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时间:2022-10-06 10:59:08

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在新的教育形势下,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 把握机遇,创造条件,引领学生动手实践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的活动。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一定要引领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去实践,学生只有在感知、体验的过程中,才会领悟科学发现的真谛,才会体验到探索发现的乐趣。

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思考与合作,设计科学探究的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智慧,达到训练思维和培养实践能力的目的。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对实验方案进行改革创新,对实验设计进行拓展延伸,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一探究性实验过程中,学生提出想进一步探究干、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让他们自由进行探究。学生对鼠妇放置在什么位置提出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放置在干、湿两侧的中央;另一种观点认为应放置在干、湿两侧的中线附近。其实,这两种放置方法都各有道理,于是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深入挖掘课标、教材及其他课程资源,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

生物学探究开展性实验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考虑地域特点、学校实际,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

例如,初一新生入学的第一节生物课,我考虑到“学校绿化好,动植物资源丰富,环境优美”这一实际情况,为让学生尽快了解学校,建立爱校的情感,把学生带入校园,组织学生进行“调查校园内的生物”这一探究性实验教学活动。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之一——调查;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校园内的动植物,感受校园内的一花一草、虫鸣鸟唱,真正体验到书香校园的美好与深入探究自然的乐趣,增强爱护校园的情感,可谓一举多得。

又如,对不能或不便直接用实验方法解决的问题,可通过设计模拟实验的办法,将模拟的实验结果类推到实验对象,以揭示有关的事实或规律。为保护小动物,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教育,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模拟探究鱼鳍的作用”的实验。用气球、塑料管、橡皮筋等作实验材料,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动手操作,形象地再现了鱼鳍在水中的运动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 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探究思路

初中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不够丰富,知识底蕴远远不足,因此完成探究性实验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形成科学可行的探究思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通常在“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两个环节进行得非常顺利,但在讨论实验方案与形成探究思路时,思维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局限,此时教师适时的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接受新知的能力、思维的延展度等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思路。

四、 对教材中设计探究性实验的几点看法

1. 考虑季节因素,合理调整教材内容编排的顺序

例如,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分组实验时,因时值冬季,阴天较多,即使是晴天,冬天的光照也不够强,故该实验的成功率极低。考虑这一因素,我们合理地重组教材,将该实验内容调整到秋季光照强的时候进行教学,效果十分突出。

2. 考虑师生的生活经验,合理改进实验材料

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这一探究性实验,我认为设计不妥。因为学生生活在城市,对菜青虫及相关知识所知甚少,探究其取食行为如纸上谈兵,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我将其改成研究动物的其他先天,如学生熟悉的家养金鱼、龟等小动物的取食行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探究更有价值和意义。

总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认真开展探究性实验,是摆在我们每位生物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做个有心人,多研究、多实践,才能将探究性实验做得更好,使教学更有效果。

上一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学习品质解... 下一篇:“问题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