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锋的“石头记”和“破冰记”

时间:2022-10-06 08:40:11

【前言】李瑞锋的“石头记”和“破冰记”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宛如郑燮的“胸有成竹”一般,在李瑞锋看来石头亦有三态:眼中之石、胸怀之石与笔下之石。眼中之石已有具象形态,这是因石头自身灵性使然。胸怀之石则带有艺术家作为观者的审美作用与主观塑造,而待至笔下之石已成了彼时情感与体悟的记录,成了记忆式的载体。石头里有...

编者按

我们无法预知哪件事情才是真正对于成长最有帮助的,也无法得知哪些经历会汇聚在人生的主要脉络上,供年老之后细细回味。李瑞锋出生于内蒙古,靠近黄河的鄂尔多斯小村庄,然而相对其他地方的孩子来说他对草原并没有更深的感情,反而是对于土地,对于石头的情感一直伴随他从幼年开始,转到北京,完成学业,并且最终成为了他创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素材,这就是他的作品《五行・土系列・石头》。之后的《五行・水系列・冰》其实是土系列作品的一种延续,是对精神层面更深度的挖掘冰,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就像是一副面具,面具后面的具象,折射出当代社会压力下灵魂的扭曲和变形。这也许是李瑞锋作为八零后艺术家的一种灵魂的呐喊,是一种无奈,不甘,抑或是一种不屈的抗争。

石头记

至今仍有很多的学者坚定的认为《石头记》应该是曹雪芹著作更为贴切的名字。除了整本故事源自于石头所记之外,石头本身蕴含的天地之间的灵气和对尘世的淡然态度都是很重要的原因。对于李瑞锋的作品系列来说,《石头记》也可以当之无愧的概括出来。当然在细致的观察和描绘中,石头的性格也深深地影响了李瑞锋的为人为画。好静,却不觉寂寞;一人,亦乐得自在。古代喜欢藏石养石的文人墨客当亦是明了石头身上的万千气象,那是几万年天地瞬息万变的凝聚。

从首都师范大学毕业后,李瑞锋长年居住在北京郊区,附近人烟稀少,艺术家也只有他一个。李瑞锋每天都会去后山林中散步,脚下的石头因儿时记忆也倍感亲切,起初他只觉得这些可以把玩在手中的石头颇有韵味,会不时地挑一些回去细赏。随着时间的积累,后山上的石头他大抵都仔细端详过。如此日渐体味到了石头的生命力,也促使他决定要把对于石头的感悟表现出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作品中的石头客本是现在仍然摆放在案头的北京的石头,而非是家乡的石头。

宛如郑燮的“胸有成竹”一般,在李瑞锋看来石头亦有三态:眼中之石、胸怀之石与笔下之石。眼中之石已有具象形态,这是因石头自身灵性使然。胸怀之石则带有艺术家作为观者的审美作用与主观塑造,而待至笔下之石已成了彼时情感与体悟的记录,成了记忆式的载体。石头里有千番世界,万般气象,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李瑞锋通过几十张作品将自己对于石头的感悟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正如他在《五行・土系列・石头》系列自叙中所写:“对我画的每一块石头我都给予有道德的生命,我想象它们能感觉,或把它们与某种感情相连,它们整个的嵌入于一个活跃的灵魂中,而一切我所看到的都吐发出内在的意义。”

石头所反映出的跟城市快节奏相离的自然之境,也让他培养出了一些传统文人情怀,“《五行・土系列・石头》系列也记录着我的“修炼”之路。来自大自然的东西总是很易打动我,我画室的桌子上整齐地放着这些我曾经画过的形状各异的石头,它们于我已是朋友一般。”山石已是极具东方意韵的景观了,以其为表现对象自然会有写意之感。而就李瑞锋自身来说,他的精神状态亦是偏东方式的,相信自省与静修,喜爱空灵之境。他亦努力将体悟到的行书流畅之感运用在画作中。正所谓“淡极始知花更艳”,“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这一系列的画作追求的是素净之感。正像墨笔山水,不强求作品背后有强大的理论支撑,单色不会减损画面,反而会增添表现力。齐白石凭借对生活的体悟成为大师,相较于理论更重要的是艺术家的自身经历,倾听内心,忠于自己感受,回归沉淀也能有所得。

李瑞锋喜欢研究中国的《易经》五行阴阳学说,及佛家禅学等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对于这些传统文化的研究也是促使他萌发对“中国五行系列”的构思及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一个出生在80年代的人来说,在常人看来这些与他的年龄不太相符。然而或许正是因为这些,他的作品中的大气凛然才发挥的淋漓尽致。纵观“土系列”的创作,其实是有一个由微观到宏观,再宏观到微观的过程,把掌中的一块小石头呈现到2米见方的一块画布上,石头原本的脉络因为放大就会显得过于空洞和单薄,需要丰富和填充,这是一个非常损耗脑细胞的过程,不仅需要在画面布局上有巧思,还要体现出石头本身的沉稳大气,坚毅沧桑,甚至是大拙若巧的意境。仅从《一石一世界》《亘古的思念》《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等作品中,我们就可以初步了解到蕴含在作品中的宏大的宇宙观和世界观。李瑞锋为此费尽“心机”,闭关数载,不满意的作品最后都一一撕毁。最终天道酬勤,一幅幅精美焕发着灵性的土系列作品,在封尘多年以后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浮现在我们的面前。

破冰

真正开始《五行・水系列・冰》这一系列的创作是始于李瑞锋自己境遇的变化。有一年突遭疾病,手术治疗过程让他心生抑郁。因此不同创作《五行・土系列・石头》系列时行云流水般的状态,《五行・水系列・冰》系列是其低谷之时的真实写照。画中的人脸是都是愁云不展的自己,饱受病痛折磨,整个生活都像是被冰冻住了一样,虽然身体遭受了严重的限制,然而他却明白如若颓唐的生活便可能从此一蹶不振,只有咬牙力挺,搏击前行。

在决定创作冰系列后,李瑞锋便带着工具去湖边撬冰。天寒地冻,也差点掉进湖中,算是历经几番艰辛。之后,他将撬到的冰贴在脸上,感受肌肤与之相亲的过程,然后将这种感受画下来。这个过程很重要,它亦是创作的一部分。先是刺骨的寒冷,短暂的麻木感后是滚烫。这过程产生的自虐式的片刻欢愉,就像所有麻痹性质的,短暂地忘却痛苦后,留下的还是疼痛。创作的整个过程就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在观看自己,只不过观看的是另一个自己,是积郁了所有的负面情绪的自己。“彼时自画像,如今看仍然觉得疼得刻骨铭心。”

作品中人物的面部也因此表现的支离破碎,这是凿冰自然产生的结果,然而四分五裂样子与他当时生活状态也不谋而合,它有着超现实般的力量。他将一只眼睛不同的时态同置在画面上:过去、现在与未来。这种打乱时空的方法突破了现实,然而这般的自己对于李瑞锋而言才是真实。

同样李瑞锋也从水的三态中寻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三态:冰、水、汽。“冰”时的自己是处于零下的,天昏地暗不具生气;“水”时的自己是常态的,能行却无法肆意;“汽”态的自己方能升腾。在他看来,人最好的状态是保 持100度沸点,这并非指激越或亢奋之心,而是对事的尽心程度。当然其个性绘画语言的“雕琢”,并最终萌发对“中国五行系列”的构思和创作,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从2004年开始萌芽,2007年才在机缘巧合下开始逐步的探索与创作,直至2010年才走向成熟丰满。

上一篇:CAFA @ NYAA 交流展在纽约艺术学院开幕 下一篇:英语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应用的局限性及其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