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S降解菌的筛选以及生长条件和降解特性的探究

时间:2022-10-06 07:11:12

摘 要:目的:从典型污泥中获得对SDS有降解能力的菌株Sp-1。方法:以SDS为唯一碳源,对污泥中的微生物进行筛选、分离,并探究菌株的生长适宜条件和对SDS的降解能力。结果:生长特性探究结果表明,温度低于15℃和高于40℃时,菌株的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30℃时生长情况达到较好状态;pH小于5.0和大于9.0时,菌株生长较缓慢,而pH为7.0时,生长状态较好;SDS浓度低于0.6g/L和高于1.4g/L时,菌株的生长均受到较大影响,浓度为1.0g/L时,生长速度达到峰值。在菌株的适宜生长条件下降解SDS,发现接菌量为15mL,降解率效果较好,18h,降解率达到峰值71.0%。结论:pH=7.0,温度为30℃,SDS浓度为1.0g/L为该菌的适宜生长条件,对SDS的降解率可达71.0%。

关键词:SDS;降解菌;生长条件;降解特性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2001

表面活性剂具有润湿、乳化、分散、增溶、起泡、等优越性能,享有“工业味精”的美称[1]。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工业及其其他领域对表面活性剂的需求越来越多,其产量大约占世界洗涤剂总量的40%左右[2]。其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占了很大的份额,如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lauryl sulfate,简称SDS),直链烷基苯磺酸,十二烷基磺酸等。这些表面活性剂通过污水,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渣等途径进入环境,成为环境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类难处理有机物[3]。表面活性剂通过影响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对水中植物与动物的生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且能通过改变土壤对金属的吸附性,而对陆生植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4],还能使生物膜蛋白和脂质分离,增加细胞生物膜的通透性[5, 6],破坏细胞的保护系统。在环境中存在量大,环境危害范围广[7],表面活性剂的处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对表面活性剂降解的方法主要有:电降解、光降解、超声降解、传统活性污泥降解以及生物降解等方法;而电降解和超声降解,投入成本较高,光降解由于催化剂的使用,导致降解过程大量消耗资源;传统污泥降解法工序多,降解速率低;而在微生物降解方法中,反应条件要求低,降解速度快,操作简单,无二次污染,是目前比较经济有效的处理方式[8]。因此,此次研究通过筛选微生物的方法来处理表面活性剂。

1 材料和方法

1.1 培养基

富集培养基:Na2HPO4・12H2O 0.07g, 酵母膏1.50g, KCl 0.10g, KH2PO4 1.00g,K2HPO4 1.00g, MgSO4・H2O 0.50g, CaCl2・H2O 0.05g, SDS 0.10g, 蒸馏水1000mL, pH 7.0[9]。

分离培养基:Na2HPO4・12H2O 0.07g, NH4NO3 6.00g, KCl 0.10g, KH2PO4 1.00g, K2HPO4 1.00g,MgSO4 ・H2O 0.50g, CaCl2・H2O 0.05g, 琼脂20.00g, SDS 0.10g, 蒸馏水1000mL, pH 7.0[9]。

发酵培养液:同富集培养基。

1.2 降解菌株的富集、分离与纯化

从生活污泥中获取菌株样本,接种于浓度为0.1g/L SDS富集培养基中,在28℃,140r/min摇床中培养5d,离心弃去上清液,接种于新鲜培养基(SDS浓度加倍)中,以同样的方法连续重复3次,富集SDS降解菌。将富集得到的菌株经稀释后,接种于分离培养基中,经多次分离与纯化获得单一菌落,命名为Sp-1。

1.3 菌株降解特性探究

1.3.1 菌株的菌落特性

1.3.2 培养温度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将Sp-1接种于发酵培养基,在不同温度下,140r/min摇床震荡培养24h,测定其生长量。

1.3.3 培养pH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将Sp-1接种于pH不同的发酵培养基中,在30℃条件下,140r/min摇床震荡培养24h,测定其生长量。

1.3.4 SDS浓度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将菌株Sp-1接种于SDS浓度不同的发酵培养基中,在30℃,pH=7.0条件下,140r/min摇床震荡培养24h,测定其生长量。

1.4 菌株降解SDS探究

1.4.1 接种量对SDS的降解率的影响

将Sp-1接种于发酵培养基中,摇床震荡培养24h,然后将不同的菌液量接种于100mLSDS浓度为1.0g/L的发酵培养基中,在30℃、pH=7.0的条件下,140r/min摇床震荡培养24h,测定SDS的降解率。

1.4.2 菌株Sp-1对SDS降解规律的探究

在1.0g/L的SDS发酵培养基中接Sp-1菌液量15mL,在30℃,pH=7.0条件下,摇床震荡培养,每隔2h,测Sp-1对SDS的降解率。

2 结果分析

2.1 菌株的菌落特性

菌株在分离培养基内培养1~4d时,菌落为透明状,颜色是白色,边缘整齐光滑,菌落表面干燥,第4天时,直径为18.20mm;第5天时,菌落开始变得半透明状,颜色为淡淡的乳白色,菌落表面干燥,直径到达20.10mm;第6天时,菌落颜色变为乳白色,菌落表面湿润;第7天时,菌落为半透明状,颜色为乳黄色,边缘有少量液体溢出,平板盖上方有少量水珠悬挂,直径达到25.30mm。

