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体一导”架构下的生物多样性与安全性课程群建设

时间:2022-10-06 08:24:17

“两体一导”架构下的生物多样性与安全性课程群建设

摘要:针对高校“生物多样性与安全性”教育实际,修正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论,提出“学生为主体,教材为客体,教师主导教学过程。”(简称为“两体一导”)的教学原则。在此架构下,设计、开设了《生物多样性与安全性》课程群8门课程,成为传播生物多样性、生物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发展理念的重要路径;经过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学团队成员“木”、“火”、“土”过程,优化教学内容,把被戏称为“水(课)”的通识课程炼成“金(课)”;提出了“教学内容客体与学生主体组合决定的教学法矩阵”解决了“内容多样丰富的综合知识类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问题”。有效传播了一个生物多样性和安全性的核心理念、知识、行为导向、技术。

关键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内容;客体;课程群;通识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009-04

一、引言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几亿年演化积累形成的生物的物种、遗传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自然和人类的巨大财富。1992年6月5日,联合国经过长期的谈判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CBD),保证了生物多样性资源拥有国的应有权利,为国际消除贫困等重大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办法。按照CBD签约国的权利与义务相随的原则,各签约国必须制定并执行相应的行动方案,其中重要一项是开展生物多样性教育与培训,以树立代际平等、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社会责任感和行动。

作为一门新开的全校通识课程,确定其教学目标、规划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关键。认识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动态、价值、人类的影响、保育和可持续应用是本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其核心理念就是“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生物多样性是我们的生命”。而随着科技进步、贸易全球化,生物安全性日益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产业发展。因此,有众多的新理论、新发展理念需要有适当的传播途径,形形的新问题需要解答。在高校开设“生物的多样性”与“生物安全性”类全校通识课程是担当这一使命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针对生物多样性教育的这一新任务、新特点,解决通识教育中常见的内容、有效途径和方法等系列问题。

二、修正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论,提出了“两体一导”的教学原则

针对生物多样性教育缺乏优秀教材、有效方法的实际,深入分析贬褒不一、备受争议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论(王策三 1983;冯文全 2007;),将其修正为“学生为主体,教材为客体,教师主导教学过程。”或:“学生、教材分别为主、客体,教师主导教学过程。”简称为“两体一导”,明确指出教学内容(教材)为客体,强调《生物多样性和安全性》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性。“两体一导”解决了教学认识论与辩证法上对“主导―主体论”认识上的矛盾、教师与学生何为“主―客体”的争论、对教学内容的忽视;同时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定和执行教学方向、计划、改革掌握教学方法、作业及考核过程,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导者是教学的媒介、学生的帮助者。教学内容(教材)等教学客体通过教、学过程,被学生等学习者建构为自己的知识、思维方法、行为准则和意思以及社会责任和担当精神,符合建构主义学习论。

根据内容决定方法的基本规律,我们先着重教学内容的知识逻辑结构(即“客体”)的梳理和精练,再提高教学团队(即“主导者”)的本身素质,同时探讨激发学习者(即“学习主体”)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有效教学传播方法(即教师的“主导过程”)。

三、有效建设了“生物多样性与安全”课程群

1.梳理整合教学内容,开设生物多样性与安全系列课程:对于知识体系复杂、具备紧密内在联系的系列课程建立多门课程组成的课程群是教学内容“客体”创建的重要手段。十年来先后开设了全校通识课程《生物多样性与安全性》、专注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业与环境安全》、偏重于可持续工业发展的《绿色生产与生态安全》、重点普及外来生物的《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专业基础课《环境生物学》。“两体一导”的教学原则在本科通识课教学上的成功实践,促进我们将其用于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如硕士研究生的《昆虫进化与生物多样性》、《昆虫生态学》、《基础昆虫学进展》,生物多样性散失造成的《生物灾害学》,以及博士生《生物多样性科学》和校外系列讲座。课以载道,有效传播了一个核心理念“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生物多样性是我们的生命”、现代生物安全观念。

教学团队编写的《生物多样性导论》和《生物安全性》均被列入“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将分别由科学出版社和农业出版社出版。《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被列为浙江省高校2010年度省级精品课程、2013年被列为国家精品课程,2014年,《环境生物学》也被列为国家精品课程。《转基因技术:安全、应用与管理》2013年被列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网易公开课。

