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

时间:2022-10-06 05:18:02

谈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

【摘 要】当今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带来便捷的同时,产生了一些有关网络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面对网络虚拟世界中的种种道德伦理情况的出现,我们不仅仅需要外在网络媒介形成“道德他律”,还需要大力督促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网络法制教育,规范自我网络道德行为,引导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道德自律”。

【关键词】网络道德;自律;他律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传播新信息、获取新知识的沟通渠道,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互联网带来便捷、时效的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有关网络道德方面的问题,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必须要面对、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精神

1.大学生网络行为上的道德自律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网络社会中,介于其独有的虚拟性特点,要求大学生在行使网络权力时,理性的面对在网络行为中衍生的道德行为,相对于传统的社会道德主要以外部力量制约、依靠道德他律而言,则需要更强大的自我约束力及道德自律。在网络行为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够自我要求、正确的把握、及时检验和校正自己网络行为的同时,体现了其网络道德自律的形成。绝大部分的网络社区仅仅靠执行行政命令是很难建立、维持下午的,它需要建立在互联网使用者自觉的遵守一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

在督促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同时,培养他们充分意识到一种潜在的网络道德规范、网络道德行为是出自于自身的需要、处事的根本,认识他人利益、公共利益与自身利益的一致性,培养遵守网络公共秩序、保障网络道德规范的品质,做到自我规范,自我约束。摒除网络上的互相欺骗、肆意破坏、甚至抵御网络犯罪的各种诱惑,无论是否有人看见或听见,都将网络社会道德作为一种责任来自觉自愿坚守。

2.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是其网络行为的必然要求

在传统的校园生活中,大学生一切的言谈举止都有明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意识的限制。而在个体自主性、虚拟性极强的网络社会中,在缺少他人干预、管理和控制的网络环境下,必须通过大学生自律这种新型的道德行为模式,才能共同构建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对于其网络行为来说,是不具有强制性的,只有依靠大学生自身的内在道德标准和外在行为自我约束,将规范化的网络道德行为作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模式。一部分大学生在心理上、思想上还不够成熟,他们对于自身网络行为是具有一定的是非观,在其认知上是充满理性的,但行为上却又缺少相对等的自控能力,会出现例如沉溺于网络以致影响学业、影响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的正常交流等情况,由此,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是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必然要求。

3.大学生网络自律是其在校自我管理的充分体现

互联网在满足大学生学习生活需求的同时,若缺少正确的引导,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一部分人认为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可以罔顾所有规章制度、道德观念而为所欲为,有些人在网络上以虚拟ID身份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观点、不讲网络道德辱骂他人、利用网络知识和技术攻击他人网站成为“黑客”、甚至出现利用网络违法犯罪,一些大学生因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困难而依赖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找心理安慰。面对校园网络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在加大学校常规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引导大学生明确在自身网络信息化社会中必须要履行的道德权力、义务;克服上网陋习,把握健康网络社会的发展趋势;指导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服务,强化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维护校园网络秩序。

二、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他律的监督机制

1.完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机制

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距离相对狭窄、封闭,家庭、亲人、朋友、社会以一种简单的相处方式维系之间的联系。大学校园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距离较近的熟人社会的缩影,在现实校园文化、环境中,由于现实社会的道德标准较为明确,大学生彼此的道德意识也都非常强烈,培养、教育他们将现实校园中存在的道德意识运用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提高自身思想、素质的同时,学会利用网络特性、掌握网络文化,以正确的网络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老师利用课堂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以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影响学生;通过网络聊天、讨论、邮件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他们所关注的话题,对于互联网上的一些不良信息,学会讲求方式方法并有针对性的展开沟通与引导。

2.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内容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缩影,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相关要求,在当今社会中,我国公民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些现实社会中的具体规范也同样适用于网络世界。然而,在网络社会中产生的一些网络行为已经无法用现有的社会道德去规范、衡量,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形成时,必然造成网络道德的缺失。因此,随着网络时代及其技术的发展,作为网络世界的使用者之一,要尽可能的规范、丰富大学生网络道德内容,逐步形成统一的道德规范。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好的经验,在校园网络的使用上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

3.提高网络技术的监管力度

在进行网络道德自我约束的同时,要不断加强从技术层面上进行网络监控,及时纠正网络道德失范,限制并制止任何网络违法犯罪的可能性。通过设置防火墙阻截一些不良信息的与侵入,过滤不安全因素,保障网络信息的正确性、安全性;还可以设置上网用户的网络访问权限,屏蔽一些未经授权的上网人员和不具备信任度的网站;设置进入口令和对数据加密当方式,对一些重要文件加以保护,防止一些重要信息被篡改、复制、污染,增强网络社会在技术使用上的安全性。目前逐步普及的网络实名制对于防止利用网络虚拟身份欺诈、约束网络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学校要加大校园网络技术监管力度,将不良上网行为消灭在萌芽之中,净化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程敬华,龚春明.校园网络道德建设的实施路径[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1,11.

[2]冯亮.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11.

[3]孙跃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对策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

[4]刘娜.论道德自律对网络文化发展的影响[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5.

[5]谭晓玲.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理性回归:从他律到自律[J].中国科教新导刊,2010,16.

作者简介:余佩媛(1983—),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上一篇:刘翔110米栏首秀夺冠时间特征分析 下一篇:基于信息化的地表水水质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