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备课“三部曲”

时间:2022-10-07 04:51:57

新课程背景下备课“三部曲”

一般备课都被大家理解为:课前备课,即教师课前的准备。但是再精心备好的课,到了课堂上也不可能一成不变,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时教师该怎么办呢?教学之后,教师回顾课堂教学,要不要反思、修改教案,以利再战呢?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因此,我们应从教学全程来研究备课。我们认为,备一堂课,就像谱一首完整的乐曲,应分三部完成,即前奏――课前预想设计,主题与变奏――课堂生成设计,尾声――反思设计。

一、前奏――预案设计

1.吃透课标。《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导小学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备课前认真钻研,明确各年级的目标要求与重点,并做到烂熟于心,这样备课时才能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2.精读教材。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凭借教材这个例子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师要发挥范例的实践模仿作用,从范例语境中得到练习,习得方法,以一学多,触类旁通。教材中的文章都文质兼美、内涵丰富、见解独特,非精读不能悟其精华。如何做到“精”呢?①把握“面”,不仅需要理解每段的主要意思,还要抓住全文的主要内容。②牵住“线”。这是纵向的整体把握。要善于理出文章的结构线索、结构特点,去皮肉见其骨。不仅要理清文章的主旨,更要悟出体现主旨的层次,去其骨见其魂。③扣准“点”。要善于扣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深入体会关键的字、词、句、段。

3.细读教参。教参可以让教师从整体上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具体把握教材的特点与教法、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教参中的一些案例也可以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4.博览资料。备课时,教师必须充分、广泛地阅读相关资料。如作者简历、生平、当时写作背景和名师对教材的处理等,从中获得启发借鉴,从而更好地带领学生走进作者、走进文体,与作者、文体产生感情共鸣。如在教学《祖父的园子》,体会完萧红在祖父的爱里自由自在的成长后,再补充萧红的生平资料,学生再来读《祖父的园子》就由甜中读出了几丝苦涩的味道。

二、主题与变奏――生成设计

教案是思维的产物,同样,课堂的行进也是教师思维的产物。只是在课堂上总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环节,这正是“现设备课”的关注点、生成点,应把这个看成是课堂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不躲闪回避,而是正视它、重视它、解决它。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思维,灵活应变。具体来说,教师一要善于发现。教师胸中有教案,眼中有学生,就能全神贯注地观察倾听学生,及时发现意外情况并有效地加以利用。二是要精于思考。对于出现的情况是学生理解的原因还是创新的火花,能准确迅速地判断其原因并积极思考解决的办法。三是要随机应变。思考后能马上做出反映,顺势而导,修改预案,调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三、尾声――反思设计

虽然课堂结束了,但对于“备课”来说,并没有结束。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是探索的科学,只有主动探究,才会触到语文教学的真谛;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只有主动遗憾,才说明发现了不足,才会对我们今后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对自我专业化的发展产生催化作用。所以,课上完了,却还有尾声待续。教师应再对这节课进行反思总结。①反思教学实践过程,从课标理念上思考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不足,为什么不足,应怎样改进,哪些地方是随机生成的。②听听他人的意见。如果有听课者及时征求听课者意见,集思广益,引发深思。③撰写批注(在预设案旁)或反思随笔、反思论文等,并持之以恒。

总之,语文教学的备课,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语文教学备课“三部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聚焦课堂,发展学生,提升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呈螺旋上升的重要渠道。

上一篇:校长怎样才能抓好教学管理 下一篇:论转换生成语法的经典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