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草莓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及其效益分析

时间:2022-10-06 11:22:01

保护地草莓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及其效益分析

目前,东港市草莓生产一大特色产业,产量和品质在全国闻名,总面积已超过6 666.67 hm2,其中保护地草莓可达5 333.33 hm2。为实现增产增收,2009年引入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调查结果表明,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后,草莓平均产量在52.5~60.0 t/hm2,平均增产优质草莓6.0~7.5 t/hm2,由于品质好,果品上市价格比普通草莓高2元/kg,2项可增收19.5万~22.5万元/hm2,扣除菌种、秸秆、麦麸等成本,可增加纯收入12万~15万元/hm2。该技术应用后,可明显提高棚内地温和室温,增加棚室CO2含量,从而提高草莓品质,实现增产增收。2012年推广面积66.67 hm2。

1保护地草莓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1.1操作时间

东港市目前保护地栽培的草莓品种很多,主要有日本99、章姬、宝交早生等。根据这些品种的特征特性,其移栽时间基本在9月5—15日。因此,开沟填玉米秸秆(或玉米芯、稻草、豆杆等)的时间必须在移栽前20 d左右,主要使秸秆上面覆盖土后有一个沉淀的过程。

1.2开沟

草莓在保护地栽培主要采用大垄双行的栽培方法,垄底宽85~90 cm,垄顶宽50~60 cm,在大垄上先开沟,沟宽60 cm,开沟深25~30 cm。土翻到两边,然后再填秸秆[1-2]。

1.3菌种活化

用麦麸为培养基对原菌种进行活化,菌种用量150 kg/hm2,按菌种∶麦麸∶水=1∶15∶13混拌均匀,用水量以用手将料握紧后指缝水悬而不滴为宜。活化时间10~12 h,菌种活化后48 h内用完,否则影响活化后的作用发挥。

1.4填秸秆、撒菌种

用玉米秸秆37.5~45.0 t/hm2放入沟内,沟两头秸秆露出地面10 cm左右,以利通气;半沟深时踩实,撒入1/3活化菌种;然后再放入剩余秸秆,踩实撒入剩余菌种,再覆土20~25 cm踩实,保证畦高25 cm,而且必须找平。

1.5铺底灌带,覆膜打孔

保护地草莓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必须起垄,垄高至少25 cm,在小双垄的中间铺上底灌带;然后再覆地膜,最后打孔,孔必须打在有秸秆的位置上,孔距20~30 cm,孔径为2 cm,孔深以穿透秸秆为准,这样有利于通气促进降解,释放CO2。

1.6适时定植

定植时间9月5—15日,双行的行距为30~35 cm,株距14~15 cm,保苗12.00万~12.75万株/hm2 [2-3]。定植时将秧苗弓背方向朝垄沟,将来花序也朝向垄沟方向,坐果后果实位于两侧,使果实见光充足,通风良好,并且便于采果。

1.7合理施肥

反应堆替代不了农家肥,整地开沟前施腐熟农家肥45 t/hm2[4],施入耕层表面后用小型旋耕机旋入耕层再开沟。如果中期脱肥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用冲施肥进行追肥。

2效益分析

2.1提高棚室的室温和地温

由于草莓暖棚内投入了30~45 t/hm2的玉米秸秆(或其他秸秆),使地下温度提高,自然保暖;秸秆在20 cm土壤中逐步分解,并释放大量的热量,使棚室温度也明显提高。经测定,一般情况下,棚内室温比正常棚室可提高2 ℃左右,提高地温3~4 ℃,早晚和特殊低温寡照等低温天气,可提高5 ℃以上(在寒冷的冬季每提升1 ℃都是很难做到的),提升温度为增产奠定了基础。

2.2提高棚室的CO2浓度

秸秆在菌种的作用下逐步开始发酵,释放出大量的CO2,供草莓充分吸收利用,对提高草莓品质和产量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经实测,使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棚室CO2浓度比对照棚室的浓度高3.5~4.0倍。

2.3改良土壤状况

由于土壤中施入了大量的秸秆,分解后使土壤质地疏松,通透性良好,为作物根系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草莓自然会生长健壮。同时,秸秆发酵后变成了优良的有机质,除在当年的中后期被草莓吸收利用外,为翌年积累了大量的有机质,培肥了土壤,使草莓自然成为了有机草莓,口感好、色泽鲜艳,甜度明显提高。经省总站测定甜度增加3%。测土后数据显示有机质提高3%,为翌年生产打下基础。

2.4提高草莓抗病性

秸秆生物反应堆所采用的菌系均含有控制或抑制土传病的作用。因此,应用该技术大大降低了枯萎病、根结线虫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达到了基本不发病或极少发病的效果。减少了化学药剂用量,使产品基本为绿色或有机草莓,目前东港已打出“秸秆生物反应堆草莓”横幅,产品供不应求。

3参考文献

[1] 田成津.保护地草莓生产的不利因素及无公害栽培关键技术[J].热带农业工程,2011(5):17-19.

[2] 胡锐,邢彩云,杨爱华,等.保护地草莓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果菜,2011(9):26-27.

[3] 张玲.保护地草莓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0(16):28.

[4] 王中武,王楠.保护地草莓白粉病田间药剂筛选试验[J].北方园艺,2010(19):169-170.

上一篇:不同浸种方法对树莓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下一篇:龙眼结果树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