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元素与纪录片的叙事表现

时间:2022-10-06 07:37:02

虚拟元素与纪录片的叙事表现

现代社会中,电子技术变成了人们期待的社会变革的动力、重建人道主义社会的关键所在和回归珍贵的自然乐园的途径。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技术介入现代影视艺术,使得这种印记更为明显。按照惯有认识,纪录片中“画面加解说”的叙事模式,“由于逐渐演变为自以为是的说教,似乎早就失宠了”。①但据中央电视台索福瑞调查中心的调查结果,纪录片《大国崛起》在播出时,收视率曾一度和名牌栏目《经济半小时》持平,引发社会各阶层持续广泛的关注,似乎颠覆了这种观念。

虚拟元素在纪录片《大国崛起》中的叙事表现

近几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外许多电影都大量采用电脑特技等虚拟元素进行画面处理。受此影响,纪录片的创作也步入科技殿堂,采用三维动画等进行场景的模拟与还原。《大国崛起》就是一部大量采用类似手段进行创作并取得较高评价的纪录片。

非常规镜头下的时空转换。处理时空转换的逻辑顺序,是纪录片创作中的焦点议题之一。强调客观呈现的纪录片要求在现实时空内尽量展示细节,大量运用主观镜头和长镜头,使纪录片看起来与现实生活节奏有一种同步感;而强调时空重构的纪录片,试图尽量突破时空的限制,大量运用航拍、动画等非常规镜头,为纪录片内容容量的拓展提供更大的舞台。《海洋时代》第一集在讲到葡萄牙建国的时候,航拍镜头对准葡萄牙莫罗斯城堡后缓缓后移,切到葡萄牙法蒂玛女神的塑像上。这种手法从技术层面为创作者客观重构历史提供了便捷,也使得用宏大叙事的手法展现富有诗意的历史场景成为可能。

法国纪录片导演尼古拉・菲利贝尔认为:“纪录片不是像新闻那样,仅仅向别人提供信息,应该把资讯从纪录片中拿掉,纪录片的力量和情感不亚于剧情片,作品是超越题材本身的。”②三维动画等技术的功效可以让历史的迷雾通过简洁的手段再现,达到一种媒介真实的状态,还可以通过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对比,使观众产生历史沧桑感,穿透事物本质,传达纪录片的意蕴,留下悠长的思索和回味。

静物“局部动化”的技巧。在纪录片《故宫》中,创作者采用动画技术,将静物“局部动化”,反映清朝宫廷生活的历史图画中,人物竟能做行走、作揖等简单的动作。原本静态的画面由于运用了动画技术变得栩栩如生,强调了关键内容,使纪录片画面在某种意义上得到了升华。

在《大国崛起》中,部分历史图画采用了相同的处理技巧。《走向现代》第3集在讲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时,一幅模拟女王画像的三维动画框出现了。观众除了能看到人物背景中摇曳的船只和被风吹动的帘幕,一身华丽装束的女王被镜头拉到近前,在这个过程中,她竟然深情地眨了下眼睛,这个瞬息而过的静物“局部动化”场景意义非同一般。很明显的是,在全片中,静物“局部动化”的画面似乎也经过了精心选择,创作者显然游走在再现与表现的边缘。

情景再现的故事化。在现代纪录片创作中,讲故事是其叙事策略的核心。一般来说,在解说式纪录片中,解说词承担着故事的主要内容,但如果画面能够故事化,会与解说词相得益彰,可以极大降低观众理解的难度,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录片创作者除了能巧妙地处理叙事内容外,叙事形式的选择也很重要。在《大国崛起》这样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中,情景再现是增强故事性的主要手段,当然也是引起争议最大的一种制作手法。

情景再现主要由重演、扮演、运用相关镜头以及动画模拟镜头等手段组成。相关镜头指的是借用电影、电视剧甚至电视戏曲片中内容相关的镜头进行替代性叙事。在《激情岁月》第5集中,作者在油画《攻陷巴士底狱》的基础上,制作了一个由近景逐渐推向全景的动画镜头,展现了当时炮声隆隆、喊杀声震天的激烈战斗的场面。当然,过多运用情景再现也遭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因为“在情景再现的运用中,细节是最容易遭受质疑的弱点。尽管创作者们在细节的处理上尽量求真,但历史的细节浩如烟海,即使考证再严密也难免百密一疏”。③

