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唐河县村组集体拖欠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情况的调查

时间:2022-10-07 12:57:16

对唐河县村组集体拖欠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情况的调查

摘 要:文章通过对河南省唐河县村组集体拖欠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情况的调查,分析了村组集体拖欠贷款的原因,提出了解决村组集体拖欠贷款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村组集体 拖欠贷款 原因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259-02

2005年,河南省全面取消了农业税,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粮食的生产。但由于乡镇财政收入变化、机构精简,使原来的乡(镇)、村组所举借的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主体发生了变化或消失,还款能力中断,影响到农村金融机构对乡村两级组织债权的保全和回收,直接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为此,中国人民银行唐河支行对唐河县村组贷款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具体情况

1.贷款额度及存在形态。截至2009年11月30日,唐河县村组集体贷款达32111万元(含户贷村用贷款),全部为不良贷款。其中,农业银行的贷款1211万元,全部为损失类,占农行损失类的2.1%;在农村信用社贷款30900万元,全部为不良贷款,占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31.7%。

2.贷款形态(按五级分类统计)。

3.贷款方式。

4.贷款用途情况调查。

二、村组贷款形成不良贷款的原因分析

1.盲目兴办企业,企业或项目破产倒闭,形成不良贷款。兴办村级企业是实现农民增收减负、壮大集体经济的重要途径。但有些村办企业由于缺乏技术和管理,大搞大亏,小搞小亏。更加之有的乡镇对村办企业作硬性要求,“有条件要上,没条件要创造条件上”。集体没有钱,只好向信用社或者农行贷、找农民摊、向群众借,这些硬性要求办的企业,由于技术起点低,产业发展方向趋同,经受不起市场经济大潮的冲洗,大部分企业运行一段时间后,就亏本经营,到90年代初期基本倒闭停产。许多村因为村级企业贷款、提供贷款担保,承担不了必要的投资风险。全县村级经营性负债4355万元。唐河城郊乡谢岗村在1982年办砖厂先后在农村信用社贷款累计达210万元,因经营不善停产而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

2.超负荷办实业,加重债务负担。村组为完成“普九教育、文明村建设、村村建二机一室、村村通”等各种上级达标任务及村级兴办公益事业,为平抑资金缺口,强令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全县村组在农村金融机构贷款达15583万元,占村组贷款的54%。

3.垫交税费款项。由于农村人口流动、受灾害影响和少数农民故意拖欠,加之清收不力,农村农户欠交税费比较普遍。一般的村欠十几万,多的村欠几十万,农村税费征收不到位,国家上缴任务又要分文不少按时完成,迫使农村干部只好借贷上交农业税费。龙潭镇白庄因垫交农户欠交款而到农村信用社贷款26.7万元用于上交农业税费。

4.民间借贷使村组债务越背越重。农民欠款收不起来,国家任务要完成,办企业要投资,“普九”达标要投入,各种费用要开支等等,这些钱的来源不是银行、信用社,就是向私人高利借款。据初步调查推算,全县农村向个人借款亿元以上,这些借款利率普遍高于国家规定标准,月息2分或3分不等。全县村组每年支付个人借款利息在3000万元左右。高额利息使毫无集体经济实力支撑的村陷入借款、结息、转本、生息、再借款的恶性循环,村级债务越背越重,根本无资金偿还农村信用社贷款。

5.农业税费改革后,村组失去主要经济来源。村组支付管理费用形成的负债,主要是村级为支付村干部、代课教师、护林员、防疫员工资形成负债及订阅报刊杂志、会议费、办公经费等非生产性开支贷款造成的负债。

6.社会信用缺失。一些村信用观念淡薄,互相攀比拖欠贷款。如王集乡某村在具备还款能力的情况下,一直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1.7万元,并以拖欠数额不如它村多为由,拒绝还款。

7.信贷管理失误、部分贷款空担保、无担保、无抵押手续,或担保抵押物贬值、灭失,造成贷款无法收回。调查显示,全县村组贷款52%为信用贷款,随着村组干部更换,贷款难以收回。同时,在担保、抵押贷款中,由于金融机构审查不严,大部分贷款是村组干部互相担保,或用村组集体财产担保,导致抵押物出现贬值甚至灭失。另外,由于农村信用社代办站缺乏有效监控,部分信用站事实上成为了“村级出纳”,极大的降低了贷款的安全性,也增加了收回贷款的难度。

