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小客户”办理大量票据融资业务下的陷阱

时间:2022-10-06 09:38:00

警惕“小客户”办理大量票据融资业务下的陷阱

摘要:票据融资业务具有流动性强,利率市场化水平高、操作手续相对简易等特点,已成为满足企业短期融资需要和扩大商业银行业务空间的重要载体。随着为数众多的“小客户”加入到办理票据融资业务的大潮中来,“小客户”业务量快速增长,其潜在风险日益显露,对商业银行整体信贷资产质量改善和抗风险能力的提高造成了不利影响。本文就“小客户”办理大量票据融资业务对商业银行造成风险隐患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此类风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小客户;票据融资业务;金融风险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8-0114-03 中图分类号:F830.46 文献标识码:A

一般来说,票据融资业务中的“小客户”指注册资金少,经营规模小的贴现企业客户。该类客户具有经营范围广泛,企业基础资料与业务量不相符,对资金流动性要求时效性强等特点,公司名称多以“XXX商贸公司”、“XXX贸易公司”、“×××咨询公司”、“×××物资公司”等出现。由于票据融资业务对贴现申请人要求门槛较低,加之操作手续简便和贴现利率较低,迎合了“小客户”的经营特点,极易受到“小客户”的偏爱和追捧。它们往往利用票据融资业务的这些特性,大量办理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贴现业务,实现自身的经济目的,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广大“小客户”的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资金链条紧张的情况下,为达到融资目的和实现收益目标,对该业务的依赖性明显增加。

而这些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贴现业务对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和风险防控能力带来的风险是巨大的。所以,商业银行要提高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从根本上杜绝这一现象,保障贴现资金安全已成当务之急。

一、“小客户”办理没有真实贸易背景贴现业务的动机分析

(一)客观条件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十条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切实加强商业汇票承兑贴现和再贴现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2001]236号文件)中明确规定:“各金融机构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条件办理贴现业务,所办理的每笔票据贴现必须要求贴现申请人提交增值税发票、贸易合同复印件等足以证明该票据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书面材料。必要时,贴现银行要查验贴现申请人的增值税发票原件,不具有贸易背景的商业汇票,不得办理贴现。”这一条款明确了真实贸易背景的具体审查要求。

由于我国票据制度规定企业办理票据贴现业务时需提供真实的贸易背景,向申请贴现银行提供增值税发票、购销合同等相关跟单资料,而随着经济生活的扩大化,很多自然人和小企业也参加了社会经济活动,他们出于各种原因无法或不愿取得正规手续,同时对资金的需要又十分强烈,这就给“小客户”充当票据中介,为其他企业和个人提供融资便利,创造了相当大的客观市场环境和利润空间。“小客户”往往通过帮助企业或个人把没有真实贸易背景,或在票据背书环节前后手的关联关系、逻辑性不够强,不符合银行贴现条件的票据进行包装,以满足银行贴现要求,拿到资金。

(二)主观意愿方面

“小客户”办理没有真实贸易背景贴现业务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满足自身的融资需求,二是实现利差收益或佣金收入。其通过办理没有真实贸易背景贴现业务实现经济目的的方式主要有以下3种:

1 “小客户”在正常的支付性票据之外,参与包装贴现一些融资性票据,赚取佣金收入;

2 “小客户”使用自有资金高利率买入“光票”,进行必要包装后,向银行申请办理贴现,收回资金,赚取利差;

3 “小客户”利用银行定期存款利率高于票据贴现利率的客观条件,帮助企业先开票,随后贴现,拿到钱存入银行,实现套利,进行利润分成。

二、“小客户”虚构贸易背景的主要手段

购销合同方面。“小客户”通常采取与前手签订虚假贸易合同的方式,虚构商品交易关系,其交易合同内容的逻辑性不强,表现形式有合同标的物超越其经营范围、买卖合同方向与汇票转让方向相反、合同日期晚于税票日期、合同过期失效、合同主要内容要素不全、合同重复使用等。

增值税发票方面。“小客户”往往利用银行业务人员对税制规定不太了解的特点,采取伪造、变造增值税发票,先贴后废,废票重用,一票多用等手段,以达到鱼目混珠,偷梁换柱,满足贴现业务所需要的交易背景要求。

三、“小客户”办理没有真实贸易背景贴现业务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危害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七十五规定:“依照《票据法》第一百零五条的规定,由于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在票据业务中,对违反票据法规定的票据予以承兑、付款、贴现或者保证,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由该金融机构与直接责任人员依法承担连带责任。”从司法解释上明确了金融机构在贴现商业汇票的真实性贸易背景审查时所应担负的责任。由于“小客户”通常采用虚构贸易背景的方式向银行申请贴现,银行一旦审查不严,对票据进行了贴现,将给银行资金安全和合规经营带来较大风险隐患,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使银行面临资金风险。通常情况下,对票据包装,需提供虚假的增值税发票和购销合同,为法律所明令禁止,属违法行为。“小客户”办理大量无真实贸易背景贴现业务,其贴现业务量远远大于其自身经营实力,如一注册资金50万元的“小客户”,一个月内在同一银行累计贴现业务量达1亿元之多。根据法律上不成文的深口袋原则,假如“小客户”发生不履约行为,银行通常情况下不得不为其中的损失金额买单,并遭遇声誉上的损害。

