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OA架构的通信支撑统一采集平台的设计

时间:2022-10-06 04:42:04

基于SOA架构的通信支撑统一采集平台的设计

摘要:该文简要介绍了SOA架构及通信支撑系统的采集情况,结合SOA架构,设计了通信支撑统一采集平台,实现了多厂家数据及应用服务共享的平台建设。

关键词:SOA架构;通信支撑系统;统一采集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1)31-0000-00

SOA-based Unified Collection Platform of the Communication Support System

ZHU Dong-mei1, ZHAO Wan-ting2

(1.Jilin Mobile Communicate Ltd., Changchun 130022, China; 2.Changchun Harves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Ltd., Changchun 130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OA architecture and collection situation of the Communication support system, combined with SOA architecture, designed a unified collection platform of communication support, to achieve a more manufacturers to share data and application services.

Key words: SOA architecture; Communication support system; unified collection platform

随着通信事业的不断发展,通信支撑成为通信人员日益关注的问题,通过建立通信运营支撑系统,可以有效的提高通信支撑服务的质量,并通过建设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不断推出能满足市场和用户需求的高质量、多元化、个性化服务。通信支撑系统的数据是通过采集各网元和信息等获取,如果能够建立统一的采集共享平台,并将数据共享、服务共享于通信支撑系统各应用,则可以有效的提高通信支撑系统的数据统一性和应用服务广泛性。

1 背景

在现有的通信支撑系统中,大部分均由多个厂家的多个应用系统组成。移动网络应该是由多个网络组成的一个网络系统,但由于不同网管支撑应用的需要,将整个网络分成了一个个的“片网”,彼此之间形成了“信息孤岛”,这就造成了监控、维护人员不能直接定位的原因。如果某一应用系统需要应用多个厂家采集的数据,那么就需要在多个厂家之间建立数据传输或连接接口,以完成最终数据的应用。这不仅给各厂家的工作人员带来很大的工作量,也使得数据支持与应用服务响应缓慢。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建立一个数据统一采集平台用于将数据统一集中,并支持各项支撑应用需要,实现数据共享。

2 SOA架构简介

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架构,它可以根据需求通过网络对松散耦合的粗粒度应用组件进行分布式部署、组合和使用。SOA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一通过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的,它应该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使得构建在各种这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

纵观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历程,尽管出现过XML、Unicode、UML等众多信息标准,但是许多异构系统之间的数据源仍然使用各自独立的数据格式、元数据以及元模型,各个相对独立的源数据集成在一起,往往通过构建 一定的数据获取与计算程序来实现,这样的做法需要花费大量的工作。信息孤岛大量存在的事实,是信息化建设的ROI大大降低,ETL成为集中这些异构数据的有效工具。结构化的数据管理尚可通过以上方法予以实现,而对于非结构化的数据而言,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令人生畏。在目前的内容管理市场中,经常使用来自不同厂商的产品来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即使同一厂商的产品,相互之间的功能也经常重叠,无法集成。

SOA的出现给传统的信息化产品带来了新的概念,不再是各自独立的架构形式,而通过松散耦合方式,复用以往的信息化软件,基于SOA的协同软件应用集成功能,建立能够将ERP、CRM、HR等异构系统的数据集成的,能够轻松的互相联系组合共享信息的新型应用基础架构。松散耦合方式,只要充分了解业务的进程,就可以不用编写一行代码,通过流程图实现一套自己的信息系统,并减少了开发和维护的费用。更简便的信息和数据集成,可以将散落在广域网和局域网上的元数据、文档、网页等轻松集成,加强了信息的协同相关性。创建了完全集成的信息化应用新领域。

3 通信支撑系统数据采集现状

通信运营支撑系统(Communicate Operation Support System, COSS)指向电信、数据通讯和其他网络服务提供商提供业务支持的一套软件工具。由于中国电信市场及电信运营商的特殊情况,单独的OSS产品很难形成单独的行销趋势进入整个市场价值链,它必须集成到系统集成商为电信运营商所提供的解决方案中去。

