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卖药就是好医院吗?

时间:2022-10-06 08:14:01

不卖药就是好医院吗?

如果有一天,药品不再是医院和医生的利益来源,而仅仅是救死扶伤的工具,那么,医院就会变得更具有公益性,医生就会变得更加高尚吗?

这个假设被讨论了三年,直到国务院近日颁布了最新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将破除“以药补医”明确为关键环节,并力求推进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实现公立医院的“深水区”改革,涉及公立医院根本利益变革的最后一锤才终于落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提高公立医院的服务质量和盈利水平,发挥其市场作用,减轻国家财政补贴的负担,医院可通过销售药品来增加收入的政策被确定下来,至今,药房收入成为公立医院的重要利润来源。但与此同时,药房收入的主要方式――药品加成却逐渐表现出其负面作用,为增加这部分盈利,医院和医生不惜频繁开出“大处方”,以增加药品总量的方式提高加成收入,因此,近年来,看病贵、买药贵的呼声不绝于耳。

当药品加成被视为罪恶之源时,公立医院却又不得不饮鸩止渴。据2007年北京市卫生局做出的公立医院核算调查显示,公立医院亏损比例高达80%以上,在财政拨款无法填补巨大漏洞的现实困境之下,继续“以药养医”成为无奈的选择。

“公立医院的改革是块‘硬骨头’。”卫生部部长陈竺曾公开表态,卫生部已下定决心,再深的水也要趟。“十二五”期间将理顺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全面取消“以药补医”。2012年,全国300个试点县将先行试验,力争2013年在县级医院普遍推行,2015年在所有公立医院全面推开。

根据卫生部公开信息,目前,已经有17个城市被列为医改重点试点城市,其中包括实行“药房托管”的山东潍坊、江苏南京和安徽芜湖,实行“零差率销售”的宁夏银川,实行“零售购药”的深圳等。

长久以来,在医和药之间一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如何切断这条利益链成为医改的重大难题,况且,切断后,“大处方”能否消失?断了奶的公立医院又该如何生存?

医药能分开?

蔡国斌:我认为医药分开本身是很正确的做法,是医改的重头戏,靠卖药来维持医院的收入不利于医院的良性发展。医药分开后,药品可以到社会上去采购,这样就取消了很多中间加价的环节,老百姓可以获得实惠。具体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公立医院可以将发展医疗项目作为今后的重点,当然,在投入上也需要国家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各地的药房可以分渠道处理,公立医院准备一些重要的、急用的药品,市场上也应该有一些医药机构,解决基本用药问题,形成市场竞争和调节机制。

赵平:医药当然应该分开,但前提是政府要给医院提供足够的运营经费,做这个事情要撤多少补多少――撤掉多少药品加成,就应该补足多少财政经费。乡镇卫生院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什么?没有设备、手术,只能靠药品。当然,政府也做过承诺,不会降低医务人员的薪酬,但公立医院那么大的财政漏洞怎么办?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陈珞珈:政府早就明确了医药分开的思路,但事实上却又操作不了,据我所知,目前没有一家医院实现了医药分家,没有分或者说根本分不开。我认为必然要“以药补医”,不能让老百姓拿钱来补这一块,政府要拿出这一块拨款来又有困难,所以取消“以药补医”一直进退维谷。

温建民:我持怀疑态度,财政补贴不足,医院长期亏损,再取消药品加成,医院和医务人员如何生存?我认为目前没有好的办法能实现医药分开。如果药房托管,付费方式进行改革,矛盾就会转嫁在医务人员身上,会损害医务人员的利益和积极性,如果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医改是不可能成功的。

朱恒鹏:没有可行性,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医药分开的方向是错的。医院通过卖药获利,其利润构成包括三部分:一是按政府规定,医院按招标价采购药物后,可以加价15%,也就是药品加成。二是药品供应商给医院的返利。三是药品供应商给医生的回扣。取消了药品加成后,药品供应商与医院、医生的关系并未因此改变,只能说减少了第一种利润,增加后两种利润。

医改的关键在于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使其成为医院、医生的主要收入来源,逐步减少药品供应商的回扣空间。要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关键是要开放医疗服务市场,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允许医生自由流动,最终形成以民营医疗机构为主体、公立医院为补充的格局,再配之以全民医保、医保付费等机制,方是治本之策。

孙东东:“以药补医”是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拨款严重不足造成的。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拨款主要有:一、直接财政拨款。二、转移支付。三、医保报销。只要政府财政拨款不足,医院就必须要自己想办法解决经费问题,医和药之间的关系就斩不断。

现在实行的“药房托管”是治标不治本,会造成病人新的负担,因为把药房托管给企业,企业本身就是要盈利的,又养了一群人,而且托管的企业只卖自己的药,不卖别人的药,或者从中加价,比公立医院的药品加成还要多,所以,在政府的管理体制没有改的情况下,一些措施最后都不会有好的结局。

医药分开能否遏制“大处方”现象?

蔡国斌:我认为是可以遏制“大处方”现象的。因为取消药品加成以后,医药回扣会大大减少,用药多少就不牵涉医院和医生的收益了,“大处方”没有了存在的理由,这从用药合理性的角度来说是更加科学的,总的来看,方向是好的。

温建民:能够遏制,但没有提出配套政策也遏制不了多少,“大处方”不光是因为以药养医引起的,原因很复杂,包括医院的盈利收入、医务人员的待遇问题等,如果没有一整套的政策来平衡各方关系,只是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医药分开上,是不现实的。

朱恒鹏:医药分开并不能实际减轻患者的看病成本,也不能杜绝或缓解医生靠过度用药谋利的问题。这是因为,医药分开后,政府财政补贴一定会增加,政府如果按药品销售量给予补贴,无异于鼓励医院多用药。而如果按固定数额补贴,又会诱导医院多卖高价药,以获得更多返利。因此,医药分开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以药补医”的顽疾,患者必然会像过去一样承担高药价,或者是较高的检查费用。

孙东东:医药分开可以缓解“大处方”的问题,但如果诊疗的问题不解决,“大处方”不可能从根本上被遏制,因为开“大处方”有各种方法,不只是药品,还可以是诊断、治疗、服务等,总之,不解决医院的利益来源问题是不可能根除“大处方”的。

医药分开后,公立医院亏损会加剧吗?

蔡国斌:第一,卫生部专门设立了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这个课题,包括政策的推行,使公立医院不仅在一些亏损上得到了减补,同时在人头费上面得到了落实,医院应该更多地考虑业务精准的问题,而不是在经济问题上考虑过多。第二,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在逐年增加,2012年,政府的卫生投入占GDP的3.4%,这是相当大的进步了。

赵平:药品收入占医院收入相当大的部分,医院可以完全听从政府的安排,但希望政府有足够的补贴,补足财政的漏洞。取消了药品加成,公立医院的收入就减少了很多,亏损自然是要增加的,这个责任就落在了政府的头上。

温建民:会加剧公立医院收入的减少,造成很大的问题,国家得先把公立医院的亏损补足了,包括明补和暗补,光补明的不行,一些该提高的收入都要补足了。例如,医务人员的编制要扩充,工资待遇和特殊岗位津贴要提高,不能再用上世纪90年代的标准了,要不医院和医务人员没办法活。

朱恒鹏:公立医院的亏损肯定会加剧的。要办好公立医院,应该大大精简公立医院数量。同时,必须建立一个民营医疗机构占主体、竞争充分的医疗服务供给格局。一方面要放开社会资本进入,另一方面应该放开大部分公立医院,将其推向市场,使其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主用人、自主分配的市场主体。

上一篇:4G来了 第16期 下一篇:广交会“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