促进整合的形式连线。在《大国崛起》中,创作者对纪录片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进行了有效处理,即在内容上充分突出各个国家崛起的“个性”的同时,很好地保持了每集纪录片形式上的关联性,如运用相似画面重复出现的方式进行整体穿线。从《海洋时代》第1集穿过云层注视世界地图的镜头开始,反映各个历史阶段人类认识和交往状态的世界地图重复了多次,每一次世界地图画面的出场,都为进行人类历史上一个新的重要的社会变革的叙事做了铺垫;每一集出现的三维动画海上船队,似乎成了一种符号,将纪录片进行有效连接,使之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些创作方式为全片奠定了整体基调,即从全球视野出发,开放式地叙述各个大国的变迁史,整体表现“敞开胸怀”、“开拓进取”等隐喻性内涵,使整部纪录片有一种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感觉。

虚拟元素介入纪录片创作的基本原则

著名电视学者钟大年在谈到纪录片真实的问题时这样认为,“纪录片的真实,实际上是一个现实的神话,其中创作者的‘良心’起决定的作用。”④但是,在各种纪录片创作理念大行其道的现实中,仅凭创作者的良心保持“真实”这个纪录片创作的最后一道底线是不够的,还必须从纪录片创作的原理和实践出发,有针对性地总结运用虚拟元素的一般原则。

迫不得已原则。虚拟元素已成为现代纪录片创作中表现特定内涵、体现创作意图的重要方式,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纪录片都必须运用虚拟元素参与画面叙事。任何虚拟化的手段其实都是次优选择,能够找到呈现历史的画面,绝不使用动画去替代等。所以说,无论什么样的纪录片创作,拍摄当时条件下的影像或寻找历史影像都将是首要任务。从类型划分来说,反映摄影技术手段成熟前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无疑需要大量的虚拟镜头,但是那些能够找到影像依据,甚至同步摄录的纪录片就没有必要运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虚拟元素只有在实在没有其他办法、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那些过度使用虚拟元素、追赶时髦、刻意追求一种气派的唯技术主义创作方法,不仅会伤害纪录片生存原则本身,还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补充丰富原则。用生理学的眼光看,普通人肉眼所见的事物的角度和范围是极其有限的,这是构成视觉真实的基础,也是客观叙事的基础。在现实创作中,追求原生态表达是观察式纪录片的主要创作理念。在《大国崛起》中,占绝对主导比例的画面仍然是拍摄于纪录片制作时和过去保存下来的历史影像,如各个国家的地理地貌、风土人情、庆典仪式、历史遗迹、专家访谈等。基于次优选择的规则,虚拟元素只能一方面发挥补充不足的作用,如英国万国博物馆水晶宫的动画复原和攻陷法国巴士底狱的动画展示;另一方面发挥丰富表现作用,如对伊丽莎白一世像和日本浮世绘的静物“局部动化”。

可识别原则。从影像生成的原理讲,非普通视觉手段的运用会本能地激起观众的意识警醒,潜意识里认为“如此镜头”是不可能出现的。在具体的某部纪录片中,创作者通过色彩、字幕、对比等手法向观众明示或暗示虚拟元素的介入是一贯原则,例如在纪录片《郑和下西洋》中,甚至做到解说词专门去提示郑和的扮演者被挑选的过程,这样做不仅可以使观众心中有数,而且本身也体现了纪录片创作追求真实的风格。但在有些纪录片中,为了达到一种“以假乱真”的效果,没有使用上述手段去提示,使观众产生诸如“当时摄影机怎么可能等候在现场”的疑问。如果不区分虚拟元素与现实生活,实际上已经将纪录片与剧情片混为一谈,纪录片本身已没有什么记录的价值可言。

结语

正如加拿大传播学家英尼斯所言,“传播技术的变迁通过利益结构(思考对象)的变更、符号体系(用来思考的事物)的改变、社会性质(思想得以发展的场所)的变化而影响文化”。⑤以虚拟元素为代表的现代媒介技术渗入媒介化社会中的影像世界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任何试图将唯技术主义和技术虚无主义推向极端的做法都是不合媒介本身发展要求的,因为任何媒介技术的存在都是以人类天然的感知存在为基础的,只有符合人的需求的媒介技术才会不断发展,呈现这个世界客观而又五彩缤纷的内涵。[本文为重庆文理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虚拟元素建构电视纪录片创作的方法与模式研究》(Y2007WC59)阶段性成果]

注 释:

①王列:《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②李晓菲:《纪录片叙事语境下的受众心理需求》,《现代视听》,2008(1)。

③张娜:《浅谈纪录片的情景再现――以两部〈郑和下西洋〉为例》,《电影文学》,2007(4)。

④钟大年:《纪录片创作论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73页。

⑤詹姆斯・W・凯瑞著,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作者为重庆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

编校:董方晓

上一篇: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发挥空间 下一篇:传媒资源整合: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