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伦珠措姆的新追求

时间:2022-10-06 11:56:03

在春堆村这样的传统社区,人们既要为未来的美好轮回信奉宗教,同时还要追求现实生活的美好。藏人与其他许多民族一样,“次仁”(长寿)是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追求内容。为了祈求长寿,很多藏人的名字被冠“次仁”,为了别人的长寿,东部地区的藏人离别时的招呼语不是再见,更不是国际流行的Bye-Bye!而是“次仁”。既然有那么多藏人叫“次仁”,还有更多的藏人期盼“次仁”,那么,“次仁”对于普通藏人带来的满足程度不言而喻。此外,“次仁”,特别是期望寿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衡量人本身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今,伦珠措姆已经65岁了,除了患有常见的老年性白内障外和消化系统的一点小毛病外,身体并无大碍,还能做比较重的农活。这两年,她越发的精神,话也越来越多。当我们问及她的身体状况,她自信地告诉我们,希望再活几年,活过70岁。而这个年龄在中国内地的汉族地区,叫做古稀之年,也就是人生七十古来稀,藏人也将这个岁数作为“次仁”的标志性年龄,从中不难发现汉藏文化许多一脉相承的地方。其实,在春堆村这样相对偏僻和经济还不发达的地区,活过70岁的老人可能古时稀有,但现实生活中,全村及全乡,已经比较常见了。现在,春堆全乡5658人之中,8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了45人,9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了7人,最长寿的是唐拉村96岁的次仁群培。

就伦珠措姆所在的春堆村而言,村子里年龄超过80的老人就有六位,超越古稀之年的老人已接近20人,大多健康状况良好。由此看来,村子里高龄老人可谓比比皆是,因此,家境得到改善,岁数已65岁的伦珠措姆也开始奢望“次仁”,活过70岁了。

在伦珠措姆的记忆中,祖辈就很少有活过60岁的,其父母没有一个活过60岁,大多在50岁上下就离开人世。在旧时期,不要说像伦珠措姆这样的普通人,就连处于统治和富裕阶层的三大领主中的许多人也不敢奢望活过70岁。有最新的人口学研究资料表明,旧时期,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不足40岁。人们难以长寿除严酷的自然条件、低下的生活水平外,医疗卫生条件的严重匮乏是导致婴儿死亡率高、疾病治愈率低并由此导致人们难以长寿的重要原因。

统计资料表明,民主改革的头一年,整个的医院不足10个,住院床位不足200个。那个时候,不要说春堆村所在的沟域里,就连“宗萨”(县城)所在地也没有一所医院。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们,当时的村民患病后,即便是村里的富人也没有药可吃,没有地方看病,如果看病也只能请喇嘛诵经,而大多数普通人除了去寺庙祈求神灵的庇护外,就只能听天由命;至于药,则完全谈不上,只有原本没有治愈疾病功能的“精神”药,即病重后最多吃一点“差阿”、“昂恰”或“多玛”,甚至于吃一些含碱的土和盐,充作药物服用。那个时候,因患胆结石和阑尾炎等普通疾病死亡的成年人就不在少数,人只要活过60就已经是“次仁”了。

2008年,医院的数量已经达到97个,拥有能够治愈一般常见病医院的县达到71个,农牧民足不出县就能医治阑尾炎和胆结石这样过去死亡率较高的疾病。此外,农牧区卫生院的数量已经达到763个;全区543个乡的农牧民足不出乡就可以治愈感冒、胃痛等农牧区多发性疾病。

的现代医药事业在得到大力发展的同时,中央政府和自治区人民政府都十分重视继承、弘扬和发展具有悠久历史的藏医药事业。早在1951年刚刚和平解放后不久,各地先后成立了藏医院,一些地区还成立了藏医药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改革开放以后,在藏医药机构里成立了科研组织,对藏医、藏药文献、药物性能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整理、挖掘和研究,现在已经有20多种藏医药正式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336种药品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藏医药部颁标准。其中,藏医药材136种、成药200种,藏医药的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投资10多亿元人民币,在建立了现代化藏医药厂,并且以GMP的要求与国际接轨,把传统的藏医药生产加工和现代的高科技有机结合,藏医药生产技术开始走向科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目前,在自治区7个地市中,有6个地区建立了地区级藏医药院,在75个县中,5个县设有藏医药院,70个县设有藏医药科。此外全国各地还有10多个城市设立了藏医药机构,面对现代医药难以攻克的许多顽疾,不要说农牧民群众,就连内地的汉族患者都在选择藏医和求助藏药。此外,自治区正在大力推动藏医药的产业化发展,已将藏医药产业规划为未来支柱产业加以大力扶持,为鼓励广大农牧民群众患者前往藏医院就医,政府还将分布于各地的藏医院网点纳入了农牧区合作医疗定点机构。

