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功能对等理论与文化翻译

时间:2022-10-06 05:02:58

再议功能对等理论与文化翻译

摘要:语言之间的交流实质上是文化之间的交流。然而,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时候会在翻译中失去。功能对等理论是在跨文化翻译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分析各种英汉互译的实例以及汉英典故的翻译来证明将功能对等理论应用于跨文化翻译是非常有效的,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翻译;功能对等;源语文化;目的语文化

作者简介:方璞(1981-),女,浙江德清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浙江杭州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KYF11561001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154-02

文化翻译已经成为近年来翻译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翻译理论和实践者面临的难题之一。翻译的理想状态就是对等。很多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都提出了自己系统的翻译理论。在他们之中,最有名且最具影响力的翻译理论非奈达莫属,而泰勒(E. B. Taylor)是最早提出文化定义的学者。在我国当代,较早意识到翻译与文化的相互影响并明确提出需要对文化与翻译的关系进行研究的是王佐良先生。他在《翻译中的文化比较》中提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开创了我国当代文化与翻译研究的先河”。(郭建中,2000)文化翻译观的领军人之一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认为翻译研究发生了“文化转向”。于是乎,文化翻译这一翻译术语频频出现在译者的研究论文中。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及翻译学家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提出了功能对等的理论,它对深入理解并解决跨文化翻译中意义对等问题有很大的启示。译者的译文应使译入语读者与原语言读者反应相近,而不是绝对的一致。因为文化差异决定了完全的对等是译者追求的目标。奈达认为,动态对等是“最接近自然的对等”(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to the source language)。(Nida,2011)曼切斯特大学的语料库翻译专家莫纳·贝克(Mona Baker)教授也指出,翻译中的对等不应该是一味追求等同。苏珊·巴斯纳特的观点是译者不应该把原语文化强加给译入语。笔者认为,对等理论所追求的目标是:译文和原文可能在形式上会有所不同,但是译文读者能和原文读者一样,顺利地获得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信息。奈达指出,对等不能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成完全等同,而应理解成相似度,也就是说功能对等的程度。(奈达,2003)他还说,对功能对等理想的定义就是,译文的读者能像原文的读者一样去理解并且赏析文本。(奈达,2003)

一、功能对等应用于文化翻译的原则

在运用功能对等处理文化翻译时,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要注意避免看似对等其实不等的情况发生,同时也要将读者的地位摆到重要位置。

1.避免看似对等其实不等

以“布衣蔬食”为例。译者可将该成语直译为“wear cotton clothes and eat vegetable food”。经历过旧中国那个人人挨饿吃不到肉的年代的人是很好理解该成语的真正含义的。但是对西方人来说,吃素并不一定是坏事,甚至还有专门的素食主义者,倡导健康的素食生活方式。因此,看似可以直译的例子却无法直译。再如,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中国的西风是寒冷的,而英国的东风是人人厌恶的。因此,在翻译“Ode to the West Wind”的是时候,译者该如何定夺,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读者的重要性

对译者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帮助读者最好的赏析原作。我们来看如下几个例子。

一家商店的售货员在黑板上写了‘现在另售’四个字。旁边一顾客说:“同志,零售的‘零’,你写的是别字。”售货员瞪了顾客一眼说:“得了吧,‘别’字还有个立刀旁儿呢!

该笑话和汉字的结构相关,造成了不可译性,因此笔者根据功能对等理论,试图做出如下翻译:

An assistant wrote‘On Sell’on the blackboard which stands in front of their store. A customer went by and told her:“It should be‘On Sale’. What you wrote is silly.” The assistant stared at the customer meanly and replied:“You are silly. Silly spells ‘s-i-l-l-y’ instead of ‘s-e-l-l’!”

再看类似一例。

儿子:“爸爸,简化字的‘会’字怎么写?”

父亲:“人字下面一个云字。”

儿子:“为什么?”

父亲:“开会的时候,别人怎么说你就怎么说,这叫‘人云亦云’。

译者试译:

(1)Manage

Son:“Dad,how do you spell ‘manage”?

Father:“It is composed of a ’man’ and an ‘age’.”

Son:“Why?”

Father:“When people are capable enough to manage,they usually will have reached an old age!”

(2)Innocent

Son:“Dad,how do you spell ‘innocent’”?

Father:“It is composed of an ’in’,a ‘no’ and a ‘cent’.”

Son:“Why?”

Father:“Because when a man says he is innocent,usually ‘in’ his pocket there is ‘no’‘cent’. ”

(3)Industry

Son:“Dad,how do you spell ‘industry’”?

Father:“It is composed of an ’in’,a ‘dust’ and a ‘try’.”

Son:“Why?”

Father:“Because when people are doing industry,they are usually ‘trying’ to do experiments ‘in’‘dust’.”

