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中音的节操

时间:2022-10-07 04:42:33

音乐

Scott Walker在上世纪90年代复出后陆续发行的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名为“Bish Bosch”。前两部分别是1995年的“Tilt”和2006年的“The Drift”。专辑名字里,“Bish”是“Bitch”的都市俚语化,“Bosch”则取了15世纪著名荷兰画家Hieronymus Bosch的姓。后者被称为“魔幻视觉之祖”,擅于涂抹人头鸟身、超现实主义处境什么的,一定程度上,他的作品可视为《山海经》的欧洲图画版,但邪恶得多。我印象里死亡金属乐队喜欢用他的作品当封面或插图,如把和弦弄得跟泥石流一样的Cathedral。

将Bish和Bosch这两个古怪玄虚且毫无关联的词放在一起,这种令人找不出线索的作风也充分体现在专辑的音乐中。简单说,就是演唱和配乐毫无关系—你对于各种音乐类型的审美惯性永远处于碰壁状态之中。就跟你无法从Bish联想到Bosch,以及反过来也很难联想一样。

这令人很恼火。尤其恼火的是,它还不是那种纯粹的无调、噪音、反意识或无意识的先锋之声,至少人声部分,不仅暗藏旋律,更要命的是,它竟是正直醇厚的,令人脉脉含情或肃然起敬的男中音,这种缀满了各国各民族各时期主流音乐界的人声不停地点燃你聆听史里各个俗不可耐的片段和引线,却连烟都等不及冒起来,就被毫无合作精神可言、同时机心用尽的编曲及配器兜头浇灭了。

有人曾从周云蓬正直醇厚的男中音里听出了“央视晚会的味道”,这种说辞自是暗藏揶揄;那么,既然男中音连抱怨儿童处境或房价太高时都会遭到揶揄,它在先锋音乐中又该何去何从呢?其实,声线质地并不是造生听觉感受的充分条件,这几乎是一个生理学上的问题—若一个人但凡隔窗听到少女急促的就会心生邪念,那不过淫者思淫。假如打开窗户,发现这个少女之所以得这么急促,竟是由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时的激奋导致,你怎么办?这或许正是Scott Walker的办法,他甚至不惜用Frank Sinatra式的百老汇唱腔来夸大演唱和配乐间的疏离感,这种方式,居于其先锋性的核心。

与此同时,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当Scott Walker以偶像状态存在时,他发出Frank Sinatra式的歌声时,可是诚心诚意的。他今年69岁,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哈密尔顿市,50年代出道时艺名Scotty Engel,童颜醇声,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Justin Bieber,后来跑去英国成为流行乐团the Walker Brothers各个层面上的核心人物,再回马枪杀回美国,成为60年代大不列颠流行音乐入侵事件的核心力量之一。那时,他将男中音里蕴含的一切性感、深情、宜人的元素全部淋漓尽致地使出来了。

看来,他后期作品里的分裂感,竟是对他一生的映照。一位谄媚大众的偶像如何成为隐士,又怎样继而进化为一位以拆卸、触怒大众审美为己任的老先锋?这定是一个漫长的,需要心理学家旁白才能厘清的故事。在2006年关于他的纪录片“30 Century Man”(取自他一首歌名)里,David Bowie、Brian Eno,甚至先锋爵士乐大师Evan Parker等大人物在对其传奇一生啧啧称奇的同时,亦纷纷表示从其早期作品里即可听出他天才一面和异端端倪,并受到影响。

上一篇:一个地方是一种知识 下一篇:一笔一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