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三故事

时间:2022-10-06 05:28:56

书画收藏三故事

前几日,笔者与几位藏家聊天,谈及时下的书画收藏,就其所述搜集了三则故事,为喜爱收藏者鉴。

故事一:亲到画家家中,所得却是赝品。

李先生说,原来他以为,书画市场赝品太多,亲到书画家家中购买肯定没问题。于是2005年春,他带着巨款,专程从连云港赶到北京某著名画家家中购画。那日上午,画家心情不错,听到有人前来求画,心中更是高兴。见面时画家紧握李先生的双手:“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哇!昨晚,我多喝几盅小酒,心中高兴,便有一股子遏制不住的创作欲望,于是一气呵成了一幅画作。你们来巧了,来巧了!这也是缘分哇!哈哈哈……”他边说笑,边让夫人取出画作,铺展开来。展现在李先生面前的,是这样一幅画卷: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两位少数民族姑娘骑在驼背上,顶风冒雪前进着,猎狗欢快地紧追其后,意境特美。李先生激动得连声问价。画家说:“这是四尺整张,平时是要十多万的。咱们初次交往,只收你五万吧!”边说边取下毛笔、印章,当场落款、钤印。老李激动得双手发颤,连忙取款递上。临行时,还没忘与画家合个影。

在画家家里亲自拿的画,不会有假吧?恰恰就出了问题!去年10月,李先生将画送到了北京某拍卖行拍卖时,专家一致认定:此画出除了落款印章外,其它都是假的!老李据理力争。后经数位专家会诊,仍定为赝品。几经周折,老李才弄清楚:此画是那位著名画家的弟子的作品。从此,老李一提此事便心有余悸,“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啊!

故事二:画廊携手画家,一个售假,一个说真。

山东临沂的张先生,一次去江苏徐州一家颇有些名气的画廊,见到一幅著名画家的花鸟画。欲购时,对此画的落款产生了疑问。画廊老板说:“买假了,我假一赔十!再不信,咱们同去画家家里鉴定。”

一听去画家家里,张先生顿时有了兴趣,一来想认识一下这个大画家;二来,也很想证明一下画的真假。驱车四小时后,他们来到了画家的家中。谈及来意,推开作品,只见画家“满脸不高兴”,批评画廊主人:“你这个人呀,叫我咋说你呀!我这么好的一幅画,你非拿去不可,现在被人家说成赝品……”

张先生一看画家“动了气”,很觉歉意,便再三赔礼:“都是我的错,是我要来的!因为崇拜您,很想来拜访!”在返回途中,画廊老板也不断埋怨张先生害得他得罪了大画家。张先生又再三赔礼并急忙掏钱把画买下,成交价八万元。

半年之后,此画被送进拍卖行,竟然被专家鉴定为赝品。好一番周折,张先生才搞清楚:原来,画家与画廊老板是亲戚,他们一唱一和,一个售假,一个说真,蒙骗买主。据说,他们已经把40余幅假画售给了一个山东开铁矿的老板,还制造了有鉴定家签发的“鉴定证书”。

故事三:怕失面子,画家不承认自己的早期作品。

王先生手里有十多幅某著名画家的早期作品。据说他早年与画家是好友。那时候,王先生肯收藏其作品,画家很感激,认为有知遇之恩。后来,这位画家渐渐出名,而且名声大噪。王先生呢,也退休了,闲着没事,开了个画廊。于是,挂出了这位画家的早期作品。某日,有人要买这几幅画,可为了确保真迹,买者要求找画家本人鉴定。老王满口答应并一同前往。可万没想到,画家面对自己的作品拒不承认:“开玩笑,这怎么能是我的作品!说是幼儿班学生的作业还差不多!”

后来,经专家集体鉴定,确定这批画确实是这位画家的早期作品。鉴定后,张先生在买家面前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但他却当着买家的面,把这些作品撕得粉碎:“人格都不要了,还要这东西何用!”

三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作为一名艺术家,最重要的是人品,人品的好坏关乎画家的艺术生命。一旦失了品与德,他的艺术也就失去了生命!(贺天飞)

上一篇:浅论青花装饰在陶瓷艺术中的作用 下一篇:论陶瓷的美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