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幕,一切尽在回味中

时间:2022-10-07 06:03:20

结课是指课堂教学在结尾阶段的教学,也叫断课。它虽占课堂教学的比例不大,却是不容忽视的,高明的教师都特别讲究恰到好处的结课艺术。结课艺术流淌着教师设计的智慧,学生交流的性灵,师生互动交流共享的快乐。它是教师引导学生在最佳状态下结束本节历史学习的一个主要环节。灵活多样的历史结课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所不可缺少的手段,良好的课堂结尾必须圆满有力,使课堂内容得以概括和融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堂课即将结束时,让学生自主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前后呼应,形成对比,豁然开朗。犹如游人在悠游览胜之后,重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使人重温游迹,倍感亲切,颇有余音绕梁之妙。把握好历史课这一最后环节,使之成为“精彩之落幕”,达到“课虽结而趣无穷”的效果。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历史课的结课艺术。

1.提纲挈领,激活课堂

教师以精练的语言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提纲挈领式归纳总结,用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语言,恰到好处的板书,引导学生咀嚼回味,展开丰富想象,巩固和运用新知识,能使他们感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总结不可冗长,应是言简意赅一语道破的。充分挖掘、利用现实中的教育资源,使教学不再局限于教材。因为这种结课方式要求教师精于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结构,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时间。如在教学《打开外交新局面》一节时,我出示了历史照片《乔冠华在26届联合国大会上》。当时,西方对乔冠华的外交能力极其赞美,媒体称赞乔冠华之笑“极富感染力”,并夸张地描绘“震碎了议会大厅的玻璃”,于是,我设计提问:“为什么乔冠华会发出如此爽朗自信的大笑?图片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背景?”这样,及时反馈,把学生的思绪引向了上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史上辉煌的瞬间,通过借鉴历史,思考今天,憧憬明天。这样的结课,言简意赅,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加深印象,深刻领会,牢固掌握。可以说一个优质的课堂结尾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多积极影响。对已经掌握重、难点的学生来说,可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而对未完全掌握课程重难点的学生来说,一个优质的结课可以成为他们再次探究课堂内容的动力,促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因此,教师在进行结课时,一定要有一定的质量和水平。语言要少而精,不要只是对课堂内容重复照搬,而要对整堂课内容精心提炼,让学生有深刻的记忆点,对课堂教学的中心和要求有明确的把握,这样对学生对主题的掌握和知识内容的加深理解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设置悬念,耐人寻味

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在教学结课时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的探究欲望产生的时候戛然而止,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空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迫切愿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期待。比如说,在进行《新航路的开辟》一课的结课环节时,就可以提出一些有效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有自己的想法。提问:若新航路到现在都没有被开辟,那么世界又会呈现一番什么样的景象?此类问题新奇大胆,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大家一起思考、一起讨论并一起论证彼此谁的观点是可行的,即使这个问题本就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所有学生的想象也并不会真的存在,却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采用这样的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有很大帮助的,而且养成了良好的进行思维创新的习惯,可以加深对课本所学的认识,推动学习上和思维意识上的共同进步。

3.课外延伸,画龙点睛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终曲”,是一节课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能弹好“终曲”,教师可以在课尾设置课外延伸。一堂有品位的好课,不只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而是把结束作为一种新的开始,即把结课作为引导学生联系课堂内外的桥梁,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能力在课外进行延伸、扩张、充实,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归纳梳理,通过课外延伸,强化“双基”,培养能力。结课是“终曲”,完美的教学必须做到善始善终,结课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比如说在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和胜利》的教学时,结课环节可以讲与之相关的小故事,让学习内容向课外延伸,提升学生的课后自我学习兴趣,养成习惯。在德黑兰会议期间,早上起来,英国首相丘吉尔就说梦见自己昨晚主宰了世界,这时罗斯福就说梦见他主宰了宇宙,然后他问斯大林做了什么样的梦。斯大林说梦见他既没有批准丘吉尔先生主宰世界,又没有批准罗斯福先生主宰宇宙。那么这个故事就说明即使在会议上为打败共同的敌人和握手庆祝,但之后的关系并不是完全走向和平,这也就引发了学生思考: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说?全球在二战后又形成了怎样的格局?适当的课堂延伸可以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也可以提高学习能力。

总之,美妙的结尾是历史课堂实效教学的回味剂,良好的课末设计,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如美妙的音乐一般耐人寻味。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里,要用尽量少的话语使讲课主题得到升华。课已结束,学生的思维活动还在持续,“一曲弹罢,绕梁三日而不绝”,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刘明.关于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交际,2009(11).

[2]秦树林.艺术生高考历史学科“四化”备考方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9).

上一篇:辩证看待“淘宝大学” 下一篇:通辽市主城区绿化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