2.2 温度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菌株的生长会受到影响。在10~15℃之间时,菌株受到较为明显的影响,生长量变化较小,OD460 值在0.10~0.15之间;在20~30℃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菌株的生长量快速增加,30℃时OD460 值达到峰值为0.50;当温度大于30℃时,菌株生长明显受到了明显抑制,生长量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在40℃时,OD460 值仅为0.11(见图1)。

2.3 pH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当处于不同的pH条件下,菌株的生长状态有明显的区别;pH 在4.0~5.0之间时,菌株生长速度受到严重抑制,OD值非常小,仅有0.01~0.05;当pH在5.0~7.0范围内,菌株生长速度明显增加。当pH达到7.0,生长量达到峰值,其OD460值达到0.60;当pH大于7.0时,随着pH值的增加,菌株的生长受到较为明显的影响;当pH为9.0时,其OD460值仅有0.10;而当pH升至10.0时,菌株生长及其缓慢至不再生长(见图2)。

2.4 SDS浓度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SDS浓度在0.2~0.4g/L之间时,该菌株生长速度较为缓慢,OD460值仅有0.05~0.1;当SDS浓度在0.4~1.0g/L范围内,菌株的生长量出现较大幅度的增加; SDS浓度为1.0 g/L时,OD460值达到峰值为0.50;SDS浓度大于1.0g/L时,随着SDS浓度的增加,菌株的生长受到抑制,且SDS的浓度增加越多,受到的抑制愈加明显;当SDS浓度达到2.0g/L时,其OD460值仅有0.10(见图3)。

2.5 接种量对SDS的降解率的影响

当接种量低于6.0ml时,接种量的增加对SDS的降解率影响较小;而接种量在6.0~15.0mL时,菌株对SDS的降解率迅速增加;在菌株接种量为15.0mL时,菌株对SDS的降解率达到峰值为71.9%;当接种量超过15mL后,随着接种量的增加对SDS的降解率无明显变化,降解率趋于稳定(见图4)。

2.6 菌株Sp-1对SDS的降解规律

在菌株Sp-1对SDS的降解实验中,在初始的2~6h之间,菌株对SDS的降解率很小;在6~10h内之间,斜率较大,Sp-1对SDS的降解率增加速度较快,并在10h时降解率达到59.8%;在10~18h之间,降解率增加趋于平缓;18h时,菌株对SDS的降解率达到最大为71.0%。20h后,随着时间的增加,降解率变化幅度较小,一直徘徊在70.0%左右(见图5)。

3 结论与展望

本次实验筛选出了对SDS降解效果明显的菌株Sp-1,得出菌株的最适生长条件为:在pH=7.0,温度为30℃,SDS浓度为1.0g/L;对SDS得降解率最高可达到71.0%。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过低或过高,以及反应体系在偏酸酸性或偏碱性条件下均不利于该菌株的生长,而且底物中SDS的浓度对菌株的生长也有较大的影响。在菌株对SDS降解的探究过程中发现,当菌株的接种量较低时,随着接种量的增加有利于菌株对SDS的降解;而达到一定量后,随着接种量的增加,对SDS的降解不再有更进一步的有促进作用。菌株在最适生长条件下降解SDS时发现,降解率曲线的前、中期与微生物生长曲线的前、中期有同步的变化。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通过物理诱变、生物融合等方法来提高菌株对SDS的降解率。

参考文献

[1]刘彩娟.表面活性剂的应用与发展[J].河北化工,2007, 30(4):20-21.

[2]方银军,黄亚茹,耿二欢,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发展趋势[C].第34届(2014)中国洗涤用品行业年会论文集, 2014.

[3]郭伟,李培军.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环境行为与环境效应[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4(6):37-42.

[4]戴树桂,董亮.表面活性剂在土壤颗粒物上的吸附行为[J].中国环境科学,1999,19(5):392-396.

[5]吴薇,程爱华,叶向德,等.表面活性剂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J].四川h境,2007,26(3):84-86.

[6]肖鹏飞,孙丽军,李玉文.吐温类表面活性剂在黑龙江黑土中的吸附特性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4,28(2):262-266.

[7] 魏福祥, 郝莉莉, 王金梅. 表面活性剂对环境的污染及检测研究进展[J]. 河北工业科技, 2006, 23(1): 57-60.

[8]王正武,李干佐,张笑一,等.表面活性剂降解研究进展[J].日用化学工业,2001,31(5):32-36.

[9] 王国惠.表面活性剂LAS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性能的研究[J].给水排水,2004,30(10):44-47.

作者简介:韩巧丽(1994-),女,研究方向:环境科学;侯宪春(1961-),黑龙江省佳木斯人,教授;赵坤宇(1973-),黑龙江省佳木斯人,学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评估、环境修复。

上一篇:落实任务设计“五突出” 提高任务驱动有效性 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社会保障课程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