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技工院校引企入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时间:2022-10-06 10:12:16

试论技工院校引企入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摘 要: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引企入校”是一种能够实现较快速度、较高水平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合作模式。本文结合杭州市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在实践“引企入校”方面取得的相关经验,着重探讨技工院校开展“引企入校”可能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技工院校 校企合作 引企入校

由于我国多数技工院校在生源、教材、师资、教学经费、教学设施设备等方面和企业需求脱节,造成了学生质量不理想,就业渠道不通畅,学生、家长、企业对学校满意度不高的情况。技工院校要想摆脱这种困难局面,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更新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另一方面,通过与技工院校开展合作,企业除了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急需的技能人才以外,还可在产品研发、技术攻关上获得学校的智力支持。由于互惠互利,校企合作在我国技工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形式也多种多样。

“引企入校”是一种将企业生产与学校教学相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其具体方式为: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在校内共同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定期组织学生进入基地进行实训实习;企业则将生产过程引入学校,在实训基地内开展各种生产活动与产品研发工作,并选派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进行生产管理和实习指导,深层次地参与学校教学活动。“引企入校”以其教学即生产的特点,受到了学校与企业的共同青睐,但由于学校和企业的不同追求,合作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技工院校“引企入校”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企业与学校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冲突

企业以实现利润为其根本目的,校企合作只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一种经营手段,这与学校教书育人的培养观念存在着根本的差异。企业基于自身经济利益和生产等因素考虑,在人才培养上容易出现短视行为,对所应承担的作用流于形式,而把大量工作推给学校,给学校的教学工作增加了额外的负担。

2.教学管理难度不断提升

“引企入校”中随着企业作为教学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对学校课程体系的灵活性、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必须根据企业不同产品的特点,制定灵活的、综合性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多样化的教学实训需要。在教材的选用上,现有专业教材往往存在操作适用性不强、滞后于企业现实生产等问题,无法适用于实训基地的教学。在对学生的考核上,随着生产过程的引入,学校已不是唯一的考核主体,企业评价也必须相应地纳入学生考核体系中,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

3.实训基地设备产权与使用权相互分离的问题

在“引企入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上,普遍的做法是:由学校提供场地并出资购买主要实训设备,企业购买生产及相关辅助设备,但主要由企业负责实训基地的日常生产管理。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可根据各自的需要增加教学和生产设备,并交由企业进行管理。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引企入校”由于设备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出现一定的分离现象,极易产生设备产权不清,互相推卸管理责任等问题。例如在实训设备的维护与保养上,学校认为作为使用方企业应主动承担起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并负担相应费用,但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把这一责任推给学校。甚至有的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不惜“拼设备”,进行超负荷的生产活动,严重影响了设备的精度与使用年限,给学校教学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二、“引企入校”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明确合作思路,坚持学校主导

在如何对待双方教学理念的差异上。首先要明确,组织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是学校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而不是为帮助特定的企业创造利润。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上,应坚持“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原则,制定相应措施保证学校在“引企入校”中处于主导地位。建立与企业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纠正企业为追求利润而作出的短视行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校企长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改革教学模式,强化五个“共同”,实现三个零距离

通过“引企入校”,学校明确了培养目标。企业保证了高技能人才的来源。如何把握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合作教学的积极性,实现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零距离,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

(1)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课程体系。坚持“理论够用,注重实训”的指导思想,根据不同企业的产品特点,将传统的专业方向类课程,改造为以技能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新型课程体系,以强化实际操作技能为目的开展教学活动。在知识结构上,应贴近企业生产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中逐步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实现技能学习与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

(2)在教材编制上,学校与企业结合教学大纲,大胆借鉴企业“作业指导书”的模式,本着“突出实操、适用教学”要求,共同编写基于活动导向的技能教材。在教材的内容上,做到语言简练、图文并茂,以还原生产操作过程为主要目的,尽量避免涉及深奥的专业理论,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并且所有教材以活页讲义形式展现,今后可根据生产实际随时调整内容。

(3)在师资的选用与培养上,做到学校和企业人才共用、共同提高。企业技术人员可担任一部分技能要求较高与生产联系紧密的专业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训质量。学校教师则为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提供技术指导,并通过定期赴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水平。

(4)在学生的培养上,坚持校企双方全过程共同参与,实现教学任务和生产任务的紧密结合。学校应与企业合作,开发适合各阶段学生的产教结合项目。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在实训基地内完成相应的生产任务,实现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校企还应共同建立技能岗位轮岗制度,让学生接触不同岗位的生产操作,系统地学习掌握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

(5)在学生的考核上,坚持由学校教师和参与实训管理的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实施,综合理论知识考试和实训操作过程按权重计算取得。其中综合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40%,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和专业理论考试打分两个部分;实际操作占总成绩的60%,根据参与实训管理的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的评价及学生产品完成情况综合计算得出。

3.坚持校企共赢,创新合作模式

为从根本上解决实训基地产权不清、管理责任不明的问题,校企双方应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在实训基地的管理上,借鉴股份合作制的模式,将双方捆绑为利益共同体,实现所有权与管理权的统一。日常生产中,企业在追求效益的同时必须把培养学生技能作为另一个重要目标,合理使用设备,并指导学生完成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合作企业还应从利润中提取一定的专项建设资金,用于支持“引企入校”合作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三、“引企入校”的实践成效

近年来,杭州市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在深入调研、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先后与杭州汉高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杭州皇巢广告有限公司、金华寿仙谷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引企入校”合作协议,共同建立了数控加工、装饰装潢、药剂加工等实验、实训基地,在“引企入校”的探索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1.实现深层次的校企共赢

校企共赢是双方合作的基础。“引企入校”合作中,因学校处于主导地位,可根据教学计划向企业提出必要的条件,借助社会力量增强自身办学实力,学生就业不但有保障,而且实现了优质就业。通过与企业开展深层次的教学合作,大量企业优秀技术人员直接进入实训基地参与教学与生产管理,不仅能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生产操作技能,也为学校减轻了大量的教学投入与管理成本。同时,由于学校实行毕业生就业优先面向校企合作企业的政策,确保了企业的高技能人才供给。通过共建实训基地,企业的生产场地得到扩大,设备实力进一步加强,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产能,降低了人力成本,提升了经济效益。

2.提升师生实际操作技能

“引企入校”过程中,实训基地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完全模拟实际生产环境而建立的实践性教学场所,学生在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双重指导下,参与产品生产全过程,其实训质量得到充分保证。并且,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在设备操作熟练程度上普遍高于学校教师,通过合作交流有利于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在全国及省市级各类技能比赛中,学校师生屡创佳绩,先后有7名教师及16名学生获得不同赛级前3名的优异成绩。

3.促进学校专业建设与教研教改

学校在“引企入校”过程中大胆创新,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积极实行教研教改。学校定期组织专业教师会同企业技术人员开展产教一体教学模式的探讨与研究,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优化和补充。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及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为学校教学带来了新的养分。结合“引企入校”学校专业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各专业软硬件水平比合作前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经过努力,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被评为市级示范专业,其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被评为市级示范实训基地,药剂和数控加工两专业被评为省级品牌专业,服装专业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

四、小结

“引企入校”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了产教紧密结合的新跨越,为技工院校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就业率,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学校将与合作企业一起,对这一模式进行持续探索与改进,为技工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高雅莉.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及其体系结构的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6(1).

[3]姜坚.技工学校职业技能培养的探索[J].广西轻工业,2008(10).

(作者单位:杭州市轻工高级技工学校)

上一篇:征地补偿机制的完善与优化研究 下一篇:师生合作和教室氛围对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