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惟楚有才的大武汉

时间:2022-10-07 10:34:41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虽出自湖南岳麓书院联对的掌故,而此趣谈又源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所载:楚国声子出使晋国归来,令尹问:“晋大夫与楚孰贤?”对曰:“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才,晋实用之”。

且不说秭归的屈原,宜城的宋玉,天门的陆羽,宜都的杨守敬,襄阳的米芾及公安的“三袁”,也不说黄冈的李时珍、董必武、李四光、闻一多,潜江的曹禺,郧阳的杨献珍,就说当今50位院士(其中一位双院士)聚集于武汉,52所大专院校,736座科研院所,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5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2万在校大学生遍布三镇,就足见武汉藏龙卧虎,人才济济。

然而,自古以来,楚国的人才优势带给楚人的并非全是财富与欢乐,有时倒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尴尬、沮丧的闹剧乃至悲剧。前有伍子胥被逼走吴国,“十年归报楚王仇”;接着便是范蠡投奔越国,辅佐越王吞吴称霸;随后的杞、梓、皮革等大批英才为晋国所用,连古往今来家喻户晓的俞伯牙,后来也做了晋国的大夫,遣使楚国,遇大风船泊汉阳时,便有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佳话。故楚人感叹“虽楚有才,晋实用之。”

历史演进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现代荆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武汉,“孔雀东南飞”的咏叹调也延绵上演了若干年,当今红极文坛的易中天教授就是当年从武汉大学飞到东南沿海的厦门大学去的。湖北、武汉呕心沥血培育的人才,却把聪明才智献给了外地,甚至外国。尽管人才流动是当今社会的常态,但楚人难免扼腕“太息”。毕竟竞争的关键和核心是人才,只要有了人才,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

武汉市发改委高新科技处副处长汪先勇在介绍武汉市创新成就时说:“所幸的是当下湖北、武汉的执政者睿智豁达,尊重知识,求贤若渴,千方百计为人才创业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近五年来,武汉人搬出了“惟楚有才”的招牌,拂去了历史的尘灰,为精英腾飞安装助推器,一颗颗文曲星“升空”耀眼,开创了湖北武汉的文坛盛世;一颗颗科技之星、企业明星升腾闪烁,创造了历史的奇迹,创造了无穷的财富,让“惟楚有才”的大武汉在失落中回归,在塌陷中崛起!

楚天激光 光耀楚天激荡全球

十九年前,而立之年的孙文,辞去武汉市工程研究院自动化研究所的公职,带着四个伙伴,创办了武汉市第一家民营激光公司。孙文之所以作出这个大胆的决定,是因为他大学毕业后在研究所的五年,跟踪世界激光科技的前沿课题,涉猎国内外最前沿的理论,发现中国的激光理论堪称世界一流,只是未能转化为成果造福于社会。孙文,这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便灵光闪现,要在此领域干一番事业。

孙文迈开的第一步,就是为四川一家企业制造一台用于心脏起搏器焊接的激光焊结机。当时,此类激光焊接机全从国外进口,国内的技术资料少得可怜。这个敢为人先的武汉小伙子,挑这个高难度的“自选动作”,就是要检验自己和同伴的智商和胆识。他和同伴们硬是以三个月的“方便面”,催生了第一台中国造激光焊接机。由此,孙文便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向国内国际难题发起冲锋,一个又一个“碉堡”被他率领的团队用“激光武器”摧毁,打出了一片激光四射的新天地。1993年,武汉楚天激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大本营设在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麾下有医疗美容激光、工业激光、激光加工三大产业集团。

世纪之交,楚天激光以征服世界的魄力与魅力跨入了新的世纪。2000年,国际激光巨头一一美国Luninis公司找上门来,要求为他们在中国激光美容设备。孙文谙熟武汉工业的老祖宗张之洞办理洋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甚至想到的是正好以此为契机“师夷长技以制夷”。楚天激光的精英们在过程中不断地研究对方,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自主研发的产品逐渐接近以至超过对方,并且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他们首创了“光子嫩肤”的概念,于2001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国产光子嫩肤设备。激光美容设备国产化后其成本只需进口的三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市场竞争力可想而知。目前,楚天激光在国内美容设备市场上占据了70%的份额,还批量出口发达国家,韩国人竞一次就进口60台。

几年来,楚天激光集团研发的产品,不仅紧跟世界潮流,而且有的一枝独秀。不断推出具有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因此,近几年来先后承担省市重大科研项目,甚至还承担多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国家立体化示范项目和电子发展基金项目。楚天人,不仅要用激光扫射地球,而且要用激光去探索宇宙。“神五”飞船上使用的镍氢电池、继电器等,采用了楚天激光公司的激光焊接技术;发动机零部件打标、密封舱切割,也采用了该公司的激光技术。“神六”火箭发动机零部件,监测“神六”运行的雷达系统总体器件都用了楚天激光的“独门暗器”。“神五”、“神六”冲天起,楚天人立下了汗马功劳。2006年国家颁发“中国航天工程立功单位榜”,楚天激光光耀榜上。刚刚飞腾奔月的“嫦娥一号”,也借助了楚天激光的神力。

