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第五十届世乒赛中国女子乒乓球队技战术特征研究

时间:2022-10-07 12:35:49

莫斯科第五十届世乒赛中国女子乒乓球队技战术特征研究

摘要:采用观察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参加2010莫斯科世乒赛的中国女子乒乓球队主要比赛场次的技战术特征进行了研究。用具体数据分析了中国女子乒乓球队的优势与不足,以供今后训练参考。

关键词:第五十届世乒赛中国女子乒乓球队技战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G846.731.19(20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2-0142-03

2010莫斯科团体世乒赛于5月23日至30日在莫斯科举行,女子团体有24个参赛队,分为四个组,每组六个队,中国女队分在A组。经过8d的激战,中国女队在小组赛出线后,1/4决赛战胜荷兰队,半决赛战胜日本队,而决赛却负于新加坡队获得团体银牌,丢掉了保持18年之久的考比伦杯。这次比赛中,很明显的暴露出了年轻队员在技战术及心理调节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对这次比赛的主要参赛队员进行技战术的统计与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以后更有针对性的训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参加2010莫斯科世兵赛团体赛的中国乒乓球队女运动员。

1.2研究方法

1.2.1观察统计法通过观看上述重大比赛实况和录象,进行数据统计。

1.2.2三段分析法采用乒乓球技战术研究领域中应用最多的三段分析法,对发球抢攻段、接发球抢攻段、相持段的得分率和使用率进行观察统计,根据所得数据分析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能力和技战术运用特点。根据乒乓球运动特点和规律对参加2010莫斯科世乒赛团体赛的中国乒乓球女队运动员的技战术运用情况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乒乓球比赛中发球抢攻段的一、三板球,接发球抢攻段的二、四板球和四板以后相持球的输赢决定着每一分球的胜负。由于小组赛后,中国队主要由刘诗雯、丁宁和郭炎来担当主力,所以我们选择了三位选手在决赛和半决赛的比赛场次进行了技战术的三段统计与分析,其结果如下。

2.1刘诗雯决赛/半决赛技战术统计结果与分析刘诗雯在半决赛中以3:1战胜日本的平野早矢香,决赛中以1:3和2:3分别负于新加坡王越古和冯天薇(表1)。

在半决赛的比赛中,刘诗雯发抢得分率达到了65%的良好要求。在接抢段,由于比赛规则修改后(主要指无遮挡发球及无机胶水的使用)接抢段的得分率普遍稍有提高,刘诗雯接抢段45%的得分率虽不一定达良好,但肯定在及格以上。而在相持段,刘诗雯的得分率为65%,达到优秀标准。由此可见,刘诗雯在半决赛中较好体现了发抢段及相持段的优势。

在决赛中,刘诗雯的发抢平均得分率为63%。基本达到了65%的良好标准。而在相持段,刘诗雯的优势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得分率只达47%,距半决赛的65%有较大差距。在接抢段,刘诗雯则完全处于被动,其平均得分率仅为34%,而其使用率又较高,这是其丢分的主要原因。

由于在决赛中,刘诗雯在对冯天薇和王越古时接抢段的得分率比正常情况下低很多,尤其是对冯天薇的接抢段,其得分率仅为28%。为了更好的分析其接抢段失分原因,我们对其在决赛对冯天薇时的接发球抢攻段的各项技战术进一步做了统计(表3)。

