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视阈下“美的本质”的综合性呈现

时间:2022-10-06 11:18:30

主体性视阈下“美的本质”的综合性呈现

摘 要: “美的本质”关注美的本体性存在问题,是美学学科的立论基础,在美学系统中意义重大。“美的本质”追问因为美在本质上的神秘与复杂性,使得各种结论均具有不可避免的片面性,难以立论。主体性视阈以审美主体作为沟通美的理论与美的现实之间的有效桥梁,将“美的本质”考察目光从“美”本身转移到“美”的人身上,力图将“美的本质”存在转化为审美主体的综合存在,以此进行对“美的本质”的深入分析。

关键词: “美的本质” 审美意识 审美共通感

“美的本质”是关于美的本体论角度认识,包括对美的存在可能性、存在意义、基本内容、作用影响等一系列问题的宏观把握。人们从现实生活中开始关注美,在欣赏美、使用美的过程中开始思索“美是什么?”,“美的本质”就在“美是什么?”的问题中应运而生,可见“美的本质”最终来源于现实,它的存在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然而,随着“美的本质”形而上色彩的逐渐浓烈,“美的本质”在通过哲学思辨获得理论提升的同时也逐渐远离它所依存的现实基础,变成理论中的抽象认知。“美的本质”在过于形而上的思索中渐渐弱化,变得空洞而神秘,人们渐渐失去了讨论的热情。现代性语境的形成,美的实用性逐渐成为主流,以实践美学为代表的部分美学家们对“美的本质”选择了回避的方式,把精力集中在研究美的具体应用情况,考察美在各个领域的具体表现,设计美学、建筑美学、电影美学等纷纷出现。

回避“美的本质”,对美的只用不想,使美在广泛使用的过程中淡化了自身的存在意义,仿佛美依托于美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存在,一旦将美从具体的使用中抽离出来,美就消失了。美在多元应用中自身的学科存在被无形解构,美陷入一种不可捉摸的尴尬境地,仿佛无处不在,但又无从寻找。对美的运用过于强调,使得美的思考形成本末倒置的局面,由“美的应用”变成“应用美”,美由主导性地位变成附属。针对美被边缘化的现状,还原美的存在,重建美的体系,必须加强“美的本质”研究,“只有在树立起美的哲学本体之后,美学才能以美学的姿态面向艺术(同时也面向整个人类实践领域)”①。主体性视阈是研究“美的本质”较为合理的方式,主体性视阈指以主体为本的考察角度,在主体性视阈的关注下“美的本质”表现为以审美主体为中心的本体存在,审美主体将对象世界与主观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美的本质”也以审美主体为媒介对现实生活发生积极作用。由于审美主体自身具有多元复合的特征,“美的本质”表现出强烈的综合性,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现实与理论的结合。审美主体的存在导向“美的本质”存在,“美的本质”具体理解也借由审美主体的多重认知而展开。

一、“美的本质”产生前提——主体建构

“美”是一种主体色彩强烈的主观感受,“美”的具体表现和认知形态与审美主体之间存在共鸣关系。主体的个体差异性影响到自身对于美的感受和领会能力,面对艺术作品,魏晋风骨与盛唐气象形成了鲜明的审美对比。主体构成了审美活动进行的重要一元,是审美活动的组织管理者,艺术美与自然美均须主体的存在才能被纳入审美范畴中,否则就会出现“对牛弹琴”的尴尬局面。美在主体作用和影响下产生、发展、变化,“审美主体的存在则是美感产生的主体条件”②。美感是特定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情感,只有适宜的审美主体建构完成,相应一系列审美活动的进行才会成为可能。随着主体人格的不断发展健全,审美才逐渐从具体的日常生活中独立出来,渐次向深远方向发展,从完全依托于实用性到审美的非功利超越,由此形成的美学也从哲学、伦理学等母体学科中脱离出来,获得学科的独立性。