楚天激光正以每年申请成功20多项专利的速度,拥有了180多项专利,成了“中国激光专利的王国”。在“1+8城市圈”的构建中,楚天激光的辐射力,冲击茫茫的荒湖和连绵的穷山,给经济落后地区的人民带来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之光。先后在成宁、鄂州等地建立了“楚天激光高科技工业园”,成为总部在武汉,生产基地在周边,按照产业一体化建设“武汉城市圈”的成功范例。

凯迪电力 力挫群雄凯歌频传

衡量人才的标准是靠业绩来体现的。

军事天才,就得横刀跃马,运筹帷幄,横扫千军如卷席;文学大家,往往从豆腐块到大簿头乃至开创一种新的文学流派;科技巨匠,必须由发现、发明,填补科技空白,到独有建树,成为学术领域泰斗;企业精英,大多是从走街串巷吆喝其产品,到跻身国际市场,面对强硬的对手敢于“亮剑”。

当年的陈义龙,以区区10万元资金同伙伴们办起校办企业时,没有厂房,没有设备,没有车辆,仅靠几张嘴皮去推销他们的高科技。业主们怀疑:几只皮包里,装着几张图纸来吆喝,想搞现代工程?谁能料,短短数年。一个个世界奇迹就是靠陈义龙和他的团队用大脑创造的。

1992年,凯迪公司成立之初,他们的业务是为燃煤电厂的输灰管道除垢,当时最先进的办法是停产后由人工操作电缆除尘器除垢,不仅造成停产的经济损失,而且效果差。为避免停产,就得花上百万元添新的输灰管道。陈义龙们则成功地开发出了除灰管道不停运在线清洗技术,其系列高效清洗除垢剂、灰水阻垢剂很快占领国内电力系统90%的市场,近乎一个神话。神话效应接着放大,1995年,由于凯迪的崛起,全国从事电厂水处理的公司300多家,面对凯迪的攻城掠地,既无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纷纷退出市场,

只剩3家,也不敢与其争锋。

战胜国内同行算不得本事,陈义龙率领他的团队,奔向世界劲旅比拼的战场。1996年4月,由世界银行贷款的国内最大火力发电厂――宁波北仑电厂举行国际招标,来自美国、西欧的电力公司,凭借技术优势几乎全部拿下所有标的,唯独水处理岛工程,遇上了凯迪这个强劲的竞争对手,几番唇枪舌剑,几番智慧与意志的较量,最终凯迪赢得了水处理岛工程的总承包权,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此举也为凯迪的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石。凯迪趁势拓展业务领域,向着“水、气、固”环保领域全面发展,企业由凯迪电力变为凯迪水务、凯迪蓝天系列。凭着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凯迪在同一技术平台上与跨国公司展开了竞争,由于凯迪的出击竟标,我国的脱硫工程投资下降60%以上,中华环保事业的发展,凯迪功不可没!

1989年9月23日凯迪集团在深圳证交所挂牌上市。自此,凯迪一路凯歌,声名更加显赫。2002年,凯迪公司税利总额突破1亿大关,在上市公司环保板块中夺得“状元”,电力板块为“探花”,武汉的上市公司中夺“魁首”。

2006年,凯迪营业额突破40亿,上交税收4亿,今年业务更是突飞猛进,成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纳税大户,中国电力环保领域最耀眼的明星。

随着“1+8城市圈”的兴起,凯迪集团军的阵营不仅向圈内黄冈、黄石、鄂州、成宁等扩展,而且向更远的洪湖、随州及外省、外国去“扩军”,成为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一路先锋,成为进军国际市场的劲旅。凯迪靠的是人才,靠的是知识,靠的是科技。陈义龙的麾下不仅聚集着国内的一流人才,还有8位“洋专家”也成了凯迪集团的“战将”。

就在武汉光谷,还有陈卓宁、耿标、孙爱军、靳彩霞、金春晓……一个个振聋发聩的名字,一串串骄人的业绩,创造了若干个全国第一,其中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厂家,武汉邮科院是中国光通讯领域最大的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一条龙的科研院所,华工、楚天集团分别是我国最大的激光产业研究、加工基地……是他们让东湖创业街与北京中关村齐名,是他们把中国光谷与美国硅谷的距离拉近,是他们让世人瞩目武汉,是他们让世人对武汉刮目相看,也让世人好奇地探询一颗颗明星升腾的轨迹――

孵化器 何止是创新武汉的代名词

1978年,武汉创立了全国第一家高新科技企业“孵化器”,这是一个创举,催生的是一个创新的社会机制,他引领无数胸怀大志而创业无门的精英俊才,找到了用武之地,得以一展身手,纵横驰骋在市场经济的主战场。他们创造的不仅仅是一般物质意义上的社会财富,他们的功绩在于,把落后的中国向发达国家大大推进,且把人类社会的文明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他们用实践检验了一个伟大的命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全球新技术革命浪潮汹涌,我国尚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科技与经济脱节,许多市场前景广阔的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商品和产业,一些新兴的民办科技企业面临着创业风险。