刘诗雯在对冯天薇的比赛中,第一局的接发球以先抢起来为主,接发球抢攻有5个,但都没有直接得分,且在抢攻后的进攻丢3分。由此看出,刘诗雯在第四场比赛中一上来比较积极主动,但由于中国队大比分1:2落后,所以刘诗雯的比赛压力较大,想赢怕输,打得有些急躁。第二局,刘诗雯接发抢攻5次,接发劈长8次,加大了接发球劈长的比例,最终第二局刘诗雯以16:14险胜。通过分析表3中刘诗雯第二局接抢段的得失分(丢5分得1分),结合第二局其发抢段的得失分(得7分丢1分),可以得出其第二局获胜的主要原因不在其接发球较多得采用了劈长所至,而是其在第二局发抢段的得分率极高且使用率较高所至。第三局,刘诗雯的接发球有6个采用劈长,未得1分,且在劈长后的第四板失3分;有1个球采用接发球抢攻且得分;还有1个球是采用接发球控短,且在控短后的抢攻得分。这说明其在接发球时,适当予以接发抢攻和接发控短的变化非常有效果。在第四局和第五局,刘诗雯的战术意图非常明显是想在接发劈长后把比赛拉人相持段,这种战术思路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在接发球时应该有几个有变化的接球,如偶而抢一板或摆一板短来牵制一下对手可能出现的强攻。然而,从后两局的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到,刘诗雯的接发球基本上全部采用劈长接球,一个牵制性的摆短球都没有,且接球线路变化不够活,对手在发完球后就等着抢攻,造成其在接发抢段的失分率非常高,由此看出其临场技、战术的变化能力较差。第四局艰险拿下后,我们认为其在第五局的接发球上应适当加些变化,因为对手也会意识到需要在前几板加强进攻,但我们从第五局的比赛中可以看出刘诗雯在发抢段和接抢段都不太敢于变化,没有表现出敢打敢拼的精神。

年轻小将刘诗雯第一次作为第一主力参加世乒赛的决赛,而且又是在中国大比分落后的情况下,没有调整好自身的心态,在比赛中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水平。在对王越古的比赛中,刘诗雯在相持段总是患得患失,打得不坚决,且在反手相持不下风的情况下总是随意变到对方正手位,结果总是被对手的正手攻得较被动,说明其在相持中不够坚定。在决赛第四场对冯天薇的比赛中,刘诗雯发抢段的优势和相持段的优势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且接抢段的得分率仅为28%,离及格要求有较大差距。从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出刘诗雯在比赛中还是没有完全放开,尤其是在接球后第四板的衔接上,身体显得较紧,且在接发球时也不敢有太多变化,打得很被动,而其对手冯天薇抱着搏对手的心态反而打得积极主动。从整体上分析,此次决赛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其没有将心态调整好,缺乏敢于变化的意识和勇气,同时在技战术的运用上也不够坚决。在今后的训练中应注意比赛经验的积累,加强敢打敢拼搏精神的训练,同时接发球手法的变化能力也应注意加强。

2.2丁宁决赛/半决赛技战术统计结果与分析在半决赛中对日本队的福原爱,丁宁在先失两局的情况连反三局最终战胜福原爱,而在决赛对冯天薇的比赛中,在先胜两局的情况下被对手连反三局最终丢掉关键一分。为了更好的对比两场比赛的得失原因,我们分别将丁宁决赛/半决赛的两场比赛进行了技战术统计(表3)。

在对福原爱半决赛的比赛中,丁宁的发抢得分率偏低。从比赛录像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前两局,丁宁采用下蹬发球较多。而其下蹬发球大多都出台,福原爱抢先上手,造成丁宁比较被动,所以发抢得分率低。从第三局开始,丁宁较多采用正手位发侧旋短球到对手中路为主接合正手位大角,福原爱虽然在接球时大多采用抢先把球挑起来,但质量相对较低,丁宁可以主动进行反拉,这样丁宁相对就要主动一些,所以后三局发抢得分率较高。在接抢段,前两局丁宁回接福原爱的半出台球时基本上全采用劈长来回接,且回接时易出

现半高球,被对手发力抢攻失分较多,从第三局开始,丁宁的接发球有些变化。接球时有时抢先拉起来,有时摆一下短,虽然主要还是以劈长为主,但加强了劈长的旋转及落点的变化,这些变化造成了福原爱在发球后抢攻频频失误。在相持段,丁宁得分率为58%,超过了相持段得分率55%的优秀标准,由此可见,在与福原爱进行相持时,丁宁有明显优势。从整体上分析这场半决赛,我们可以看出丁宁在技、战术的调整速度上显得较慢,从而导致大比分0:2落后,但对其在大比分0:2落后的情况下,敢于对技、战术再进行调整的决心和落后不放弃的精神值得肯定。

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决赛对冯天薇的比赛中,丁宁发抢段的得分率较高,尤其是在前两局,冯天薇对丁宁的下蹬发球不适应,其在接发球时易出机会球或直接失误。在接抢段,丁宁也有48%的得分率,保持在良好以上。而在相持段。丁宁的得分率只达39%,与45%的及格要求还有差距,尤其是在第三局和第五局,在相持段的十五分球中只拿下两分。为了更好地分析丁宁对冯天薇在相持段失分率较高的原因,我们对其在相持的技战术进一步做了统计(表4)。

