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住“顶牛”学生的“牛鼻子”

时间:2022-10-06 08:31:05

牵住“顶牛”学生的“牛鼻子”

摘 要:当学生“顶牛”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特点,摸清他们的底细,做到有的放矢、机智应对,巧施“顺”“解”“牵”“赞”和“用”的方法与策略,就一定能驾驭各种各样的“倔牛”,修复失衡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顶牛;教育;宽容;赏识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和谐、融洽的,但现实工作中老师难免会遇到这样的事:当老师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他们却反其道而行之,针锋相对地与老师顶撞、唱“对台戏”,师生关系处于尖锐对立的状态之中。这就是教育中的“顶牛”现象。这种事情如果处理不当,不仅损害了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而且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甚至会给家庭、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对这样的学生,惩罚式教育收效甚微,如何才能另辟蹊径?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和儿子打算把一头小牛圈进牛棚,父子俩用足力气,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使牛前进一步。还是他家的女仆拿着一捆嫩草,把拇指放进牛的口中,小牛吮着手指,闻着嫩草的鲜味,乖乖地随着女仆走进了牛棚。如果教师对自己不听话的“牛儿”也巧妙牵引,效果会如何呢?于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借鉴学习该女仆的做法,充分了解“顶牛”学生的喜好和需要,摸清他们的底细,切实做到有的放矢、按需施教,并巧妙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调教和降服各种各样的“倔牛”,让“顶牛”现象不再重演。

一、欲擒故纵先顺“牛”:给一棵草开花的时间

古代大禹治水的传说广泛流传于世。大禹改“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开凿渠道、疏通壅塞,从而消弭了水患。大禹治水的成功之道启示我们:处理“顶牛”同治理水患一样,疏胜于堵!学生“顶牛”时总是伴随着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先要进行“疏流”,然后才能“改道”。这就需要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权威,有意避其锋芒,缓和学生偏激、狂躁的情绪,待“烟消云散”后徐徐图之,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以暴制暴”,只会造成倔犟的升级和矛盾的激化,最后势必“两败俱伤”。

那节课上,我让那些没交作业的学生说明原因。班里的“刺儿头”张××竟喊:“我没有钢笔!我的钢笔被老鼠拖走了,请老师明察。”全班学生立即发出一阵哄堂大笑。我刚要大发雷霆,可转念一想,在这样的情况下采取暴力的手段对付这头“犟牛”,势必会把局面搞得更僵,既达不到教育目的,又激化了师生矛盾。我竭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对着全班同学郑重地宣布:“不论你在生活中遇到什么难题,请告诉老师,老师会尽一切努力帮你解决。同学们,张××的钢笔既然被老鼠抢走了,我们有没有义务帮他把钢笔从老鼠那里夺回来?”课后我发动全班同学现场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捉鼠”运动。第二天早上,办公桌上多了一封检讨书,信里他承认自己态度恶劣,伤害了老师的心。此时我才如释重负,绷紧的心弦稍稍放松下来。

有时候,声色俱厉的呵斥、苦口婆心的说教,只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相反,宽容的心态却能融化人与人之间的冰冻。

二、寻根探源细解“牛”:“望闻问切”方能对症下药

历史上庖丁解牛的故事早已被后人传为美谈。面对生理构造如此复杂的庞然大物,庖丁因为熟悉掌握了牛的结构肌理,心中有牛,所以能刀刀到位,轻松自如。我们在叹服庖丁高超解牛技术的同时,从中得到这样的启示:处理“顶牛”事件时,如果能透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深入解读他们的心理状况及行为特征,细致深入地触摸及其内心深处,冷静探寻诱发矛盾产生的动因,就会敏捷地作出如何“解牛”的策略和措施,犹如庖丁解牛,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学生李×曾是老师眼中的“调皮大王”,课堂上经常捣乱,害得同学都不愿意与他同桌。对于这样一个不折不扣的“倔”学生,我没有轻易放弃,而是通过家访走进他的心灵,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原来他父亲远走异国他乡打工,母亲的家庭教育又相当简单、生硬,所以造成了他的极端性格。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对“症”下“药”,多次和他的母亲进行教育方法的交流,共同探讨如何与孩子更好地沟通。在学校里我开始对他的生活和学习投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并呼吁同学们向他伸出热情的手。就这样李×的心结慢慢打开,逐渐改掉了自己的坏习惯,再也没有发生过顶撞老师、破坏班风的行为。

三、以柔克刚巧牵“牛”:用柔情融化冰冻的心灵

泰戈尔说:“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学生原本是一块尚未成器需要精心雕琢的顽石,猛烈的撞击会使其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痕,而柔和如“水”的教育,往往比狂风暴雨更具力量,不留痕迹、持之以恒的水总能创造出水滴石穿的奇迹。当学生越轨时,和风细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比严厉的惩罚更易在学生心中掀起强烈的情感波澜。

我班有个叫王×的孩子,因为父母离异,性格变得特别敏感自尊,并且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和同学们吵架。有一次课堂上他竟趴在桌上睡着了!我走过去轻轻拍拍他的肩膀。没想到王×缓过神来后,大声吆喝:“老师,我又没惹你,你为什么打人啊?”我本想把他训斥一顿,但这样势必会影响授课效果,我心里默念着“小孩犯错上帝也会原谅”,真诚地看着他的眼睛,说:“我哪里是打你?我是害怕你睡觉不盖被子,如果着凉感冒,那样老师会挺伤心的。”说着我脱下自己的外套轻轻盖在他身上。在全班学生的笑声中,王×面带羞愧地低下了头,一场危机就这样烟消云散。那天以后,他的表现收敛了不少,再也没有如此张扬过。每天看他安分守己地坐在教室里,我总在想:假如那一次我对他厉声呵斥,后果将会怎样呢?

柔情似水,润物无痕,却是对童稚的思维最纯真的洗涤与净化,能够在学生的心田里留下最深的印迹。

四、擦亮慧眼多赞“牛”:用赏识点亮学生的心灯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赞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劣迹高明得多。”带“刺”的学生虽然会令老师头痛,但从他们身上也可以找出一些亮点和可爱之处,这就要求教师擦亮一双慧眼,善于用显微镜准确捕捉他们稍纵即逝的发光点,及时拿起表扬的武器。赞赏是一份心灵的“鸡汤”,它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植下的是勇气和力量,撒下的是奋发进取的种子。多一份赏识,就少一个叛逆者;多一句表扬,就把悬崖边上的“浪子”拉回我们期望的行列。

上一篇:试析民间传说中的元好问形象 下一篇:从一堂观摩课“重谈”对教学设计的“新”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