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把政策“吊”在经济增速上

时间:2022-10-07 10:51:35

不能把政策“吊”在经济增速上

紧缩造成中国经济增速近期下滑,外加国际金融危机,一时间给中国经济抓药方的“大夫”满天飞。一些眼光犀利,视角独特的“大夫”谈论中国经济时候,我们感觉也有问题,其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最有代表性。

他近期指出,中国经济可能进入到一个中等增长的时期,将来的常态年经济增长率不是10%,而是5%~8%,在衰退期间,有可能低于5%。他经过测算发现,改革开放30年来,制造业产生的就业岗位数占全体就业的25%左右,30年间比例几乎没有变化。而过去依靠投资,特别是大多数投在制造业的增长方式,已经很难有效地创造新的工作机会并增加居民收入。

未来中国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空间仍很大。2007年,中国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到40%,而印度是50%、日本是65%、美国是80%以上。

许小年认为,如果再次以大规模投资来拉动经济,短期会缓解经济下滑,长期则会使过去的发展模式持续,反而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他引用这些数据再加上配合经济学逻辑,结论倒也是天衣无缝。但西方经济学家徐斌曾打趣说,统计数据如同“香肠”,要是看到制作过程,你绝对不会碰它。

说到服务业人员占就业岗位比例问题,学者周其仁曾说,他到家电商场购物,就发现导购员都是家电厂家外派,那这些导购员是算服务从业人员呢?还是工业就业?随便观察一下,遗漏在统计数据之外的服务从业人员比比皆是:给城管撵得鸡飞狗跳的“黑摩的”司机、桥头拐角烤红薯的农民,乃至街头巷尾卖正版盗版光盘的商贩等等,算不算城市服务从业人员?莫不成只有敲打电脑的小白领,或者端盘子拿固定薪水的服务员才符合“服务就业人员”定义?2004年国家统计局一次调整GDP增幅17%!这等于原先的各年GDP数据“香肠”全都掺了“三聚氰胺”,天晓得以前就业人员统计数据里面有多少“三聚氰胺”。学者官员以此著文演说不足以致命,但要拿来以定国是,只怕我们草民都跟着要得肾结石。

服务从业人员增多,一方面是一些产业准入壁垒的降低,但更多是城市化率提高的结果。因为城市人口越多,分工就越细,相应的工作机会就很多。在村镇或者县城,擦皮鞋养不活一个人,但在大城市天桥擦皮鞋,只要城管不掀摊子,收入能养活一家老小。一些就业岗位也就大城市才会创造出来,比如摩天大楼擦窗子的清洁工人,以及大大小小的地产中介等等。国际经验表明,一国城市化率一旦突破20%,不久将进入城市化加速期,到60%左右将会放缓,呈“S”曲线。中国目前城市率在1998年开始突破20%,目前在45%左右。考虑到中国户籍制度和公安部门的效率,这个数据“香肠”里面的“三聚氰胺”分量应该很小。如此说来,城市化进程今后还会加速,城市积聚效应带来的服务就业人员自然增多,经济学家对此不必忧心忡忡――只要政府管制不要太过严厉即可。

原先经济高速增长,靠资本和劳动力的简单再投入即可。但劳动力和资本简单再投入是有极限的,到一定程度自然要转型,经济增长必然是技术进步为主要推动力,经济增速放缓迟早的事情。但我们永远都不知道具体转折点是何时,这是不可测的。因为发展中国家经济高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后发优势。差距越大,经济高增长的持续时间就越长。这个差距既包括技术上,也包括制度上的。这个差距我们能感受到,但我们很难量化,因此我们也很难具体推断出转折时间。至于这个经济增速是从10%下降到8%还是什么其他数据,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政府放开行业准入门槛,让社会资本行业间自由流动,同时将农地权利还给农民,这样才能打破城乡户籍制度,让城市化进程高效推进,达到城乡劳动人口充分就业的目的。

无论政府还是私人投资公共工程,其成功率都是五五之数,但就效率而言,自然私人投资为优。中国经济是政府主导,一旦经济增速有所放缓,政府出面搞基建刺激经济,算是聊胜于无。因此不好随便断言政府积极财政会有多大弊病。但不管学者或者政府官员,都不能简单认为,通过若干规划,经济增速将是多少,更不能断言以此将增加多少就业岗位。官员学者应该更多将精力放在制度变革上,而不是将精力放在不靠谱的经济增长速度上。

上一篇:钢铁业 中印优势互补 下一篇:金条银条带全息防伪标志 中钞“牛”系列再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