优化教学内容“客体”、激发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学习兴趣、发挥教师自身学识、修养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的“两体一导”的教学原则还应用到了专业基础课《普通昆虫学》和专业课《农业昆虫学》的教学上,尤其是《普通昆虫学》的野外实习,学生们表现出了超凡的爱好,被美丽的自然界、昆虫多样性所折服。在《农业昆虫学》的“绪论”、“水稻昆虫多样性及其治理”章节上,《生物多样性和安全性》衍生出的“生态工程治虫”和“转基因生物安全性”成为典型教学案例。

2.经历“木”、“火”、“土”,“水(课)”炼成“金(课)”:借用中国古代的“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相生相克”学说,金生水,水克金,要把“水”炼成“金”,非得经历“木”、“火”、“土”转一大圈不可。“木”为植物,衍生为生物,即各种各样的生物,即生物多样性,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的教学队伍各成员在教学内容上做了充分的准备,生物五(或八)大界,界门纲目科属种,基本类群要了如指掌,同时对一些重要类群如昆虫纲膜翅目、半翅目要有深入掌握;对遗传多样性各种研究技术能够信手拈来,皆可出口成章。对生物多样性和安全性的所有内容,必需充分掌握。“火”,引申为教学团队对课程的热爱、热忱、激情,开设本科通识课程的十三年以来,从不懈怠。“土”,从不断更新的生物多样性相关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进展文献、专著等知识宝库(“土壤”)中挖掘宝藏、吸取有效营养,掘土淘金,提炼成“金”,充实到教学内容、教材中。

经过教学团队广泛涉猎、采集、分析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性的中英文各专著、教程、最新研究文献成果等浩瀚“森林(木)”,团队成员对课程“火”一样的热情、从“木”所“生”的肥沃“土”壤中淘“金”的坚持,优化《生物多样性和安全性》系列课程内容,将“水”课冶炼成“金”课。

3.提出“教学内容客体――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多样性与学生主体组合决定的教学法矩阵”解决“内容丰富的综合知识类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问题”:《生物多样性和安全性》等课程内容多,通识课程选修学生来自全校各大类专业,文社理工农医,年级跨度从新生到四年级,还有中文基础和英语基础均不怎么好的留学生、民族班同学,可谓众口难调。为此,对不同的内容与不同学生,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本科生的通识课程中,采用课堂讲授法的同时,采用历史回顾法;针对不同专业大类,布置不同的课后讨论作业,而且“每一堂课结束都会收到一个小小的作业,作业的内容虽然简短,仔细深入进去却会发现覆盖的层面越来越广,也越来越有味道。”(一位学生学后记);硕士研究生采用非指示法、问题导向法,等等;博士生则采用合作学习法、问题导向法,如下页表1。

其中的参与式体验包括:组织参观西溪湿地博物馆、西溪湿地、现代农业园区,体验物种、遗传、生态系统等层面上生物多样性的美妙,见证蜜蜂传粉、寄生蜂寄生农作物害虫等生物防治的价值,解决没有实验验证的缺憾,撰写参观心得。

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空间存储课程资源。将课件、参考文献、视频连接及时上传、保存在QQ群文件夹、公共邮箱,学生可以随时下载阅读。

建立网络讨论沟通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通过手机QQ群、QQ号与教师、同学提问、讨论、沟通,并且允许上课期间通过手机交流平台提问、讨论,实现开放教学。

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相应的考核方法。协同完成保护生物多样性、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活动方案;课程论文;问题导向的解决方案、调查方案、研究实验方案;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认识的社会调查、争议视频等的媒体分析。“老师,您的作业总是很新颖,哈哈。”“我是上您的《生物多样性与安全性》课程的学生,上次去了西溪湿地博物馆后,我对西溪湿地产生了兴趣,于是找了个时间去了一趟西溪湿地,感触还蛮多的,就写了一篇游记,发给您看看。”这些是修课学生的课后反馈信息。

四、课程群的教学效果

2006年以来开设的本科生通识课程《生物的多样性和安全性》已走过10年,选课学生近2000人,有记录以来的教学评价均为优、良,各项评分近年来基本在4.5/5以上,甚至4.75/5以上。

