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 g/L 2,4—D异辛酯乳油防除大豆田杂草田间药效试验

时间:2022-10-07 10:57:25

900 g/L 2,4—D异辛酯乳油防除大豆田杂草田间药效试验

摘要 开展了900 g/L 2,4-D异辛酯乳油防除大豆田杂草试验,结果表明:推荐使用剂量为750.0~1 275.0 mL/hm2(有效成分量675.0~1 147.5 g/hm2),对作物安全且防效显著。

关键词 2,4-D异辛酯乳油;大豆;杂草;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51.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145-01

为明确黑龙江省绿芳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900 g/L 2,4-D异辛酯乳油防除大豆田杂草的使用时期、适用剂量、实际防除效果及对作物安全性,为产品登记提供科学依据,特开展该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青冈县迎春乡建华村某农户大豆田,土壤类型为草甸黑钙土,pH值为7.08,施农家肥30 t/hm2、45%西洋复合肥450 kg/hm2,秋季整地,春季起垄。前茬作物为玉米,曾用4%玉农乐悬浮剂1 200 mL/hm2进行玉米苗后茎叶喷雾。

1.2 试验材料

试验大豆品种为绥农14号;试验杂草选择藜、蓼、苍耳、龙葵、苣荬菜;试验药剂为900 g/L 2,4-D异辛酯乳油(黑龙江省绿芳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对照药剂为72% 2,4-D丁酯乳油(大连松辽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7个处理,具体见表1。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图1),小区面积26 m2。

1.4 试验方法

大豆5月7日播种,大豆播种后3 d,即5月10日9:00施药,杂草刚拱土,药液使用量为450 kg/hm2。用新加坡生产的利农HD-400型手动喷雾器进行苗前喷施,喷施药液过程中先喷低浓度的处理,然后再喷高浓度的处理。每次换处理时,要用清水清洗喷雾器[3]。试验期间,未进行其他病、虫、草害的防治。人工除草2次,时间分别为5月18日、6月8日。

1.5 调查与统计

1.5.1 杂草调查。调查2次,分别于5月30日(5月25—29日下雨)、6月10日调查。在每个小区Z字型4点取样,每点0.25 m2,进行调查,分别计算施药后15、30 d残存杂草数量,计算防治效果。并于施药后30 d调查杂草鲜重,计算鲜重防效。

1.5.2 作物调查。调查4次,分别于5月22日、5月30日、6月10日、6月17日调查。在每个小区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杂草的防效

施药后7~10 d,茎、叶逐渐扭曲、枯萎、叶色失绿、变黄、褐色,直至死亡。如表2所示,900 g/L 2,4-D异辛酯乳油不同剂量对藜、龙葵、苍耳、苣荬菜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为:施药后15 d的株防效在77.0%~90.6%,30 d的株防效在79.7%~95.5%,30 d后鲜重防效在89.6%~98.4%。2,4-D异辛酯乳油1 275.0 mL/hm2(有效成分1 147.5 g/hm2)防效最高,与对照药剂差异极显著。

2.2 对作物安全性

试验药剂900 g/L 2,4-D异辛酯乳油各处理均无药害发生,未发现生长抑制、枯斑、畸形,只有施药剂量(有效成分量)1 147.5 g/hm2处理的各小区有不同程度的根腐病发生,地上部叶片微黄,在7 d后恢复正常[4-6]。试验期间,未发现药剂对其他病、虫和有益生物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900 g/L 2,4-D异辛酯乳油在大豆播种后3 d施药,推荐剂量为750.0~1 275.0 mL/hm2(有效成分量为675.0~1 147.5 g/hm2),防治杂草有一年生阔叶杂草(藜、蓼、龙葵、苍耳)和多年生阔叶杂草(苣荬菜)。900 g/L 2,4-D异辛酯乳油适用剂量处理对大豆安全。

4 参考文献

[1] 王振兰,朱宝山.200 g/L烟嘧磺隆悬浮剂防除玉米田杂草药效试验报告[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5):52-53.

[2] 马跃,李长锁,于涵.30%莎稗磷乳油防除水稻移栽田杂草试验[J].现代化农业,2009(11):10.

[3] 黄坤敏,高振兴,史文琦,等.20%苄嘧磺隆·莎稗磷可湿性粉剂防除水稻移栽田杂草效果[J].江西农业学报,2013(3):54-57.

[4] 袁家祥.40 g/L烟嘧磺隆悬浮剂防除玉米田杂草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173,175.

[5] 霍正祥.烟嘧磺隆悬浮剂防除玉米田杂草的效果[J].农技服务,2008(7):71,75.

[6] 沙洪珍,沙洪林,方淑琴,等.扑·乙乳油防除大豆田杂草田间药效试验[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4):452-454.

上一篇:金州区大樱桃温室栽培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下一篇:香椿系统培育法与阶段式采椿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