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窑洞文化特殊词语内涵探析

时间:2022-10-07 05:31:56

晋西窑洞文化特殊词语内涵探析

【摘 要】山西不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且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俗话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从面食文化,大院文化,到晋剧文化无不受到广泛的推崇和喜爱。窑洞作为一种古老的民居形式因其建造简单、冬暖夏凉,在晋西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与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晋西窑洞也逐渐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晋西;窑洞文化;词语;内涵

黄土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东侧,内部地形复杂,且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且时间长;夏季炎热多雨时间短;春季昼夜温差大,风沙多;秋季短暂,气候温和。其中,山西西部(晋西)地区是指汾河西侧的地区,隔黄河与陕西相望,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和山地地形。为适应这里的地形和气候,窑洞便成为晋西最普遍的民居形式。

民国时期,富甲一方的传统商人一般选择布局宏伟严谨的大院来体现他们的家族特色及社会地位,如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等。这些大院及大院文化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与称赞。但在晋西地区,普通群众更多地住在窑洞中,这是古老却不过时、经济且实用的民居形式。

窑洞作为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是由穴居方式发展而来的。《说文・穴部》:“‘穴’,宫室也。”穴字上部“宀”表示房屋,“八”表示出入的通道。“穴”古字像开有天窗的屋形,为象形字,本以为自然形成的洞窟。自然界中,人类最早寻求到的住所是天然形成的山洞和大树。受地形、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北方人多居住在天然的山洞中。《墨子・节用》中记载:“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掘穴而处焉。”由此可知,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并未掌握房屋建造技术,只是单纯地利用自然地理地势穴居。这一时期,在黄土高原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受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的影响,古人多平地掘出类似地窖般的窟穴作为住所。

“窑”就是由“穴”演变发展而来的。从造字角度看,“窑”字,战国时期从宀,小篆、隶楷从穴旁,指烧砖、瓦、陶器等物的建筑物,如灶等。发展至今,“窑”多指窑洞,即在土坡上特为住人挖成的洞。由于黄土具有很好的直立性、质密性,窑洞具有施工简便,造价低廉,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等优点,虽在采光、通风方面存在缺点,但在北方少雨的黄土地区,仍大面积地分布在黄土高原上,形成一种独具一格的民居形式。晋西是目前中国五大窑洞民居集中地之一,在这一地区,形成了底蕴深厚的“窑洞文化”,本文主要探讨晋西方言中关于“窑洞”词汇的特殊文化蕴涵。

一、“窑洞”的名称及类型

首先,从建造窑洞的材料来看,晋西地区的窑洞可以分为:土窑、砖窑、石窑、接口窑四大类。土窑是直接在土壁上挖掘的窑洞,砖窑和石窑指的是用砖、石直接修建成的窑。其中,接口窑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包括土窑砖接口和土窑石接口两种,是用砖、石等砌在建好的土窑外面做“门面”,与土窑的形式相比,接口窑更美观,且安全性更高。

其次,从窑洞的位置可以分为:正窑,边窑(也叫前后窑)。“正”在传统文化中是正直,匡正之意,这里“正窑”中的“正”是从本义中引申出来的,指主要的,正式的,正中间的。正窑就是一排窑洞(三眼或三眼以上)中,最中间的一眼。正窑洞中若在后部再开挖一个小窑洞,用来放置东西,就称为“子窑”、“套窑”或“后窑”。若在窑壁上挖一些可放置灯、碗之类的器具的小洞,叫“窑洼儿”。正窑一般是主人或家中的最长者居住的,显示出传统文化中尊老的观念,同时也是宗法家族制的体现。

“边窑”与“正窑”相对,指的是正窑两侧的窑洞。除此之外,正窑与边窑在晋西的不同地方有不同说法。在吕梁地区石楼县等地,正窑就叫“中间窑”,而边窑还分为“前边窑”和“后边窑”。最右侧的一眼就是前边窑,最左侧的一眼是后边窑。在吉县方言中,正窑又叫“姑伐窑”。“姑伐”在当地方言中是“家”的意思,“姑伐窑”这一说法说明家在人们观念中的重要性,一般接待客人或家人居住都选择正窑,以显示主人翁的姿态。平鲁方言中,“耳窑”就是边窑,这是有文化内涵的。“耳”,像耳朵形,为象形字,本意是耳朵。《荀子・劝学》:“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后引申为位置在两旁的东西。如:《红楼梦》第三回“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也不在这正室中,只在东边的三间耳房内。”同样的,平鲁方言中的“耳窑”就意同与此,是对传统文化因素的保留与继承。

再次,从建窑的地势看,窑洞又分为倚山而建的“靠山窑”(倚山窑),也叫“崖窑”,还有“平地窑”和“锢窑”。“靠山窑”一般为土窑或接口窑,建在土质粘性强,直立性好的山脚下,依山傍水,顺势而建。“平地窑”即在平地上向下挖深坑,使之形成人工土壁,然后在坑底各个方向的土壁上纵深挖掘窑洞,多流行于山西平鲁一带。“锢窑”为在平地上以砖石或土坯按发券方式建造的独立窑洞,券顶上敷土做成平顶房以晒晾粮食,多通行于山西西部及陕西北部。