“美”体现出强烈的主体性,一定程度上是主体审美活动的外化表现,“美的本质”追问自然集中表现在了主体性上,“美的本质”在主体存在的前提下才能得到论证,是主体存在在审美领域的形式化结果。“人不仅被纳入到‘存在’中去,而且,‘存在’需要人的本质”③。主体的存在决定了“美的本质”存在,主体与“美的本质”相辅相成,主体发现了“美”的存在,并在“美”的不断成熟中塑造了“美的本质”,主体的审美活动无形中成为“美的本质”的一部分,形成美的主体性存在。“美的本质”并非脱离主体的纯理性把握,也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实在,更是建构审美对象基础上的主体审美活动与对象内感外射系统。“美的本质”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存在系统,审美主体是该系统中的核心元素,“美的本质”是主体运动后的结果,其产生和发展必然存在一个基本前提——审美主体。

二、“美的本质”实质内涵——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美感经验的理性提升。审美感受是审美主体的初步体验,往往表现为主体情绪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刹那交汇,是主体对对象的瞬间烛照,稳定性和持久性均不足。在不断反复的审美活动中,主体审美能力逐渐提高,开始自觉地运用理性反思自己的感性审美体验,随着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思想意识持续性活跃,理性思维不断参与审美,审美感受的稳定性与持久性大大加强,主体在超越自身的感性冲动后形成了较为恒定的综合认识,这种综合认识就是审美意识。“美(意象世界)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④。审美意识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意识存在形式,其中凝结着主体在感性体验与理性思维共同作用下对审美活动的深刻把握。

审美意识从主体心理内部对审美活动的深刻把握,“美的本质”则是从审美活动的外在形式角度对“美”的追溯,二者基本属于一体两面的存在形式。对“美的本质”做主体化分析,“美的本质”就表现为主体在活动产生的审美意识。审美主体的产生是“美的本质”存在前提,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审美意识不断完善,促使美的呈现,在审美中成为美的内核。审美意识在审美活动中外化为“美的本质”,主体审美意识在“美的本质”呈现中也限定了外延,“美学语言的种种用法取决于我们认同的信念与学说所构成的较大网络”⑤。信念与学说是作为审美意识的基本理性构成,其组成的网络形成审美意识大背景,“美的本质”依托这个大背景而存在。

审美意识完成对“美的本质”限定的同时也同样指导着“美的本质”与具体审美活动的相互作用。审美意识立足于审美感受,在感性体验之上建构审美的理性有机部分,这种建构主要通过“思”这样的意识活动完成。“思能够达到一个指令,这个指令执著地置身于理性和非理性的非此即彼范围之外”⑥。审美意识之“思”将感性与理性有机地统一起来,保证了“美的本质”的多元复合面貌,既避免了“美”在“本质”影响下,对理性的过于崇拜,导致自身内容的空泛,又预防了“本质”在“美”的魅惑下,沉溺在自我的感官享受中不可自拔。审美之思从感性之“美”与理性“本质”两个角度完成对“美的本质”综合建构,使“美的本质”的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完美地统一在审美意识之中。

审美意识外化为“美的本质”,它限定了“美的本质”,为其勾勒了基本轮廓,还原了“美的本质”基本特征,同样也强化了“美的本质”中主体的存在意义,美“是人的创造,同时又是存在(生活世界)本身的敞亮(去蔽),这两方面是统一的”⑦。审美需要主体的积极参与,以主体审美为基础,主体在审美中完成了对象世界的改造,主体运用审美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存在,消除对象的审美遮蔽,为审美主体培养了相应的审美对象,共同完成审美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审美意识不仅属于审美主体意识深处,在完整的审美活动中,参与审美的对象同样经过审美意识的加工,此时对象身上也存在审美意识的痕迹,主体与对象共同作用,赋予“美的本质”以特殊内涵。

三、“美的本质”稳定存在——审美共通感

“美的本质”是对美的本体论追溯,个别审美活动的顺利完成无法充分体现美的本质意义,个别特殊审美活动需要一定的普遍性保证“美的本质”存在意义。“美的本质”在审美意识中完成了感性与理性的融合,是个别审美活动后的理性沉积,它除了需要感性基础贴近生活外,还需要保持理性意识。当审美意识构成了“美的本质”实质内涵之后,关于本质的稳定就显得十分重要,主体论视阈下,“美的本质”稳定存在主要通过主体稳定性完成,这种主体的稳定性的典型体现就是审美共通感。共通感表现为“一种共同的感觉的理念”⑧。是主体群体化所产生的带有普遍性的感觉,共通感体现出主体鲜明的社会性,是社会性主体的感受形态。共通感强调主体感受之间的共同成分,它建立在个别感受的汇集整合基础之上,主体正是在这样共通感的引导下超越美认识了“美的本质”。

