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微博控”对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时间:2022-10-06 08:30:19

员工“微博控”对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以及受众信息需求的快速增长,微博,即一句话博客,已经成为当前最热门的信息交流和传播工具之一。庞大的用户群和高效便捷的信息模式,也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及员工加入到“微博大军”甚至成为“微博控”,本文针对员工“微博控”对企业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对企业如何应对员工“微博控”提出解决途径。

关键词:微博;和谐社会;负面影响

2010年被誉为微博元年,微博成为一种时下最流行的网络信息交流工具。微博控是指对微博极度喜爱的人。随着微博的火爆,越来越多人见面就聊起微博,由于“迷恋”微博,企业白领中也出现一大批“微博控”,他们每日每夜地上微博,一上就是十多个小时,甚至放弃睡眠时间。每天上班开电脑第一件事就是上微博,每天发微博10条以上,至少上1-3次,经常无缘由地反复刷新微博。每天持续微博6小时,时长3个月,即为微博成瘾,患上微博强迫症。微博本来是增强人际交往的工具,但企业员工过度沉迷于微博,易导致个体社会功能缺失,个人与现实社会隔离,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作为企业管理者,既不能忽视这种现象,也不能简单地屏蔽封杀“微博控”,而是应该对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做深入研究,正确引导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员工“微博控”的正面影响

(一)成为员工释放压力的良药

如今职场竞争激烈,员工普遍心理压力较大。员工需要释放压力,很多人除了在网络上没有其他的释放压力渠道,或者有渠道但不容易实现。比如很多人都说旅行可以解压,但是单位的假能不能请下来、旅行的经济负担能否承受,使得旅行很难实现,而通过写微博、种菜偷菜或发帖,可以迅速地释放压力,而且成本很低。微博能够让人们很容易缓解和释放压力,获得自我肯定。在微博的世界里,员工很容易被关注,拥有自己的粉丝,就像韩寒的一个字也能引来粉丝的热捧。就在只言片语间,员工就可以获得来自粉丝的支持,就可以成为一个小小的名人。这就是微博的妙处――当你的一个思维成为社会事件,当你感到自己有影响世界的能力,这是强有力的暗示,让你开始欣赏自己、崇拜自己,保持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二)成为员工互动交流的平台

和传统博客相比,微博更便利、传播更迅速,字数限制在140字之内,方便员工通过电脑、手机等多平台和浏览,所发信息实时传达,并可一键转发。微博那种只言片语的“语录体”即时表述方式,更加符合“80后”、“90后”这些现代职业人的生活节奏和习惯,而新技术的运用使得员工更容易对访问者的留言进行回复,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三)成为企业宣传企业和产品的利器

目前,国内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开通了自己的微博,通过微博来企业信息已经成为企业宣传的普遍做法,有利于企业和用户的互动,也为企业宣传自身产品、树立企业形象提供了一个非常便捷的通道。很多知名企业的总裁都曾公开承认自己是“微博控”,如李开复、张朝阳等等,他们通过发表行业观察评论等方式对业内热点问题进行评论,进而传播企业文化。

二、员工“微博控”的负面影响

(一)随意信息,泄漏公司机密

随着微博的广泛应用,尤其深受当今职场新秀“80后”、“90后”的推崇,很多白领也纷纷开通了自己的微博,各种信息。但是,企业员工很可能无意间关于公司的一些信息,比如市场活动、商业策划、收购信息、公司规划等一些有关企业的商业信息,但是其中就有可能是一些商业机密信息,从而给企业的信息安全带来较大的风险;同时,有些员工为了追求自己微博的影响、关注度或者访问量而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更新自己的微博,从而浪费了员工大量的工作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影响了各项工作的进度。