经历过通识课程的学习,同学们的生物多样性核心意识得到了加强。有同学写道“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充斥着生命的星球,自诩为万物之灵的我们也在研究学习着其他的生灵。关乎生物界的问题听起来离我们挺远的,其实作为大学生正是离这些问题最近的人。第一,学习了这门课后,我们能够在家人间、社会中传递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第二,步入社会后,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生物多样性;第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生物多样性。”

通识课程的学习还对专业定位和激励作用。低年级选修的《生物多样性与安全性》课上学到的知识、观念对学生选择现在的应用生物科学类专业有重要影响、对将来从事该专业也必将有深刻的导向作用。

教学内容对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提示作用。遗传多样性作为生物多样性的三大内容之一,学习过《昆虫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科学》的研究生从中得到启发,将其原理应用于重大农业害虫遗传变异研究,在褐飞虱及其共生菌的基因组研究、长短翅型的表型多塑性的分子调控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2015年3月于Nature,成果被中国科协评为“2015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重大进展”。

生物多样性课程群内容的传播对可持续农业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2012年6月26日在浙江日报第17~18版整版介绍生物多样性应用典型案例“无药稻米何家来”、“理想农田:蜘蛛小蜂绿青蛙”,发行量达到42万份并有难以计数的网络版点击阅读量。2012年作者主编的一书一挂图《生态工程治理水稻有害生物》和《生态工程治理水稻害虫技术挂图》出版,深受农业、植物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保护等行业人士的欢迎;作者等设计的海南版大幅壁画悬挂在海南大学“生物多样性实验室”内。同时,作者们每年应邀为全国省市县区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等行业、有机农业生产、农药企业专题讲座10次以上;应邀参加国际会议、报告100多次;2015年10月教学团队主要成员组织召开中国科协第106次新学说新观学术沙龙,主题“中国农田生态修复――国际视野下的中国途径”,同名书籍已经出版。在2016年9月在美国召开的国际昆虫学大会上作者将作专门报告。

五、结语

针对高校“生物多样性与安全性”教育实际,修正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论,提出“学生为主体,教材为客体,教师主导教学过程。”(简称为“两体一导”)的教学原则,并在此架构下,设计、开设了《生物多样性与安全性》课程群8门课程,并开设了数百场校外系列讲座,成为传播生物多样性、生物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发展理念的重要路径。经过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学团队成员“木”、“火”、“土”过程,优化教学内容,把被戏称为“水(课)”的通识课程炼成“金(课)”。提出的“教学内容客体与学生主体组合决定的教学法矩阵”解决了“内容多样丰富的综合知识类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问题”。从而有效传播了生物多样性和安全性的核心理念、知识、行为导向、技术。

参考文献

[1]王策三.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3,(6):70-76.

[2]杨启亮“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论思考[J].教育改革,1994,(1):9-12.

[3]张秋玲.“主导主体说”内涵的理解及其辨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6,(03):6-9.

[4]冯文全.对“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命题的多学科视角的审视[J].教育研究,2007,(10):19-24.

[5]刘继萍.“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一个经典公式正当性的论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25-33.

[6]常海燕.“全人”医学模式下医学院校健康社会学通识课的设置[J].教育教学论坛,2015,(9):82-83.

[7]曾冬梅,陈飞,冯文然,张婷,邹敏敏,万汉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4):185-186.

[8]于化龙,左欣,高尚,秦斌.“智能信息处理”课程群教学改革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82-83.

[9]祝增荣(主编),吕仲贤,俞明全,郭荣,任典东,程家安(副主编).生态工程治理水稻有害生物[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112.

[10]陈玮,祝增荣,KL Heong,MM Escalada,俞明全,吕仲贤,郭荣,杨普云.生态工程治理水稻害虫技术挂图(一套2幅)[M].中国农业出版社.

[11]付丽丽.农田病了!生态工程能否治愈?[N].科技日报,2015-11-24.http:///lvse/zx/201511/t20151125_1956069.shtml

[12]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第106次新学说新观学术沙龙“中国农田生态修复―国际视野下的中国途径”.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13]Zhu ZR. Ecological engineering for rice insect pest management via biodiversity technology - approaches for up-scaling.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Entomology. Sept. 23-31. Orlando,USA.

上一篇: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与就业矛盾的原因及对策分... 下一篇:人员密集场所消防监督检查主要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