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建筑一体化设计美学

时间:2022-10-07 01:50:11

超高层建筑一体化设计美学

摘 要:从20世纪最后10年至21世纪上半叶,由于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越来越突显的土地资源的匮乏。如何容纳更多的人口以及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生活是这个世纪以来最具挑战的课题。为解决此课题高密度集约型城市将成为发展趋势,更多的人将与超高层建筑产生密切相关的联系,这么对建筑设计的审美必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该文将以广发证券大厦项目为例阐述建筑师如何通过超高层建筑一体化设计的理念原则来实现社会对超高度建筑设计美学的新要求。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 一体化设计 美学

中图分类号:TU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b)-0155-02

广发证券大厦项目位于广州珠江新城。整个项目秉承一体化整体设计的原则,从城市规划到构造细节,从景观环境到室内设计,环环相扣,最终将以精致典雅的立面形象呈现给城市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建筑作品。

项目用地位于城市绿化轴珠江公园的东侧,西临马场路,东临马场规划路,场地呈梯形,与珠江新城南北轴相互垂直,场地与景观条件极佳。用地总面积10 677 m2,地形平整,容积率为10。

该项目为纯粹商务办公智能型综合大厦,由一栋地下5层,地上59层的主塔楼和一栋地上5层的副楼组成。总建筑面积约15.8 m2。主楼设计高度为308 m(包含屋顶构架),建成后将成为珠江新城东边边界的标识点,相信也会是广州的新地标。(如图1、图2所示)

1 建筑总平面设计

地块呈不等边梯形,308 m的主塔楼稍作转体、退后马场路并平行规划路,使之形成南面较为开阔的广场空间,同时与珠江新城轴线产生对话,充分展现建筑特色及城市景观价值;副楼为一栋新颖的多层建筑物靠近马场路并与之平行设置,强化了小尺度城市规划中道路界面的连续完整性。主副楼的建筑设计及布局顺应了两条不平行马路并与异形基地有积极的对话。

在总平面布局中合理布置主要出入口,优化交通流线设计,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地域环境条件,建筑环境与空间造型和谐统一,充分协调好周边建筑景观的关系。沿建筑布置水景及绿化,使之环绕于建筑物周边,获得良好的室外环境。

2 主体建筑一体化设计

广发证券大厦主塔楼整体外形纤细优雅,设计以倾斜的主立面和切割边角的手法形成一个多面体,并向顶部逐渐收分。建筑立体、挺拔,能给城市带来强而有力的视觉张力。

办公区域采用浅进深的平面布局让更多阳光能够进入,减少能耗的同时最优化获得景观视野。核心筒布局通过垂直空间的紧凑设计,结合空中大堂的设置以及巧妙共用电梯井的处理方法使得核心筒面积最小化,实用率最大化,并更灵活的疏导整个超高层建筑里的垂直人流。

主塔楼从空中大堂以上为广发总部,空中大堂以下为对外出租办公室以及商业。大厦的一体化整体建筑设计着重体现在3个地方:入口大堂、空中大堂以及顶部会所。均从外立面杆件向内变化围合生成内部空间将建筑一体化生长的设计理念淋漓表达。(如图3所示)

向外凸出的入口大堂雨棚也是由立面竖向肋条向外有机凸变而成,向室内延伸的入口大堂天花从形式上延续至核心筒外表皮,形成内外平衡空间。

单元幕墙的竖向肋条将建筑内部空间与外立面有机的联系组合起来,产生出一种整体设计的建筑形象。

在空中大堂,第二层玻璃板挂在竖向肋条外,竖向肋条向上延伸的同事也想室内变形延伸,形成空中大堂室内高耸的空间效果。

空中大堂的竖向肋条继续向上延伸至大厦顶部,以雕塑般的锋尖艺术形式生长,同时围合出顶层VIP会所空间。

层间弯弧玻璃将过滤过的新鲜空气带入地板通风口,使内部办公环境更舒适,弯弧玻璃板背后设置的太阳能板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厦的能耗。

整栋大楼看上去像是两个包含所有功能的体块上下柔和叠放在了一起。(如图4所示)

副楼布置在基地西边,是一栋新颖的多层建筑物作为广发高级会所。整体建筑架空,底部是波光粼粼的水面和雅致的景观空间,这样创造出来的城市过渡空间让广发证券大厦更好地融入周边的城市设计,也为城市提供了和谐的社区交流空间,整体地解决了形式与功能结合的问题,使得客户和城市双赢。

笔者从广发证券大厦项目方案深化开始参与设计,全过程跟踪其从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到开始进入施工阶段,是笔者职业生涯中难得的一次学习和实践如何在超高层建筑中进行一体化整体设计,并强烈的感受到建筑师的美学创造对社会的影响力。

广发证券大厦项目强调了从城市规划出发进而发掘建筑概念的设计过程,将建筑细节、立面系统以及室内设计整合成一体化,其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典雅建筑作品,其独特的建筑美学将会对与之发生联系的人们产生美学上的化学反应。(如图5、图6所示)

参考文献

[1] 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 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 陈超,王耀武.理想空间[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4]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5] 安藤忠雄,著.日本新建筑与绿色建筑[M].白林,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上一篇:超高频化合物数模混合电路研究报告 下一篇:西部区域科技创新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