鉴于这两个中文文本和汉字结构紧密相关,直译是不可行的。唯一的出路是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力求使译入语读者尽量获得原语言读者相同的感受。

二、功能对等理论应用于典故翻译

汉语典故是汉语词汇的精华,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典故以其丰富的内涵、简练的文字体现了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折射出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汉语典故大多有它的历史文化背景。而用典者的用意都是“言在典中,意在典外”。由于汉、英两种语言不仅在形式上有天壤之别,在意义及其所涉及文化方面也有较大差异,两种语言的成语中包含的文化信息也就迥然而异。这就要求人们在翻译典故时要准确把握典故中的文化信息,以便在译文中能更好地表达出来。如何有效地向目的语读者传达源语中典故的隐含意义和文化内涵而又能保持源语的味道是典故英译的关键。本文试图用五种翻译方法来对典故进行翻译以期达到对等的效果。

1.直译达到对等(保留文化意象)

虽然汉语没有英语说得广泛,但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也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因此,在英译一些汉语典故时,可以保留其原有形象。比如:“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可以译为“(like)a dog trying to catch mice–poke one’s nose into others’business”,如此翻译的话,英语读者也可以领略到一番汉语的文化风味。再有一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以翻译成“drop one’s cleaver and become a Buddha”。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我们不仅要吸收外来文化,也要不失时机发扬汉语文化。

2.增译达到对等(保留文化意象)

尽管直译在很多场合可以达到对等的效果,但也有很多时候单纯的直译会导致误解甚至曲解。有时候译者可以尝试通过脚注来解决,但有时候脚注也未必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时译者可以尝试通过增译解释的方法来力求达到对等。例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可以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would equal Zhege Liang,the master mind ”,再如“这对年轻的夫妻并不相配,一个是西施,一个是张飞”可以译为“This young couple is not well matched;one is a Xi Shi——a famous Chinese beauty,while the other is a Zhang Fei——a well-known ill-tempered brute”,这样一来,不仅读者可以理解原文,也能从中一窥源语文化。

3.通过脚注达到对等

如上所提到的,脚注是译者为求对等通常会运用的办法。但是太多的脚注会让读者失去阅读的兴趣,所以增加脚注一定要有限度。

如逼上梁山可以译为:be driven to join the Liangshan Mountain rebels.

Note:Liangshan Mountain in Shandong Province was a rebel peasant base in the Song Dynasty. Most of the rebel leaders in the classical novel Water Margin were forced to take refuge on Liangshan Mountain as a result of oppression by the authorities or despotic landlords. The expression “driven to join the Liangshan rebels” has since come to mean that one is forced to do something under pressure.

4.通过找同义词(句)达到对等(改变文化意象)

各个文化的相似相通性是文化翻译传播的可能和前提,英语和汉语也是如此。很多英汉典故都能在对方的语言中找到形式不同但所传达的内容相同的对应语句。

(1)醉翁之意不在酒Many kiss the baby for the nurse’s sake.

(2)破釜沉舟Burn one’s boats(bridges).

(3)猫哭老鼠假慈悲shed crocodile tears.

5.意译达到对等(省略文化意象)

并不是所有的典故都能找到对应,文化差异也不胜枚举。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达到对等,一种较好的处理办法就是省略文化意象,进行意译。

(1)情人眼里出西施Love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2)毛遂自荐to volunteer one’s service.

(3)叶公好龙professed love of what one really fears.

三、翻译中的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

文化赋予了语言独一无二的特征。各个文化均有自己的少数民族群体、地理位置、、政治体系等等。这些文化差异在语言中都有所体现,在翻译时却构成障碍。为方便起见,笔者将其分为两大类。

1.语言障碍

从语言障碍来说,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押韵的可译性限度;汉字结构的可译性限度;修辞手法的可译性限度(双关、回文、镶字、析字等)以及语言风格的可译性限度。如:

九溪十八涧则以“曲曲环环路,叮叮咚咚泉”著称。

The place called Nine Creeks and Eighteen Gullies is well-known for its twisting paths and murmuring streams.

此句出自一个旅游景点的广告。但汉语中的“曲曲环环”和“叮叮咚咚”的效果没有在译文中体现出来。再如:

A:What kind of money do girls like the most?

B:Matrimony.

甲:女孩子喜欢怎样致富?

乙:嫁大腕成妇人/ 收财礼变富婆。

双关是译者面对的棘手难题之一。译文中的“富”多多少少达到了源语一定的对等效果。

2.文化障碍

笔者将由于物质文化、民族习惯和方言等引起的可译性限度归纳为文化障碍。由于文化空缺所引起的交流障碍必须通过一系列的解释说明才能架构起沟通的桥梁。在英语中,黑人英语(Ebonics)也是一种独特的语言。有时候美国人自己都不太理解这种方言,那让译者又情何以堪呢?

四、结语

功能对等理论在多年之前就已经提出。尽管近些年来很多新的翻译理论层出不穷,同时功能对等理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但无可否认的是,功能对等理论在英汉互译实践中将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想要达到完全的对等是不可能的。一个有责任心的译者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做到对等。面对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英语和汉语,译者应尽量去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译者不仅要将原语文化介绍到译入语中来,与此同时,也要确保目的语读者对译作的接受性。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遇到文化翻译问题时,功能对等理论往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面对的疑惑和不解。

参考文献:

[1]Bassnett,Susan.Translation Studies(Third Ed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2nd impress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3]Nida,Eugene.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4]Nord,Christiane.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2nd impress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5]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6]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7]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上一篇:《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电力行业)修订工作第一... 下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学生满意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