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哈代《远离尘嚣》中盖伯瑞尔收获的爱情

时间:2022-10-07 01:28:41

剖析哈代《远离尘嚣》中盖伯瑞尔收获的爱情

一、引 言

长篇小说《远离尘嚣》诞生于1874年,当时正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全盛时期。这部小说是哈代的成名作,同时也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爱情小说。小说里的爱情故事发生在19世纪英国西南部一个名为威塞克斯的地方,这里是静谧怡人的乡村世界,环境优美和谐,远离尘嚣,但是现代工业文明的逐步发展,给这个传统而保守的世外桃源带来了一丝丝躁动的气息,正在慢慢地改变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命运。小说的女主人公芭丝谢芭原本是一个纯真无知的可爱少女,在春心萌动时,先后与痴情冲动的农场主伯德尔德、花花公子特洛伊中士、忠诚无私的羊倌盖伯瑞尔产生了一段段感情纠葛,当被爱情伤得遍体鳞伤时,芭丝谢芭终于寻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真爱。笔者通过对文本的认真解读,深入剖析小说的男主人公盖伯瑞尔与芭丝谢芭之间的爱情,借此来揭示爱情的真谛,反观哈代的爱情婚恋观,并进一步探讨哈代树立这一爱情典范的价值意义。

二、从盖伯瑞尔收获的爱情看爱情的真谛

(一)忠贞无私的爱情

从与特洛伊、伯德尔德的对比之中,我们可以看出盖伯瑞尔对芭丝谢芭的爱情更为弥足珍贵。与特洛伊对芭丝谢芭的虚伪阴险的感情相比,盖伯瑞尔的爱情显得是那样的忠贞无私。中士特洛伊是一个英俊潇洒、风度翩翩的花花公子,对于情窦初开的芭丝谢芭而言,这样的男人无疑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在美丽的阿兰湖畔,特洛伊用花言巧语和罗曼蒂克的求爱方式俘获了芭丝谢芭的芳心。然而,特洛伊并不是真的爱着芭丝谢芭,他的心一直属于另外一个女人。为了自己的私欲,特洛伊想方设法将芭丝谢芭据为己有,并最终将她推向了痛苦的深渊。小说的最后,特洛伊被伯德尔德枪杀,用自己的死亡惊醒和挽救了芭丝谢芭的灵魂。

与特洛伊恭维女人的甜言蜜语相比,盖伯瑞尔对芭丝谢芭吞吞吐吐的表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所以这位忠厚老实的羊倌被芭丝谢芭无情地拒绝了。但他用自己的忠贞和无私最终赢得了芭丝谢芭的爱。小说中,当芭丝谢芭沉浸在特洛伊为她编织的虚幻的爱情之梦里不能自拔时,盖伯瑞尔曾劝她要多加小心,提防着点特洛伊,但是她对他那善意的忠告却置之不理。眼睁睁地看着芭丝谢芭与特洛伊双宿双飞,盖伯瑞尔也曾痛苦万分,但他仍然默默地爱着芭丝谢芭,他的爱不是因为芭丝谢芭的美貌和地位,而是出于人的内心对爱情最真挚的渴望。尽管盖伯瑞尔心里很清楚芭丝谢芭的缺点,也曾经目睹过她的丑态,但他仍然毫不在意,因为他明白爱情不是因为美貌和地位,金钱与财富。也许在人们看来,盖伯瑞尔不像特洛伊那样英俊潇洒,但他的忠贞和无私赋予了他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最后与芭丝谢芭一起找到了美好的归宿。

在哈代看来,真正的爱情就应该像盖伯瑞尔对待芭丝谢芭那样忠贞和无私,哈代借盖伯瑞尔与芭丝谢芭之间的爱情,揭示了爱情的真谛。

(二)充满理性的爱情

与伯德尔德对芭丝谢芭炽烈冲动的爱情相比,盖伯瑞尔的爱情充满了理性的魅力。农场主伯德尔德原本家境殷实、无忧无虑,芭丝谢芭一张充满挑衅意味的情人卡打破了他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和尘封多年的内心世界。他的爱纯真而炽烈,坠入情网后不能自拔。毫无疑问,伯德尔德对芭丝谢芭的爱是伟大的,他能够为了她的幸福而舍弃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于是,他最终在爱情中迷失了自我,也造成了自己一生的悲剧。当芭丝谢芭沉浸在特洛伊那浪漫却又阴险的爱情中时,为了避免芭丝谢芭再次受到伤害,伯德尔德开枪杀死了特洛伊,然后向警方自首入狱。因此,伯德尔德的爱情是鲁莽的,没有理性的。正是他的冲动造成了自己的人生悲剧,也打破了爱情在人们心中原本的那份美好。

然而,与伯德尔德表达爱情的方式不同,盖伯瑞尔对芭丝谢芭的爱充满了理性的光辉。当得知芭丝谢芭与特洛伊结婚的消息时,盖伯瑞尔十分绝望和痛苦,但他并没有采取过激的行为来表达和宣泄这种痛苦。与伯德尔德相反,他并没有因此而憎恨特洛伊,而是用理性控制了自己的情感。他认为与芭丝谢芭的爱情纠葛都是上天刻意的安排,只有经历了风雨的洗礼,上天才会让芭丝谢芭回到自己的身边。小说的最后,当芭丝谢芭终于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最爱自己的人是盖伯瑞尔时,老实敦厚的盖伯瑞尔却因为村子里的流言蜚语而想要选择离开。由此可见,盖伯瑞尔的思想深处因袭了传统农业文明社会中那份独有的安分守己以及乐知天命。他认为爱情是上天的刻意安排不能强求,同时认为爱情是需要隐忍的,是充满理性的,只有经过风雨洗礼过的爱情才是永恒的真爱。