除了通过政府的投入,大规模建设医疗卫生机构和培养技术人员,解决长期存在的无处看病问题外,政府还以推广合作医疗的形式,将普通农牧民的看病消费支出通过合作医疗形式纳入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全乡5658人中,参与了合作医疗的就有5422人(其余200多人系青壮年,常年在外地打工,人不在乡,只是户口在),80岁以上的村民每年还可以从政府得到600元的补贴。这种合作医疗要求农户每人年均出资10元人民币作为个人的投入基金,政府年补贴90元,如农户成员患重症住院治疗,政府将给予医疗支出60%-80%的报销,对于特别贫困的农户,国家给予全部报销。从表面上看,目前农牧民看病还需要支付很小比例的费用,但通过对农牧区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大多数普通农牧民看病基本不用花自己的钱,看病只需带上政府发的红本本D合作医疗证书。由此可见,现阶段自治区推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可以算作一种医疗福利制度,而这样的福利制度除外,中国内地其他地区的普通农民还享受不到,世界其他地区恐怕也不多见。如果没有这样的制度,伦珠措姆等的普通农牧民也不敢奢望70 岁的“次仁”。

是个大骨节、大脖子、包囊虫病等地方病多发地区,这也是影响当地普通人健康与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中国政府和自治区地方政府几度组织了中国乃至世界卫生组织的医学专家,试图攻克这些疾病,但至今没有在病理和医疗手段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专家们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不含碘元素的一方水土滋生了一方疾病。鉴于没有治疗上的有效手段,政府对这部分人采取了“双隔离”。一是采取整体搬迁,将发病区的人们迁往无病区。二是通过寄宿制的办法,尽量将适龄儿童与其家庭隔离。

我们高兴地看到,病区的下一代中的多数人已经摆脱了病魔的折磨,它们像正常人一样正在健康的成长。

藏人好茶,人口占大多数的农区和半农半牧地区的农牧民还要饮用盐茶,但不产藏人喜爱的砖茶,产地大多在四川的雅安地区。历史上,农民的食盐基本来自藏北牧区盐湖中不含碘的钾盐,即人民常提到的“藏盐”,而且是用粮食从长途驮运藏盐到农区的牧民那里换取,也就是历史上农牧间著名的“盐粮交换”。

为了普通农牧民的健康和“次仁”,自治区政府利用国家用于民族地区特需商品的专项补贴资金,除了保障像茶叶这类藏民族特需商品的供给和稳定市场价格外,还拨出资金,委托四川省雅安地区的茶厂为普通农牧民群众专门生产和供应“加碘茶”。鉴于藏盐是藏北牧民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自治区人民政府并没有像内地那样,将私盐交易赶尽杀绝,而是采取了非常人性化的管理方法。一方面大力宣传食用碘盐对人体健康的积极影响,并通过政府补贴的办法,维持碘盐与藏盐价格的基本平衡,打消老百姓对碘盐价格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允许农牧民群众喂牲畜的食盐继续从事古老的“盐粮交换”。这样,既保证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食盐安全,又保护了藏北牧民的既得利益,人民得到了实惠,政府得到了赞誉。

此外,政府将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农牧区卫生条件的改善作为了新农村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春堆村,当地依靠苏州市的援助将山上的矿泉水引到了农户的家门口,伦珠措姆的家里就有自来水。无独有偶,在我们另外两个调查点,山南地区扎囊县的扎西林村和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的伦布岗村也分别在2004 年和2006年完成了人畜饮水工程。所不同的是,扎西林村引入的是山上的清泉,伦布岗村取用的是卫生的地下水。

上一篇:异彩纷呈的藏纸 下一篇:巅峰·祥云·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