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伐”一次性筷子

时间:2022-10-06 09:07:11

“讨伐”一次性筷子

日本国内一次性筷子的产量仅占年消耗量的3%左右,其余97%都是依靠进口,而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中国。

目前,国家对一次性木筷子并未采取禁止出口的措施,实质上与我国现行的禁止原木出口政策是背道而驰的。

我国是世界上生产“一次性筷子”的大国。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今天,“一次性筷子”生产对森林资源无疑是一种裸的掠夺,它的存在显得与时代的主旋律格格不入。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就有人大代表大声疾呼停止生产“一次性筷子”,更有莘莘学子用数以十万计的“一次性筷子”制造出了“警世树”,呼吁不再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时间“一次性筷子”成了口诛笔伐的对象,成了破坏森林资源的罪魁祸首。

早在2001年的时候,我国筷子生产企业就达到300余家,直接从业人员6万人左右,加上相关产业(原料加工、运输、包装、纸箱、胶带等),从业人员达10万人以上。而近几年一次性筷子行业的不景气,特别是出口效益日益低下,使从业人员迅速减少,仅大连地区最大的两家从事一次性筷子加工生产企业的现有人员就比鼎盛时期下降了70%。

自2000年以来,我国一次性筷子年出口量一直在14万吨至16.4万吨之间,折合成标准箱在500万箱至600万箱之间(每标准箱为5000双筷子,约275公斤);出口值在1.2亿美元至1.6亿美元之间,基本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

日本一直是我国一次性筷子的主要出口市场。2003年我国出口一次性筷子16.4万吨,其中对日本出口11.5万吨,占当年出口总量的70%。从品种细分来看,2004年我国对日本出口木制一次性筷子8.9万吨,占当年木制一次性筷子出口总量的78.6%。据有关方面数据显示,一次性筷子在日本的年消耗量约为257亿双(约合14.1万吨),人均消费200双左右(约1.1公斤),而日本国内一次性筷子的产量仅占年消耗量的3%左右,其余97%都是依靠进口,而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中国。

目前,我国一次性筷子加工的木材80%为国产木材,只有20%为进口材。而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生产筷子对森林采伐大都是采用“一采光”式的砍伐方式,对现有森林资源是一种毁灭性的采伐。由于后续植树工作乏力,原本可再生的森林资源就变成了一次性资源。据有关专家测算,树木的生态价值与木材价值的比为9∶1。 2004年我国一次性筷子的出口均价在942美元/吨,比上年下跌了5%,这5年出口价格情况最好的2003年也不足1000美元/吨,出口企业的经济效益比起1992-1996年期间处于急剧下滑状态。

同时,加工生产筷子的木材要求相当严格,为生长期较长的桦木和杨木。由于我国企业加工生产工艺十分简单,在筷子生产过程中,从圆木到木块再到成品,木材的有效利用率为60%,而这60%的利用率中能成为一二三等品的也只有60%,加工损耗相当严重,每年生产1000万箱的一次性筷子,大约需要消耗2500万棵树木。而竹制筷子主要产自我国南方,但2004年我国南方电力供应紧张,开工严重不足,原料供应也相对不足,10根3-4年生长期的毛竹才能生产1箱筷子,资源消耗量相当大。

尽管2004年我国取消了木制筷子13%的出口退税,不鼓励一次性筷子出口的意图非常明确,对一次性筷子出口结构调整效果也是明显的。但是,2005年1季度,一次性筷子出口3.5万吨,价值3254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14.6%和13.3%。其中,木制一次性筷子出口2.3万吨,增长0.8%;竹制一次性筷子出口1.2万吨,增长55.5%。

目前,国家对一次性木筷子并未采取禁止出口的措施,实质上与我国现行的禁止原木出口政策是背道而驰的。现如今,生产一次性木筷子可供使用的木材资源十分匮乏,而经济效益相比生态效益显得微不足道。禁止筷子生产、出口,对企业而言可能会有阵痛,但由于整个行业生产工艺简单,转型相对比较容易,对保护国内森林资源却是十分有利的。由此可见,木制一次性筷子行业的整体转型已成必然趋势。当年,一次性筷子的出现是文明的标志,如今,停止生产和使用一次性筷子应该是文明在现代更深的内涵和要求。

上一篇:消解“非市场经济”的磨难 下一篇:学习经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