二、与“窑”有关的其它词汇

第一,与窑洞修建方式有关的词汇直观形象地表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行为,与汉语意合的特点相符合。修建窑洞所用材料不同,其修建的叫法也不同。修建土窑一般叫“打窑”或“掏窑”。因为土窑是直接在土壁上挖出窑洞,用的工具一般是凿子,?头等,所以方言中用“打”、“掏”这类直观动词描述修窑的动作。相对而言,石窑和砖窑的修建对地形要求较小,在修建过程中,是用砖石通过一定的模具圈起来的,所以又叫“圈窑”。

第二,窑洞内部的粉刷又叫做“刮窑”或“拱窑”。

第三,窑洞构造名称繁多,都是以“窑”字作为词根,组合生成的。如:窑的顶部叫“窑顶”、“窑梁顶”或“窑扶上”;土窑洞的土崖上部,叫“窑崖上”;窑洞的两侧根基叫“窑根子”、“窑腿子”。又如,“窑旋子”指的是窑洞隔扇上方的挡风物;往圈拱好的两窑洞上填土或石灰,叫“填窑顶”;在修好的窑背上铺上砖石等,保证雨后排水的,称为“铺窑背”或“垫窑背”。

第四,以“窑”为词根,还派生出许多与“窑”有关的词。如:挖煤的地方叫“煤窑”、“炭窑”,称煤窑为“窑上”,称开煤窑的人为“窑主”,称挖煤工为“下煤窑的”;烧石灰的地方叫“石灰窑”;烧砖瓦的地方叫“砖窑”或“烧砖窑”、“烧瓦窑”。山西地处黄土高原,用土烧成的砖瓦是建房屋首选,所以烧制砖瓦有很多专有词语。如:往窑里放坯叫“装窑”,从窑里往外运送烧制好的砖叫“出窑”,点火时叫“点窑”,烧制到一定火候后,用水降温叫“荫窑”,整个烧制过程叫 “烧窑”。私自开的违法的砖窑和煤窑都叫“黑窑”。

三、与“窑洞”有关的特殊文化习俗

发展至今,窑洞不只是一种民居形式,许多与“窑洞”有关的词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内涵,本文选取特殊词汇:“暖窑”、“小窑”、“正房窑”、“墓窑”、“天地窑”作具体探析。

“暖窑”就是刚修起新窑时,主人宴请亲朋好友,举办仪式,分享喜悦,入住新居的仪式。在暖窑之前要“合龙口”。合龙口在窑洞拱形大功告成时举行。匠工预先在窑面拱洞中间留一小块缺口,称为“龙口”,龙口上盖一块红布 ,然后选定吉日,在新居上贴上红对联,窑洞主人跪在地上后,由匠工或宗族长辈施礼祝福祝福人手端一个盛有五谷(糜、谷、豆、麻、麦)和碎馍的大碗,向东、西、南、北、中五方敬撒,并念祝福词,感谢皇天后土,保佑工程顺利完成,再来祈求全家幸福和睦,事事如意。接着,在龙口中放入五谷、五色丝线等物,砌上砖石,有的地方还要将事先准备好的没有照过人的镜子和没有图案的书挂在新窑上方,并拉鞭放炮。至此,合龙口仪式结束。由于这个习俗由来已久,所以后来无论人们入住什么形式的房屋都沿袭下来,这种仪式都叫“暖窑”。

晋西大部分地区现在仍采用土葬形式,即在人死后,子孙将其安放在挖好的土墓中,然后在上方堆起高高的土堆。这种墓葬形式是沿袭了当地的窑洞形式形成的,所以又叫“墓窑”。

“天地窑”在平鲁地区比较典型,指的是砌在墙壁上放祭品的小窑,一般陈设在家中。之所以称之为“天地窑”,是源于人们对天地的崇拜。在古代,人们一直认为天地之间到处有神灵的存在,而且,这些神灵主宰着他们的命运,“人在做,天在看”、称皇帝为“天子”等说法,无不表现出人们对神灵敬重的心理。每到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都要做一些祭品放在天地窑中,表达对神明的信奉与敬仰。

窑洞是晋西乃至黄土高原一颗独特的明珠,是华夏民居中闪耀的明星。但近年来,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渐高。窑洞建筑采光差、通风不良、易塌顶、渗水、抗震性不佳等缺点,再加上人们认为住窑洞有贫穷落后之嫌,越来越多的追求现代生活的民众渐渐抛弃窑洞。因此,如何改变、引导一般民众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生态环境景观的优越性,自觉主动保护窑洞建筑、改善窑居环境,开发、利用窑洞资源,让这种独特而优良的民居形式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使窑洞建筑走向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贵元.汉字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 乔全生.山西方言与窑洞文化[N].太原日报,2009年3月23日12版.

基金项目: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2012年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项目名称:山西境内晋方言特殊词语文化蕴涵研究,项目编号:105075。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研究综述 下一篇:心理学的文化转向的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