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时间:2022-10-06 07:40:12

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摘要】乐山市是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且存在状态各异,但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面临着诸多问题,文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分类,在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在开发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1]。它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的智慧和精神,它的保护利用是弘扬民族精神、构建核心价值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资产,又是一种新兴的、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其保护和开发问题现已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走在前列有日本、韩国、法国等,主要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挖掘整理、开发、弘扬、立法保护等[2-3]。2004年中国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200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十大热门词汇”之一,在中国知网上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名进行搜索,仅2006年到2011年就有6025篇文章。通过对其整理、统计、分析,得出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借鉴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理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省市发展相结合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关系的宏观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学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个案研究等方面[4-7];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名、“四川”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26篇文章,主要集中在研究四川非遗的保护利用与地区发展相结合和开发方面[8-9];对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大多是对峨眉武术的单项研究[10-11],还没有学者对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情况进行研究。

二、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

目前,乐山市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库和“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初步构成了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网络体系,为乐山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奠定了基础。此外还专门成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并借助民间文艺家协会等民间组织,对全市民族民间文化进行大范围普查,初步建立文字资料和录像资料,还成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和专家评审委员会,对乐山非物质文化进行评定。据统计,乐山市已成功申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6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1项。现将市级、省级、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如表1。

三、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强

虽然社会各界对“申遗”的热情很高,各项保护举措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从总体来看,乐山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缺乏先进的科学方法和成套的经验措施,保护制度和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健全,保护工作缺钱少人、传承缺乏良策、一些地方主动性和力度不够。虽然许多民间文化活动普通民众都有参与其中,但是他们大多数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形式、不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也就谈不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的了解。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不正当的商品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乐山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当地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推上了舞台来迎合旅游的发展。有的地方为了接待旅游者,将其传统的民间习俗和节庆活动随时搬上舞台进行表演。而且有的活动为了迎合旅游者的观赏兴趣,活动的内容也往往被压缩、改编等等。更有甚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对纪念品和传统手工艺品的需要,大量生产工艺品,很多粗制滥造的产品充斥于市,其中的传统的风格和制作技艺已经大打折扣,这些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弘扬。

资料来源:实地走访调查、收集整理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逐渐消失

随着交通方式的不断进步,原来兴旺发达的船运逐渐衰败,机动船代替了木帆船,雷鸣般的汽笛声代替了船工的吟唱,铜河号子、边河号子和岷江号子这种带有原生态音乐表现形式的号子也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环境,逐渐消失;这种号子是船工们在江河纵横、险滩众多等恶劣环境中劳作,为了便于统一负重前行的步调、节奏,由艄翁击鼓船工喊唱而形成的;随水势不同,即兴编唱,无固定的演唱模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作为一种古老的音乐,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听觉上的享受,更大的意义还在于表现了当时纤夫工作和生活的一种积极状态,所以,它的保护和继承十分重要。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断代

由于生存环境越来越狭窄,乐山许多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因缺乏传承人正面临消失的困境。因坡、黄庭坚青睐,名扬天下的嘉州宋笔受到无数文人雅士的追捧。但乐山制笔厂在上世纪90年代就换了门楣,当初制作宋笔的匠人仅有4个还在坚守,而处于互联网时代、已经远离了毛笔的年轻人亦无人愿往。同样,四川三大年画之一的夹江年画也面临着诸多严峻问题:资料、画版损失严重,明清早期的年画早已失传;年画滞销,没有市场;老艺人相继去世,年轻一代无人能够真正涉足其间,画家纷纷改行;文化馆和夹江年画研究小组专项经费不足。这些问题不仅是夹江年画的尴尬,也同样是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尴尬。

四、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当前世界遗产保护研究多集中于不可移动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对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则相对较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人类的文化命脉,包含着人类的情感,蕴藏着人类文化的根源,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以及各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对它的保护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因而,如何有效地把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是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

(一)完善保护体系,提高民众保护意识

乐山当地政府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制定本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完善保护制度和工作机制,形成统一完善的保护体系。乐山各地方上要积极开展保护工作,增强地方主动性和保护力度。利用报刊、电台、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开展宣传工作,组织开展民间艺术展览、展示以及比赛、交流、非物质文化进社区展演等群众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群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12],提高普通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此外还要推介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优化传承、发展的文化生存环境。通过持续有效的宣传教育,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普通民众中形成共识,营造保护与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二)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乐山是一个以旅游为特色的城市,借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将乐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典之作展示在大众面前,还可在成都――乐山之间形成一条“非遗之旅”,将更多的乐山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在大众眼前,并在不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实质的情况下,对可进入市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曲艺、手工技艺等进行旅游开发[13],让来乐山旅游的游客们不仅能看到大佛之雄奇,峨眉山之秀丽,还能体会到乐山非遗之精妙。有古代巴蜀文化“活化石”之称的乐山沐川草龙是是中华龙舞艺术的代表之一,草龙团队可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内在龙舞文化产业上运作得比较成功的范例,主动出击市场,将沐川草龙的品牌推向全国;同时可以制作一种小型的礼品草龙,作为乐山特色旅游产品投放市场销售。

(三)抢救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善遗产种类

挖掘和清理文化资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14]。抢救珍贵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对乐山地区所有非物质文化进行挖掘、清理、收集、整理等一系列工作。抓紧征集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进一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把岷江号子、夹江年画等景况不佳或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影像模式,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包装、传播,从而使它们得到保留和延续。

(四)培养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构建多元的传承体系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就是保护传承人。因此,要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多元的传承体系:一是建立系统的管理乐山非遗的行政人员培训体系,由专家进行培训,并组织学习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及成功的经验与方法,以及我国非遗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16];二是在财政预算中设立专项资金,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和传承人,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开设专门的班级、画馆等组织,培养一批专业人才,如夹江金钱板班,吴泽全的蝶画馆,峨眉双福镇刘成华的堂灯队等;三是成立或扶持一些专门从事文化研究、保护的民间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可以起到专业技术指导、传承创新示范、社会监督保障等作用[1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长远浩大的工程,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需要乐山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实做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和传承发展,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传承人应携手合作,共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EB/OL].www.省略.cn.

[2]青峥.外国“非遗”保护现状[J].科学之友,2010(01).

[3]周超.中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制度比较研究[J].民族艺术,2009(2):12-20.

[4]孙国正.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类型化保护[J].求索,2009(10):52-54.

[5]程遂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国民休闲产品开发[J].旅游学刊,2010(5):11-13.

[6]吕俊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去主体化倾向及原因探析[J].民族艺术,2009-06-15(2):

6-11.

[7]王莉霞,陈荣婕.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09(5):7-12.

[8]张弘.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产业开发[J].兰台世界,2010(2):38-39.

[9]俞晓萍.四川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及保护研究[J].特区经济,2010(1):198-200.

[10]宋天华,罗萍.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峨眉武术保护的若干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5):95-97.

[11]辜伟.王亚慧.浅谈峨眉武术旅游开发[J].四川体育科学,2008(1):106-108.

[12]张春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01):

125-127.

[13]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与商业化经营[J].河南社会科学,2009-07,

17(4):20.

[14]李春雨,何芝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J].知识经济,2009(03):171.

[15]巴桑吉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其对策[J].商业时代,2009(31):127.

[16]谭宏.民间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民族艺术研究,2009(05):49-50.

作者简介:王静思(1987-),女,四川乐山人,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生态旅游专业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旅游研究。

上一篇:影像新闻伦理与传统纸质媒体新闻伦理的比较研... 下一篇:基于SWOT理论分析西部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