哈代用小说创作告诉我们,爱情是美好的,爱可以是忘我的、全身心投入的,但是爱情不能失去理性的控制,否则将会给自己和对方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失去理性的爱情是扭曲的,甚至具有毁灭性的力量。因此,充满理性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哈代借盖伯瑞尔的爱情,歌颂了爱情中美好的理性,这是一种向上的正能量,是爱情的真谛所在。

三、盖伯瑞尔式爱情的价值意义

(一)树立了传统而美好的爱情典范

在小说《远离尘嚣》中,哈代分别描绘了三种爱情模式,即伯德尔德对芭丝谢芭的深沉炽烈的冲动之爱,特洛伊虚情假意的阴险之爱以及盖伯瑞尔忠贞无私的理性之爱。在对这三种爱情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哈代热情洋溢地赞颂了盖伯瑞尔式的爱情,为我们树立了传统而美好的爱情典范。哈下的这种爱情真挚而美好,充满了浓郁的浪漫情调。尽管小说中盖伯瑞尔和芭丝谢芭的爱情历程因为两个人的社会地位的差距以及其他人为的原因而变得异常艰难曲折,但是盖伯瑞尔用自己的忠贞和无私使得有情人终成眷属。哈代创作的这部田园牧歌式的爱情小说真实地反映了英国维多利亚全盛时期社会生活中传统、和谐的爱情模式。这种爱情模式就是:男人和女人因为主观的原因而相互吸引产生爱情,然后在共同的劳作中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建立起美好的婚姻,共同享受古朴的、自得其乐的传统婚姻生活。

(二)反映了哈代早期所秉持的婚恋观

在复杂多样的社会价值观念中,婚恋观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它既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也受到伦理道德以及风俗习惯的影响。从《远离尘嚣》《德伯家的苔丝》到《无名的裘德》,纵观哈代创造的爱情世界不难发现,作家对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爱情婚姻观念经历了怀念与认可、理性的质疑以及猛烈抨击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这种阶段性的婚恋观的变化与哈代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变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哈代的个人经历和他所处时代的社会变革,影响着他的婚恋观的形成以及爱情小说的创作风格。青年时期的哈代长期生活在安静和谐的英国西部农村,对传统的婚恋方式是非常理解而认可的。因此,哈代在小说《远离尘嚣》中衷心赞美了盖伯瑞尔与芭丝谢芭之间的爱情,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浪漫婚恋情节,展现出一幅和谐迷人的传统乡村爱情生活场景,流露出他对传统宗法制下威塞克斯式的传统保守的爱情婚姻形式的怀念与赞赏。

(三)表达了哈代对传统宗法制社会的留恋之情

通过对小说《远离尘嚣》中盖伯瑞尔爱情的深入解读和剖析,我们可以反观哈代早期的社会价值倾向,即对传统宗法制社会的留恋之情。哈代出生在维多利亚时期英国西南部多赛特部郡远郊的一个小村庄,虽然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进行,但直到19世纪中期,哈代的故乡并没有受到现代工业文明的猛烈冲击,而是依然维持着传统的宗法制乡村生活的秩序。当时的英国处于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全盛时期,国家强盛,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们陶醉在既有的物质文明和稳定的社会生活之中。受维多利亚时代精神的深刻影响,哈代以自己的故乡为原型,构筑起充满诗意的威塞克斯理想王国,并在小说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这一理想王国的留恋之情。在《远离尘嚣》中,特洛伊作为外来力量的象征,打破了传统社会生活的美好和平静,悄悄地改变着这里的一切,哈代借此说明在现代工业革命的浪潮中,真正远离尘嚣的地方是美好但却不存在的。虽然小说以“有情人终成眷属”完美收场,但读者依然能够读出一丝丝惆怅,因为盖伯瑞尔作为传统的威塞克斯人的形象永远定格在哈代的小说世界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崇拜金钱和地位,盖伯瑞尔式的爱情在物质文明面前显得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在《远离尘嚣》中,哈代用忧伤的笔调叙述了一个远离尘嚣的穷乡僻壤本不应该发生的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借此表明在现代工业文明的侵蚀下,没有任何人、任何地方可以真正远离尘嚣,表达了哈代对个体自然经济支撑下的宗法制乡村社会的热爱与留恋,以及想要远离工业文明的理想。

四、结 语

爱情是古今中外一切文学形式永恒的主题,具有诗人般气质的哈代是一位特别擅长描写爱情的作家,《远离尘嚣》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爱情小说,其在哈代营造的爱情题材小说世界里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作品以爱情和婚姻为主线,采用多角恋爱的情节模式,揭示了人的感情与欲望的矛盾与冲突,反映了并未远离尘嚣正在被现代工业文明慢慢改变着的威塞克斯社会现实,表达了哈代对传统爱情婚姻的赞美以及对宗法制乡村社会的热爱与留恋。

[参考文献]

[1] 王莹.透过《远离尘嚣》看哈代早期的悲剧观和婚姻观[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0(01).

[2] 戴承富.从托马斯・哈代的创作看其爱情婚姻观的嬗变[J].外国文学研究,1994(03).

[3] 黄丽辉.论哈代的婚恋观――透视哈代主要小说的婚恋情节[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6(02).

[4] 王长友.《远离尘嚣》中女性意识的觉醒[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04).

[作者简介]

张惠玲(1958― ),女,山东威海人,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法、跨文化交际。

上一篇:多维视角下对苔丝悲剧命运的解读 下一篇:哈代《无名的裘德》中“淑”的人性转变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