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基于学生体能训练的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

时间:2022-10-07 02:57:32

探析基于学生体能训练的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1-000-01

摘 要 终身体育已成为社会发展必然趋势,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能训练是提高学生体质、促使其体质健康测试结果达标的重要方法。如何在学生体能锻炼基础上合理构建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有效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与兴趣,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重要的研究任务。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大学体育教学课程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探讨在此基础上构建大学体育教学课程的具体方法,以期为各高校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学生体能训练 大学体育教育 课程构建

随着教育理念不断进步及人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断加深,全社会范围内对大学体育教学工作给予了普遍关注。体能教育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与体质健康测试等方面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因此,各高校应重视学生体能训练,在此基础上合理构建大学体育教学课程,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一、现阶段大学体育教学课程存在的不足

大学体育教学出发点是协助学生不断提高体质,使所有学生经过体育锻炼均可不断提高自身身体素质,这是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同时学生身体素质也是诸多院校在衡量体育教学时的重要标准。故而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体能锻炼更为关注,然而目前在体能锻炼基础上建立的体育课程通常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其中的兴趣,导致学生在体育价值观认识上受到严重制约,同时对终身体育思想的养成极为不利。因此,各院校应积极展开体育教学改革工作,不断构建适合于体育教学发展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教学课程。

二、在学生体能训练基础上构建大学体育教学课程的方法

(一)改变已有教学观念

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其终生学习的观念与能力。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中,首先应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加以改变,确定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在实际体育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对体育技能的学习,同时更要重视教导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与方法,促使其将近期目标与长久目标有机结合,使学生自觉展开体能训练,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

(二)在体育课程项目安排上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空间

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大球、田径与体操等,学生选择空间不足,同时很多学生对于这些体育项目缺少兴趣。因此各院校应引入更多互动项目,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在课程安排上,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使之根据自身爱好、兴趣与体能等选择最适合自身的项目,使学生乐于和这些项目接触,而在这一基础上,学生会逐步对体育产生浓厚兴趣,这在培养学生体育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上极为有利。

(三)对传统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予以改革

在现在多数大学体育教学中,技能学习是教学重点,然而单纯技能学习中学生往往是对教师动作予以模仿,这只能确保学生对技术要点和完整动作予以掌握,并不能发挥促使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效果。某校通过对健美操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调查,发现在结束健美操课程后,学生运动后即刻心率上升程度多为80%,而与预期的运动中等强度(心率为每分钟120-160次)还有很大差距,由此可见学生的体育活动根本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课程设置中,应着重于强化学生关于体育知识认知,促使其通过体能训练逐步改善自身体质,而非仅掌握体育动作即可。因此,各院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使其在项目学习时对自身心肺功能予以充分调动,全身均感受运动负荷带来的刺激,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同时也可展开有效体能训练,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

(四)建立合理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传统的体育课程评量考核方法多为竞技化、定量化,在评价中具有很强的结果性,对学生运动技能与技术给予了过分关注,而忽视了过程性评价。这一评价方法未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常会导致部分运动基础差的学生逐步丧失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导致其体能训练积极性受损。因此,在体育课程构建中,各院校应对学生体育学习展开过程性评价,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综合成绩评价体系,鼓励并激励所有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中,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三、结束语

终身体育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全新体育观念,目前为全球诸多国家所提倡。大学教育可对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养成造成深远影响,如果学生可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形积极、乐观而健康的体育观念,并对体育知识和相关技能予以掌握,那么这一体育观念会影响其终身生活方式,使其受益终生。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改革中,各高校应准确把握体能训练要素,培养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逐步完成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目标,从而推动终身体育思想在全民中逐步落实。

参考文献:

[1] 王菁.在示范校建设中高职体育课程构建的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18(1):16.

[2] 陈小蓉.大学体育课程“四三”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6):85-86.

上一篇:对网球运动员李娜跃至世界排名第三的思考 下一篇:原地背向推铅球爆发式出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