丁宁在前两局的比赛中,相持段的得分率较高,虽然第二局的相持只有两个球,但结合比赛录像发现,第二局丁宁在发抢段得7分,且得分率为100%。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丁宁在前两局的比赛中打得比较积极主动,且发球对冯天薇有非常大的威胁。第三局的比赛中,丁宁在与冯天薇相持的6分球中一分未得,结合比赛录像分析得出这主要是因为在领先两局的情况下,第三局仍保持领先且能看到胜利时其心态有些变化,在后半局的比赛中急于求成,以至于在相持段失分较多。而在被对手连追两局后的第五局中,其压力增大,身体较紧,导致接发球时不敢变化,接球手法非常单一,只是劈长,结果总是被对手抢攻后进入被动相持,这是第五局相持段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

丁宁在对冯天薇的比赛中,其发球及发球后的抢攻对冯天薇有较大威胁,但这也使得丁宁在后半段的比赛中对发球有所依赖,使其在发球抢攻后的击球身体较紧。在接抢段,虽然从表5的数据上来看丁宁的得分率不低,但通过结合比赛录像分析,我们发现丁宁在接发球时手法的单一(尤其是第五局)造成了进入相持时的被动,使相持段得分率大大降低。在相持段,通过表6我们可以看出,丁宁第五板的相持失分率最高,且在正手位的相持球失分较多,而正手位相持所失的10分中又有8分是被对手变线至其正手位而失分,这正是由于对发球有依赖心理所造成的。对比分析决赛和半决赛的比赛,我们可以看出年轻小将丁宁在关键比赛时的临场技、战术变化能力及心态调节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要加强自身的优势技术在针对不同对手或在不同比赛时段不能发挥预想的效果时对自身技、战术及心态的调整能力,同时对于在这次比赛中表现出明显劣势的相持能力也要注意加强训练。

2.3郭炎决赛/半决赛技战术统计结果与分析郭炎在决赛、半决赛的比赛中均以第三主力出场,两场全胜,其对手分别为(决赛)新加坡的孙贝贝和(半决赛)日本队的石川佳纯。我们将郭炎的决赛/半决赛的技战术进行了统计(表5)。

郭炎的三段平均得分率均较高,在此次比赛中没有暴露出明显漏洞。在决赛对孙贝贝的比赛中,郭炎在队友连失两分且自己先失一局的情况下连反三局获得胜利,说明老将郭炎在比赛中的心理和技、战术调节能力较强。从对孙贝贝的比赛数据上看,郭炎虽然发抢得分率相对较低,但使用率也非常低,接抢段和相持段的高得分率和高使用率很好的弥补了发抢段的失分,这是其在决赛中获胜的关键。同时,这也体现了老将临场的应变能力,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来攻击对方的相对弱项。从整个比赛场上的表现来看,郭炎一直处于敢打敢拼的精神状态,第一局的失利没有影响到其后面比赛的发挥;在比赛中,郭炎充分地表现出了其必胜的信念,体现了其过硬的心理品质,她在场上的表现为我国年轻运动员作出了良好表率。

3 结论与建议

1)对于这次比赛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应有针对性的弥补和加强。刘诗雯和丁宁在接发球的手法上应加强调整与变化,接发球手法要多样化,要敢于变化。同时,也要注意加强相持球的能力。归根到底,却是需要增强她们面对世界大赛的关键时刻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调整能力。

2)从本次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出,新加坡女队进步迅速,整体实力较强,是中国女队最大竞争对手。日本女队的进步也非常迅速。还有一些实力较强,对我们有潜在威胁的选手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我们应加强对他们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

3)我们要在充分发挥老队员积极作用的同时,多给予年青队员锻炼的机会,增加年青队员的大赛经验及心理调整能力,帮助年轻队员尽快的成熟起来,保持我国乒乓球的领先地位。也希望此次失利的中国女队能吸取本次比赛的经验和教训,尽快从失败的阴影中从出来;更好的投入到今后的比赛当中。

上一篇:对第27~29届奥运会体能主导类运动项目金牌分布... 下一篇:高尔夫俱乐部顾客感知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