差异不大。

然而,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语用能力测试结果配对检验,Sig.(双侧)值由原来的0.865变为0.002,同时实验组前后两次语用能力测试结果配对检验,Sig.(双侧)=0.000,这说明基于模因论的语用教学,学生先经过模因传递、模因复制,再通过开展歌曲演唱\经典电影配音、经典电影模演、角色扮演、情境对话等实践活动,比较好地掌握了相关语用模因,语用能力有了显著性提升。

4 . 2 讨论

基于模因论的语用教学,教师选取了英文歌曲及电影剪辑两种素材,内容典型、有趣,并充分体现语用知识中表示请求、感谢、拒绝、道歉及赞美等方面的内容,确保了语用模因在传播过程中的真实性,同时集图像、声音、文字为一体的原版电影片段,让交际中的言语行为、方式、回答策略都原汁原味展现于学生面前,给予他们亲临其境的感觉,有趣的故事情节充分引起学生的关注,加深了他们对语用模因的理解及记忆。同时,让学生分组完成课内、外学习任务,使其体验到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学习乐趣,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引导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根据组员的自身特点安排任务分工,如:思维跳跃、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可以构思情景表演,精于英语语言文字的同学可以创作情景对话,而善于表现的同学可以担当演员。如此,既能让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语用能力,又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优势,增强其学习自信心,提升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陈成辉、肖辉.“听说写一体”写作模式实验研究:模因论视角[J].外语界,2012(6).

李萍.语用模因复制与话语得体语用能力培养[J].外国语文,2009(3).

刘吉林、莫爱屏.网络环境下学生语用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4(10).

上一篇:大学英语文化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下一篇:指示语在文学文本及商务文本中的翻译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