(二)碎片式表达,让员工思维变窄

经济高速发展以及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似乎都在助长我国企业员工在思维方面的功利性。微博既像镜子,又如推手,不但清晰地照射出了中国目前的这种现状,而且用其140字的篇幅限制和口口相传的传播方式加速了员工在思维方面的碎片化和快餐化。评论家韩皓月表示,其实长期上微博,进行碎片式的表达,会让人的思维变窄。就是会让人停留在单条微博所透露的信息上,不能够像长文或者著作那样,有助于进行全面的认知和思考。如对“微博控”现象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可能会影响员工的思维跨度,进而影响工作绩效。

(三)微博综合症,影响员工心理健康

“微博控”员工每天在海量信息中迅速流动,多的是穿越,少的是记忆。在这个平台上,员工的注意力总是会被各种各样的新发事件迅速吸引过去,但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在满足了围观欲望之后,在短时间内以不同的方式尘埃落定,很少有人继续刨根问底,也很少有人(包括新闻从业人员)愿意再去追踪背后的故事。每一次都似乎是那么轰轰烈烈,每一次又都是那么的浅尝辄止。员工“微博控”,虽然会成为各种社会事件的关注者,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各种社会话题中,会明白很多道理,但也可能迷失自己。“微博控”员工会不断刷新页面,看看有没有人关注自己,总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重要信息,更多时候是一种本能的阅读,成为一种想甩又甩不掉的精神负担。

(四)情绪悲观症,影响员工士气

微博是大众心理发泄的独特渠道。当今微博上充斥着让人心情压抑的负面消息,灰色的情绪是这里的主旋律。“微博控”员工往往会将加班、劳累、不满、压抑等情绪在微博上。员工情绪的低落,譬如挫折感、焦虑感、安全感匮乏、缺乏行动意愿或者行动迟缓、悲观等一方面影响着他们自身的业绩,同时很容易引起有同样情绪的员工的共鸣,将消极情绪病毒式地迅速蔓延至整个组织,甚至影响整个团队的斗志。

因此,企业必须对员工随意使用微博进行合理、有效的限制,防止使用微博给企业带来各种不利影响。

三、员工“微博控”的应对策略

(一)鼓励员工建立职业微博,变微博控为控微博

对员工来说,上班时间上网要以工作为核心。通常情况下,员工上班时间应挂职业微博,这与私人微博不同的是博文应该是以宣传公司产品、企业文化以及与客户实时互动为主,同时进行适当放松身心的娱乐,关注最新的行业动态和热点话题。企业应引导员工正确应用微博,这些具有高识别度的职业微博,使得交流层次、角度、话题立体且亲和。

(二)加强上网管理制度

对于企业来讲,要制定规范有效的上网管理制度。面对员工们日益泛滥的非工作应用,企业从制度制定和执行上进行控制是必要的。例如,企业可以对员工非工作上网行为的性质、类型、严重程度、奖惩标准进行明确的界定,制定管理条例,做到有章可循、有令可处,同时在思想上加强教育,规范员工的上网行为。

(三)利用技术手段适度管控

对于企业来讲,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员工的上网行为进行适度管控。例如,使用专业的“上网行为管理”产品,部署在企业的互联网出口处,可以从“网页过滤”、“应用控制”、“内容审计”等多个角度对整个公司网络的各种活动进行管控,规范普通员工、管理层及公司领导等的上网行为,并对外发内容进行审计和控制。职业微博的目的是为了用更灵活的方式向用户传递有价值的信息并实现与用户的交流。由于员工微博表达的是个人观点,微博正式之前应经过内部审核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凡是涉及公司机密的所有规范文档、客户资料、核心技术、项目开发计划、研究报告、技术资料、市场方案等均属于核心机密,无论是否明确标明“机密”标识,一律不允许发送。

参考文献:

[1]匡文波.网民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刘晔. 博客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负面影响与对策研究网民分析[J].开封大学学报,2009.

[3]夏雨禾.微博互动的结构与机制――基于新浪微博的实证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

[4]张涛.微博的八种病[N].国际金融报,2011.

作者简介:

张润卓(1976―)女,辽宁省沈阳市人,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经济学硕士,主要从事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研究。

上一篇:浅谈企业的本质在于对服务的认识 下一篇:企业质量文化建设问题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