(二)将使银行面临违规经营风险。“小客户”利用虚构的贸易背景,通过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办理贴现,变相融资,利用贴现资金回流,放大银行信用,给银行经营带来极大的风险。票据融资业务一直是外部监管部门检查的重点,一些操作方面的不合规现象,加大了商业银行受外部监管部门处罚的风险。

(三)将使银行面临法律风险。在办理票据业务过程中,如当事人出现资金紧张或恶意欺诈,以银行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贴现违反有关票据法律或制度规定的理由,拒绝还款,银行就会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威胁到资金的安全性。

(四)容易诱发内外勾结案件的发生。在“小客户”办理贴现业务过程中,如果有银行工作人员或基层经营机构出于承揽业务,完成业务指标和收取一定数量的好处费的目的参与票据中介,在其中充当角色,很容易诱发内外勾结案件的发生。

(五)容易虚增银行经营成果。“小客户”大量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贴现业务,一方面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也使银行的存款、

承兑、贴现等经营指标出现虚增的现象,不能如实反映银行的经营成果,导致管理层经营决策失误,影响银行的长远健康发展。

(六)容易助长银行的短期行为。“小客户”在某家银行大量办理贴现业务,这一“期限短、风险小、周转快”的业务操作模式使得部分基层经营机构过度强调票据融资业务的有利性,风险意识弱化,没有真正认识到此类票据融资业务潜在的风险,短期经营行为明显,不利于银行主营业务的拓展和自身竞争能力的提高。

四、防范对策及政策建议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对票据融资业务的认识。商业银行要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内控合规的关系,特别是各级管理者要提高对票据融资业务风险的认识,坚持合规经营,不能片面追求业务指标和短期利益,为“小客户”大量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贴现业务,虚增规模,而忽视风险控制,加大银行的信用风险、道德风险以及法律风险。

(二)优化内部激励约束和考核机制,引导票据融资业务科学发展。商业银行应根据内部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发展票据融资业务,将票据融资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一项重要的业务,而不是一项过度依赖的业务,票据融资业务发展模式也应逐步由追求规模的粗放型转变为追求收益和风险平衡型的发展模式。

(三)调整优化客户结构,把好客户准入关。商业银行要着力围绕自身授信客户和重点客户开展票据融资业务,重点支持信用评级较高的生产经营性企业和授信客户,做支付性票据,从源头上杜绝叙做融资性票据的可能性。按照“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你客户的业务单据”的原则,做好“小客户”贴现资格准人和审查,从严把握,严控“小客户”的贴现业务规模。

(四)加大对“小客户”贴现业务贸易背景的审查力度。商业银行要按照票据管理制度要求,将票据真实性和贸易背景真实性作为核心审查原则,逐笔核实贴现申请人提交的增值税发票原件并通过登陆税务局网站或拨打纳税服务热线电话等方式,对发票真伪进行查询。对“小客户”提供的票据进行严格区分,对于没有真实贸易背景资料或不能认定具有真实贸易背景资料的票据,禁止贴现。

(五)逐步压缩开办票据贴现业务基层机构数量,限定其业务范围。商业银行要实施对基层机构的差异化管理,针对基层机构与“小客户”接触较多的实际情况,管理部门要坚决取消那些达不到内控要求和所在地区经济环境差的基层机构的办理权限,逐步减少开办票据贴现业务的基层机构,不给“小客户”留出交易对手。同时对基层机构办理票据贴现业务的范围进行严格限定,将准入的票据限定在其自身授信客户和所在二级分行签发的票据,杜绝其与外部其他客户的票据业务往来,有效防范内外勾结案件的发生。

(六)提高对“小客户”的贴现价格水平,拉长贴现业务审批环节。商业银行可采取提高对“小客户”的贴现报价水平,不给“小客户”包装票据盈利的利差空间,使之无利可图,从而减少或断绝与银行业务往来;从票面审验、跟单资料审核、查询查复、风险审签、有权签字人审批等环节逐级进行审批,拉长审批链条,使之无法满足“小客户”对贴现资金的时效性要求。

(七)加强对从事票据业务人员的监督管理和教育力度。商业银行要选派业务能力强、人品好的员工从事票据业务,要防止员工与客户熟识形成关系网络,充当“小客户”的中介;对员工个人或其家属的个人账户进行重点排查,监控可疑交易,对违规充当“小客户”的中介的操作人员,不管是否造成损失,都给予严肃处罚。教育员工算好作案后的“六本账”:身心俱废的健康账、前途丧失的政治账、一落千丈的名誉账、众叛亲离的亲情账、朋友隔绝的关系账、行动受限的自由账,使员工明白“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一旦作案,即使能一时得逞,也必将难逃法网。人财两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

[2]胡德胜,李文良,中国票据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王丽丽,徐志宏,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管理百问[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4]阙方平,票据市场运作原理与实践[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7

[5]李果仁,当前我国票据市场的十大问题及对策[J],上海投资,2004,(3)

[6]毛孝霖,规范票据融资业务管理的思考[J],金融会计,2003,(6)

[7]常春,严成,郑宝存,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与防范[J],投资研究,2004,(3)

上一篇:信用证融资新变化及其风险规避 下一篇:解决高校还贷问题的思路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