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图形教学策略分析

时间:2022-10-07 02:20:41

范畴图形教学策略分析

摘要: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词汇语义范畴和人们在经验世界中形成的认知范畴相映射,词汇能力中包含认知能力。对于词汇意义的理解可以促进概念的理解,对于词汇所代表的概念的理解又可以促进词汇能力的提高,因此词汇语义的教学策略要与概念认知模式相照应,利用范畴图形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促进词汇习得与概念理解的同步发展。

关键词:词汇范畴;概念;图形;语义

中图分类号:H3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2-0122-03

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认为语义结构是人们在经验世界中形成的认知范畴的映射。这样理解语言现象的本质,可以看出,语言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认知的发展。

一、范畴化理论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认知是语言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领域,语言能力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语言反映的世界,不是镜像的客观世界,而是语言范畴化概念结构的映现,语义结构是人们在经验世界中形成的认知范畴的映射(Geeraerts,1997)。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揭示了词汇组织与人的认知结构之间的映射关系。

认识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形成概念和范畴的过程,范畴的建立可以使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趋于条理化、系统化。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认知语义观认为,人类只有通过头脑中的概念范畴才能够接触现实,语言中反映的现实结构是人类心智运作的产物(Saeed,1997)范畴化是人脑利用符号系统将混杂的世界转化为有序信息的过程。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和分类,并且在像似性机制的推动下,投射到语言范畴。从感知上升到概念,语言符号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当一个词符的指称对象不是一个而是一类事物时,它就代表一个语义范畴,在一个范畴内的成员之间有基本的共同点。因此我们给一个实物命名时,就将这一实物列入到了一个范畴,例如“树”,共同特征是有叶子,能结果等。像似性充分体现了人类认知范畴和语言范畴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体现在词汇的组织上,要求教师在讲授词汇概念知识时,考虑到词汇的范畴化,以及词汇范畴与认知范畴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形成概念和范畴时的认知活动特点,这些关系到学生认知的条理化和系统化。

二、基于范畴的词汇教学对于概念认知的意义

无论是英语教师还是各学科教师,教授词汇都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在教授词汇的过程中,通过词汇的力量,帮助学生获得百科信息和人生经验。一个领域内的相关词汇,构成了一个词汇范畴。这个范畴一般有一个中心主题,可能是个名词,例如“食品”,也可能是一个学科领域,例如“地理”。范畴内每个词语都对概念的理解提供帮助。例如,对远程教育的理解,需要学生对相关词汇的特别含义的认知和良好运用,如网络、面授、媒体等。

词汇范畴对于相关领域知识的掌握至关重要,决定着对该领域的理解。在大多数知识领域内,学生都需要阅读大量的教科书和含有大量专业知识的印刷材料。学生对这些词汇的掌握情况影响着他们对新的概念的学习能力和新旧知识相结合的能力。

许多单词在解释复杂概念的时候都有很高的运用率,这就为其他知识的学习构筑了框架。例如,在生物学中,对概念“呼吸系统”的彻底理解胜过对其进行定义。同样也需要对呼吸作用的过程和呼吸作用发生的生物环境有所了解。

每个词汇范畴都有该学科学术文献的部分单词。这些单词帮助成熟的学者掌握该学科复杂而完整的知识体系。未来该学术领域的成员,需要能够合理通顺地运用这些词汇,进行口头和书面的有效交流。因此词汇是未来学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学生的词汇组织能力的提高

学生保存在大脑长时记忆中的词汇叫心理词汇,对心理词汇的研究表明,词汇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分门别类地储存在人的记忆中,1975年Collins & Loftus提出了“激活扩散模型”(Spreading Activation Model)。他们将概念表示为节点,节点间通过语义关系相互连接,在长时记忆中形成网状结构。心理词汇以节点的形式展现,它们之间通过一定概念关系把节点所表示的词汇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体系。激活就是从某个节点向周围其它节点扩散的过程,当一个概念被激活,其效应就会扩散到与之相连接的其它概念。因此学生的词汇组织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词汇记忆以及提取能力。

对英语专业学生心理词汇组织模式研究发现,高年级学生能产出更多的语义联想,而低年级学生多产生语音联想,说明基于词汇的概念意义的心理词汇组织模式有待提高,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词汇组织模式(崔艳嫣,2006)。

基于范畴的词汇教学要求,学生学习的任何一个新单词,都要在学生已有的头脑内的概念网络与词汇网络中找到位置,因此有效的词汇教学需要新旧知识的结合。借助一个主题,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再现出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教师有机会对错误的概念进行纠正,同时搭建了学习新词汇的平台。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绘制图表,提取、预测、讨论等一系列活动完成新词汇知识的构建。下面分析几种有效的词汇教学策略。

四、范畴图形教学策略分析

范畴图形,指的是一些形象的结构组织图形,能够生动地再现概念范畴和词汇语义范畴,帮助学生组织头脑中的概念知识和词汇语义关系。将范畴图形应用于词汇语义教学,可以帮助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词汇能力的发展。