东湖创业中心主任龚伟如是说:“在此背景下,武汉市政府成立了武汉东湖智力密集经济小区规划办公室,其战略意图在于利用武汉东湖周边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密集的智力优势,将众多的科研成果通过政府对服务环境的营造和优化,加速地转化为生产力。”这个规划办公室正是今天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的前身,也正是这个规划办公室催生了中国第一家孵化器――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创业者中心。“孵化器”概念甫出,迅速在全国复制、放大,神州大地便掀起了创新的热潮。

经过20年的探索与发展,神州大地的“孵化器”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而东湖创业中心依然引领,由1家“裂变”成45家中小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器,且孵化的模式不断推陈出新,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成为武汉创新服务的品牌,全国的样板。已建立起较为系统、全面、多功能的服务体系,覆盖入驻前的项目考察、成长性研究;入驻中的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入驻后的资本、物业、行政、市场、法律、技术需求,以及毕业后的跟踪服务、异地拓展等“二次孵化”。现在服务正向研发、市场两头延伸,扩展到企业成长运营的各个阶段,服务品质大幅提升,服务功能日臻完善,能为在孵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软件服务,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软件服务的内容包括行政服务、咨询服务、中介服务、政策服务、管理服务、市场营销服务等,以帮助在孵企业提高创业效率,缩短创业过程,节约运营成本。

另外,有29%的孵化器还开展了配套的信用开发服务等特色服务,包括信用等级评估、信用担保融资、信用监测等。同时,孵化器还为在孵企业提供人文服务,构建“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使孵化器真正成为“创业者之家”。孵化器还通过资金服务平台建设,进行资金聚集,为入孵企业筹集了大批创业资金。1988年,从武汉大学毕业的学生王丽丽进入孵化器创办凡谷电子公司,注册资金3万元。今天,凡谷电子在国家通信行业已成为明星企业,2006年纳税逾4000万元。一花引来万花开,一批批优秀的科技创业人才牵引着众多的青年学子加入创业大潮。经过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武汉市涌现出了一大批规模科技型企业。仅东湖创业中心累计孵化企业880余家,其中毕业企业525家,在孵企业361家,累计为东湖开发区输送高新技术企业300余家,出现了如楚天激光、凡谷电子、三特索道、大西洋铸造、银泰科技、高德光电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科技企业,累计实现技工贸收入超过500亿元。孵化科技项目900余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项目71项,693项科技成果得到转化,在孵企业专利授权数为204项(申请数为286项);毕业企业中,有上市公司4家,年营业额过10亿元的1家,年营业额过亿元的6家,过1000万元的148家。

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从业人员,90%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95%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这些企业98%是民营机制,成为“创新武汉”进程中极其重要的生力军。人们形象地描述这些秀才:推着自行车忐忑不安地进来,开着总统卧车踌躇满志地出去。

正因为武汉不断把人才创业的平台拓展、加固,近五年来,武汉人欣喜地看到一批批 “东南飞” 的“孔雀”,如今演变成一批批“凤还巢”。孙小蓉回来了,周怀北回来了……近年来,不仅集聚了国内的各类人才,“海归”们也纷纷“回游”长江,在江域“产卵”、“孵化”,甚至“洋龟”也追逐武汉开发开放的热潮,纷纷在江城抢滩登陆,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海外人士在武汉创业落户。

最近让人们街谈巷议的是,洋装虽然穿在身的郭台铭,去年投资100亿,在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兴建富士康武汉科技工业园,生产数码相机、电脑、精密模具和显示器。经过一年的实践,这位眼光很挑剔的世界光电子产业界头号打完――台湾富士康集团老板,对湖北、对武汉的产业基础、政府效率和作风、人才优势、科研环境投了“赞成票、支持票和信任票”。今年9月底又投资10亿美金在光谷兴建在工业设备、仪器、通讯、交通等产业应用十分广泛的LED项目。

截至今年9月底止,中国光谷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已聚集了国内外高新科技企业930家,年创造工业产值600亿,到2008年,仅富士康工业园一家就可创产值2000亿元。高新科技产业将成为武汉市继钢铁、汽车、化工后的经济发展第四增长极,且涨幅逞强劲趋势,传统产业不可企及。

武汉光谷高科技园区,不仅成为武汉市的后起之秀,在“1+8城市圈”中,其辐射功能也最强劲,鄂州、孝感、成宁、黄冈、仙桃等地纷纷对接其下游产品,兴建生产基地或专业的工业园区。

如今,武汉刷新了“惟楚有才”的历史――“惟楚有才,武汉大用!”

上一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 下一篇:找回碧水蓝天的大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