通信支撑运营系统的基础是数据,这些数据包括网元数据、性能数据、信令数据、配置数据、监控数据等用于保障通信运营稳定的相关数据。由于不同类型数据对应的支撑应用不同,因此采集的厂家与方式也不同。目前,移动通信网络中含有的网元设备多、报告种类多、设备类型多、系统版本多、涉及厂家多,在这样复杂的网络环境下,数据采集系统未来必将面临更多更为重要的工作。现有的通信支撑系统数据采集的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现有采集结构

在现有数据采集结构中,各应用系统只负责采集本系统主要应用的基础数据,而在需要应用其他类型基础数据时,通过各种数据接口,调用其他应用系统,并在数据采集后再次进行数据分析等操作,这样不仅造成各应用系统之间接口复杂,且计算操作大量重复,给服务器带来很大压力,极大的降低了应用系统的工作效率。

4 统一采集平台的设计

通过对SOA架构的分析及通信支撑系统数据采集现状,本文以吉林移动网管中心为例,设计了基于SOA架构的通信支撑统一采集平台。该平台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按照良好的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可实施性进行设计,利用数据池作为各类型数据的统一存储方式,并通过对多种接口和协议的支持,将通信网络中各类数据进行统一汇总。平台采用三层架构: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层和数据应用层,核心层为数据采集层,其中的采集接口按照SOA架构进行设计。统一采集平台架构图如图2。

图2 统一采集平台架构图

数据采集层采集原始数据,通过不同的接口和协议,将性能数据、网元数据、信令数据、配置数据和监控数据等各不同类型数据进行采集,并通过各种采集方式,将数据汇聚到数据池中。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需要对数据采集功能进行配置和监控,以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及采集线程的24小时存活性。数据采集程序应具有高效性和完整性,在该采集平台中,主要应用以下四种采集方式:

1)即时采集:数据源主动将资源数据通过DB接口、XML、FTP、WEBSERVICE等方式发送到资源数据采集层,有采集层完成数据校验并即时将数据入库。

2)定时采集:采集程序定时从网元或设备处采集数据,采集数据接口包括数据库接口、文件接口、人机命令接口(MML)、SNMP接口、Q3接口、ETC接口、OMC接口和WEBSERVICE接口等。

3)手工录入(导入):用户通过应用系统,将数据导入或直接录入到资源数据库中。

4)自动或手动补采:对采集程序进行有效的配置和监控,核对采集数据的完整性,在发现问题时进行自动或手动补采,补采无效时产生告警。

在数据处理层中,来自各网元和设备等的原始数据,通过各采集接口和协议,经过汇总、预处理和格式归一化,传送到数据池中,数据池采用Oracle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存储、处理以及自动的备份与恢复。通过利用数据处理工具,将数据整合,过滤、抽取和装载(ETL过程),并对数据进行管理和转换,形成最终可用于各营业系统的数据。

在数据应用层,通过数据北向接口,将数据应用于网管中心各应用系统中,由于各应用系统所应用的数据格式与呈现方式不同,因此在数据应用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应用系统进行管理和配置,使各应用系统可以迅速获取数据并及时呈现。在吉林移动网管中心中,应用于支撑运营的系统包括话务网管系统、计费系统、NOSS系统、数据网管系统、性能分析系统和告警系统等。

5 结论

本文通过介绍SOA架构和通信支撑系统数据采集的现状,说明了通信支撑系统中数据采集的繁复性,并通过设计了基于SOA架构的通信支撑统一采集平台,使各类型基础数据可以通过不同的接口和协议、利用各采集方式汇聚到数据池中,在对数据池中的数据进行数据整合、ETL、关联和转换操作后,将数据通过北向接口应用于网管中心的各支撑系统中。该统一采集平台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各类型基础数据的采集完整性和一致性,也可以通过对数据进行有效处理,使数据的应用更加快捷和便利,打破了以往各应用系统之间数据相互应用的复杂性和不准确性,并解决了“片网”、“信息孤岛”等问题。通过建立统一采集平台,可以使通信运营支撑系统的应用更加便利与迅速,相信该平台也将成为日后通信支撑系统中一项重要的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 黄霞.基于SOA架构的软件开发研究与应用[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2] 姚肖禹.负荷管理系统与统一数据采集平台建设[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7(3).

收稿日期:2011-09-28

上一篇:虚拟信号发生器的研究与设计 下一篇:动态规划法之最优性原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