(一)定义图策略

给一个概念下定义,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必要部分,例如学习“动力原理”,就必须理解“动力”这个概念的定义。还需要知道跟这个概念相关的已有知识和需要学习的新知识。Schwarts & Raphael (1985)的定义图策略(Concept of Definition Map)就是一种帮助学生组织思路的图形,展示概念的定义和其他相关信息。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一个词汇所包含的三个方面信息:一是词汇所归属的范畴;二是把词汇与其他词汇区分开来的相关属性;三是相关例子。这些信息既是词汇意义的成分,也是词汇所表示的概念的组成部分。教师与学生通过讨论共同完成定义图,学生不仅掌握的词汇意义和概念,而且形成了理解词汇意义的结构模式,这一立体的结构不仅与范畴化模式相映射,而且比词典上的线性的定义表达更生动形象容易记忆。

(二) 在每个范畴,都有一些词汇代表复杂的概念,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就难以理解

Frayer模式(Frayer Model) (Frayer, Fredick, & Klausmeir, 1969)就是这样一个结构图,帮助学生用分析的方式,理解代表复杂概念的词汇。学生可以用批判式思维来思考概念的组成部分,激活背景知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例如“Democracy”(民主)一词,定义是“人民的政府”,但这个定义并没有包含所有我们需要了解的内容,而是提出了很多问题:谁是政府管理的对象?大家就政府如何管理的意见一致吗?在管理中,人们的权利平等吗?人们如何获得权力?民主的政府和其他的政府组织形式有区别吗?因此,要充分理解民主这个概念,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它是什么,不是什么。

(三)语义特征分析法

一个词汇范畴内的词,可能是一组事件,人或者概念,相互之间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例如,同样是美国参与的战争,那么伊拉克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每次战争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语义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思考一个范畴内的词汇的联系和区别特征。(Brenda H. Spencer, Andrea M. Guillaune, 2009)

(四)语义图(Semantic Maps)(Johnson & Pearson, 1984)用蜘蛛网状的图形,形象地展示语义关系

网中的线把要学习的概念同相关的次范畴连接起来,显示概念和词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很好的提高词汇和理解概念的策略。这一图形可以帮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组织起来,并且与将要学习的单词和概念联系起来。语义图还可以不断地扩展,学生学到新的概念和词汇时,可以不断添加内容。

(五)形容词和副词之间的语义关系

可以用语义等级图(Semantic Gradient)(Blachowicz & Fisher,2006)来展示,通过连续体上的等级排序,帮助学生意识到,理解一个形容词或副词的概念意义,必须理解整个连续体上的等级划分。例如frigid-sweltering; patronize-boycott; disloyalty-allegiance等,都可以构成一个词汇范畴,添加相关词汇就可以构成一个语义链条,学生们通过讨论,理解一个形容词范畴内的同义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细微差别,懂得在写作或阅读时,不同的选词会产生不同效果。

(六)词汇链条(Word Chains)(Stephens & Brown,2000)是让学生用链条的形式表现词汇关系

在选词和解释合理性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词汇之间的联系,因为词汇之间的语义关系也是词汇意义的一部分,反映了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七)词汇树(Word Tree)(Blachowicz & Fisher,2004)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词汇关系

比如同根词,或者有着整体-部分关系的词汇。

词汇的意义是头脑中的概念的反映,二者之间关系密切,词汇意义的学习要求对概念的理解,某个学科领域概念的学习也借助词汇意义的理解。因此概念和词汇的学习相辅相成,相互渗透,不能分开。这些组织结构图形,都以立体的形象的方式描述词汇的语义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词汇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词汇意义和语义关系,一方面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词汇语义意识,在独立使用时也能够利用这一方法来组织信息和学习。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词汇的习得和认知的发展是同时的过程,词汇能力和认知能力需要同时提高,这些图形策略能够很好地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艳嫣.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词汇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06.

[2] 文 旭,江晓红.范畴化:语言中的认知[J].外语教学,2001(7).

[3] Blachowicz, C,. & Fisher, P.J. Keep the “Fun “ in Fundamental: Encouraging Word Awareness and Incidental Wor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Through Word Play. In J.F. Baumann & E.J. Kame’enui (Eds.), Vocabulary Instruction: Research to Practice. New York: Guilford. 2004.

[4] Blachowica, C., & Fisher, P.J. Teaching Vocabulary in all clssrooms (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Merrill Prentice Hall. 2006.

[5] Brenda H. Spencer, Andrea M. Guillaune. 35 Strategies for Developing Content Area Vocabulary, Pearson 2009.

[6] Collins, A., & Loftus, E. F. A spreading-activation Theory of Semantic Process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1975.

[7] Frayer, D.A., Fredick, W.C., & Klausmeir, H.J. A Schema for Testing the Level of Concept Mastery (Technical Report No. 16).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1969.

[8] Geeraerts, D. Diachronic Prototype Semantics: A Contribution to Historical Lexicology [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7.

[9] Johnson, D.D., & Pearson, P.D. Teaching Reading Vocabulary, 2nd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84.

[10] Saeed, J. I. Semantics [M]. Oxford: Blackwell, 1997.

[11] Schwarts, R. M., & Raphael, T. L. Concept of definition: A Key to Improving Students’ Vocabulary. The reading Teacher. 1985.

[12] Stephens, E.C., & Brown, J. E. A handbook of content literacy strategies: 75 Practical reading and writing ideas. Norwood, MA: Christopher Gordon. 2000.

上一篇:微生物絮凝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下一篇:彩陶艺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