8.以贷收息使村组不良贷款增加。金融机构为完成收贷收息目标任务,对村组贷款到期不能回收的,实行以贷收息。据调查,村组贷款80%存在以贷款收息。

三、产生的不良影响

1.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安全形成威胁。目前大量村组贷款形成不良贷款,给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安全构成了威胁。农村金融机构为防范资金风险,确保信贷资金安全,会减少对欠贷多的村级发放贷款。

2.抑制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放贷能力。大量村组贷款形成不良贷款,造成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死滞,支持“三农”资金减少,制约农村金融机构放贷能力,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

3.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组贷款引发的债务纠纷极易诱发社会矛盾,以债务不能得到偿还而引发的上访、越级上访和群访时有发生,甚至采取过激行为索债,引起社会的不安定,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对策建议

1.坚持稳健发展村级经济,为大力化解村组贷款提供经济基础。各级党政部门、农村金融部门要始终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为己任,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立足农业资源,立足资源基地,立足支柱产业,立足种养加项目,支持和引导产业开发,进行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系列加工、从而形成一个乡镇以一个支柱产业为主导,一个村以一批拳头产品作支撑,治理培植新的、稳定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大力支持高效农业、避灾农业、涉农企业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收入和村级积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乡镇经济和村级经济,为化解村级贷款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

2.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积极做好农村村组债权保全工作。各级政府要成立由财税、监察、金融、农业、司法、审计等部门为成员的农村村级贷款清理领导小组,全面清查、核实农村村组的金融债务,并予以重视和支持,防止因税费改革、乡镇改革致使农村信用社贷款转移,债权被悬空。要运用法律、金融手段,搞好债权置换。在可能的情况下,采取土地使用权置换、房屋置换、经营权置换等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债权损失。对企图借改革之机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村,要加强与地方司法部门的联系、合作,采取必要的法律手段,切实维护金融债权。

3.核销减债。就是由国家出资核销一部分村级债务。目前的债务主要是过去搞“普九达标、兴办集体企业、缴纳税费、村村通路”等社会公共事业而造成的,国家也应当承担一部分化解责任。农业税费取消后,建议地方政府结合实际,每年用一部分国家对农村转换支付资金有计划地归还银行贷款。

4.降息化债。对于陈欠实行“一债一策”的化解方法。比如对于乡村两级所欠贷款,在清理核定、完善手续的基础上,本着双方共赢和盘活呆滞贷款的办法,不计复息,不计罚息,按人民银行规定的基准贷款利率计息。

5.拍卖抵债。就是将符合延包政策的现有机动地,在征得多数村民同意的前提下,以竞价承包的办法,让拥有债权的农民来承包机动地,在债权抵完后,再将土地归还给集体。也可公开拍卖机动土地承包权,以拍卖所得的资金用于清偿村组级银行贷款。待所有债务化解完成后,不再保留机动地,将其全部分给农民。

6.严管旧债。要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对已发生的债务要严格控制,加强管理,有序偿还。全面取消农业税后的村组财务,收支要坚持“以收定支、限额管理”,并做到“四个”严禁,即:严禁村集体经济组织超过自身经济承受能力兴办集体公益事业而新增债务;严禁村集体通过借款、举债等方式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严禁举债发放村级干部工资、补贴或用于非生产性开支;严禁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抵押。并且还要严防村干部行为短期化造成的“政绩负债”,要树立化债就是政绩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化解村级债务风险。

7.深入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要深入扎实地开展“农村信用工程”的创建活动,坚持从诚实守信教育抓起,大力整治信用环境,理顺信用关系,创建信用乡镇、信用村组、信用农户。在构筑“农村信用工程”体系工作中,要真正形成政府主导、央行参谋、部门联动、社企配合、村级响应的综合整治、良性互动的格局,形成以信用为基础和纽带的银(社)农共同发展机制。农村金融部门要对信用农户、信用村镇实行信贷优惠政策,在同等条件下放宽额度、简化手续、优先贷款,使其充分享有守信的益处和便利。同时,要坚定不移地把打击逃废债、保护债权纳入“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作者单位:河南省唐河县人民银行 河南唐河 473400)

(责编:乐毅)

上一篇:黑龙江省土地整治绩效评价试点项目特征分析 下一篇:创建“苍南工业园区组合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