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歌本”面孔到“视听”面孔

时间:2022-10-06 05:16:41

细心的小学音乐人早已发现,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改变了“歌本”的老面孔,独具创意地采用了听觉与视觉相融相通的呈现形式。无论是单元导言页,还是视觉艺术形象,都蕴涵着丰富多元的课程资源和设计意图。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教学的层面作出相应地改变,以适应新课改的

变化。

一、从初步感知到表演创造

正像体操能使人的躯体挺拔一样,音乐能舒展人的心灵。例如:在低年级,可以引导学生在伴随歌谣的咏唱发展其节奏感,可以通过提炼和分离节奏练习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可以通过节奏问答式模仿练习加强学生感受节奏结构的能力。

但是,作为一线音乐教师,不能在初步感知的圈圈里打转转,或者裹足不前。《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更丰富、生动和完整的情感体验,在编写中不仅把感受和欣赏活动作为加强体验的学习领域,也加强了感受、欣赏与表演、创造之间的有机联系。”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把目光仅仅聚焦在“感受与欣赏”这一学习领域,而应鼓励创造与反思;努力为学生创设展现潜能的“舞台”,促使孩子们用最充满生机的心灵的劳动,去充实自己的生命。

二、从被动接受到自主选择

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中,儿童是被动地听,被动地唱,单纯地动口;儿童牢记乐理知识、熟悉乐器。这样的被动接受无疑会扼杀儿童的灵性和童真、童趣。因此,教师很有必要从儿童的天性出发,设计开放性、生成性的音乐活动或情境,充分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进行重构和创造。

例如:教师可以针对教材“听、唱、奏、动、创”(一般4项左右)的小“集成块”的特点,让学生体验音乐活动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再如,学生可以针对“音乐湖”中的音乐故事和封三的内容,或表情朗读,或讲述“画外音”,或了解音乐的历史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更具吸引力、更富情景性、更加立体化。

三、从知识技能到情感体验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在这个意义上说,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抽离了情感体验和心灵滋润的音乐活动,很难打动人心,也难有长久的力量和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潜在情感,突出对学生人格成长的整体关怀,避免单一的“歌本”面孔,避免学生走入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的死胡同,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例如:教师可以充分挖掘“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人文资源;也可以把第3册中的“音乐与我的生活”作为线索,通过“好朋友”、“生日快乐”、“时光老人的礼物”等活动,实现对人的全面关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亮丽的精神底子。

总之,新世纪的音乐课堂,决不能以老面孔装点其“门面”,音乐与自我、音乐与自然、音乐与社会三个维度决不能孤立和分割,应该通过乐谱、视觉形象等多种语言,打造一个多元、立体、高效的音乐课堂。

(作者单位 江苏省响水县大有中心小学)

上一篇:新课程,给学生一片创新的天地 下一篇:让兴趣放飞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