审美共通感是一种“不执著于分别对象化的心体丰盈共通感对五官感知的融通状态”⑨。这种不执著不是漠视审美的差异性,而是“求同存异”背景下的普遍化发展。审美要上升到“本质”层次就需要以共同性为起点对具体审美活动的审美经验进行总结和超越,对个别特殊主体进行群体化分心,挖掘其中的社会意义,“审美经验在现代社会的普遍凸显,催生一门为之论证的现代学术专业——美学”⑩。审美是一种主体化活动,主体自身的相关共通感的存在使审美经验呈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然而一味强调审美的主观色彩容易削弱美的本质说服力,“美的本质”必须在观照具体审美活动的基础上实现理性跃升,美的社会性反映了主体一定程度上的普遍性,成为实现跃升的有效手段。

“美的本质”是美存在的依据,是审美活动之间固有的、稳定的、规律性联系,审美共通感由审美主体产生的,在总结具体审美意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人类普遍性感受,“审美共通感的人类公共性系于超越个人、集团与阶级之上的形式美”{11}。审美共通感由特殊主体的审美意识组成,又在共同性上超越特殊走向一般。主体尽管存在差异性,但同时也存在群体主体之间的相似性和共同性,主体的社会属性审美地表现为审美共通感的存在,美在审美共通感中突破“孤芳自赏”的局面,得到传播和继承,使美获得言说的可能,美在主体的言说中找到存在意义,得到不断发展和提升。

总之,“美的本质”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大系统,此系统在审美共通感的召唤之下,保持自身的动态平衡和稳定结构,使得“美的本质”得到适合样态。系统内部,被主体所观照的审美对象在打上主体鲜明体验烙印之后继续与审美主体既有的思想意识发生激烈的交流与碰撞,完成审美活动的升华和改造,最终以审美意识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主体活动的社会性和复杂性,“美的本质”表现更多综合性与变化性的特征,对“美的本质”的理解不应片面追求对其进行过度解剖式的形而上分析,试图获得一种“提纯”之后的单纯客体,而要采取一种整体宏观的眼光,在主体性视阈下探究“美的本质”的存在。深刻认识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存在,就能较为全面地获得对“美的本质”的合理化理解。美从来不是象牙塔中的神圣存在,从它诞生之初就与主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种综合性存在,是对美的本质探索,是对主体与对象的综合考察。

注释:

①尤西林.关于美学的对象.学术月刊,1982(10).

②李龙强,尤西林.人性、美与艺术.美与时代(下旬),2012(03).

③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631.

④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2.

⑤[美]达布尼·汤森德著.王柯平等译.美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⑥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631.

⑦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3.

⑧[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135.

⑨尤西林.审美共通感与现代社会.文艺研究,2008(3).

⑩{11}尤西林.审美共通感的社会认同功能.文学评论,2004(4).

参考文献:

[1]张法.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3]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学四讲.(增订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5][美]达布尼·汤森德著.王柯平等译.美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德]康德著.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尤西林.审美共通感的社会认同功能[J].《文学评论》,2004(4).

[8]尤西林.审美共通感与现代社会[J].《文艺研究》,2008(3).

[9]尤西林.关于美学的对象[J].《学术月刊》,1982(10).

[10]李龙强,尤西林.人性、美与艺术[J].《美与时代(下旬)》,2012(3).

[11]徐岱.美学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12][德]沃尔夫冈·韦尔施著.陆扬,张岩冰译.重构美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此文为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教改项目“我院广告学专业《美学概论》课程内容与方法改革初探”(项目编号YJ1227)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普通话水平测试“命题说话”备考策略 下一篇:我院教材使用适用性评价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