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多媒体优势实现有效性教学

时间:2022-10-06 12:35:03

借助多媒体优势实现有效性教学

众多的课堂案例研究表明,孩子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课堂的多维对话直接影响了学习结果,单纯的师生与文本的对话,简单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孩子丰富的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为核心的课堂,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我们恰当、适时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课堂因而会变得灵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会被激活,抽象的文本材料会一下子变得如此可亲可感,多媒体不应仅仅是语文课的简单点缀。当很多学者抨击多媒体是花架子,是为了搞噱头而增添课堂负担时,静心地思考多媒体的优势,就如同现代人提到抗生素就反感,不能因噎废食,多媒体的作用和强大的功能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和运用,要为构建有效课堂而绽放绚丽的色彩。

下面笔者从国标本苏版教材五(上)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课例谈开去。

教材简介:《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给孩子们介绍了一个有悠久古典音乐文化渊源的异域城市。文章围绕“维也纳是古典音乐的摇篮”“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在维也纳,歌剧院和音乐大厅星罗棋布”这4个方面介绍了音乐之都。课文是总分结构形式。如果单从文字阅读上看,学生基本都能明白文章大意,但由于学生对这个城市很陌生,对高雅的古典音乐更知之甚少,对城市文化的感悟能力就太欠缺了。如何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阅读能力出发寻找课堂突破口,创设有效性课堂呢?

笔者从古典音乐欣赏入手,这篇课文的音乐元素,需要学生有感性认识,需要大量的古典音乐的知识链接。因此当笔者和音乐教师联手,启动了一节打破学科壁垒的欣赏课。从欣赏古典音乐出发点燃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让孩子对这个城市产生憧憬,怀着无限地向往追寻着古典音乐圣地。笔者和孩子们共同聆听了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以及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奏,美妙的音乐如同进行了一次丰富的精神之旅,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走进这个陌生的城市。

一、情境导入,提出有效问题思考“都”片断一

(屏幕出现维也纳的城市风光照,轻柔地播放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

师:(板书课题)维也纳,这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她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北麓,美丽的蓝色多瑙河哺育着这个城市。她是古典音乐爱好者顶礼膜拜的圣殿,从那个梦幻美丽的城市中走出的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每一个名字都是那么的如雷贯耳,她是古典音乐的发源地,她被誉为“音乐之都”。

生;(齐读课题)音乐之都维也纳

师:你们了解维也纳吗?是怎么了解的呢?

生:我是在看每年的新年音乐会知道的,它可是闻名遐迩的音乐王国呢!

生:我是在音乐欣赏课上知道这座城市的,有很多的古典音乐大师都出自维也纳,那里有一流的音乐大厅。

师:你知道音乐之都维也纳中的“都”指什么吗?

生:我认为是首都,文章第一小节就说它是奥地利的首都。

生:我还查了字典,这个“都”还有时指大城市。

师:联系课文,查阅字典都是研究的好方法,但难道仅仅由于因为首都、大城市就被誉为“音乐之都”了吗?你们觉得这样的理解贴切吗?

(生沉思片刻,有些犹豫,有些迟疑,有的孩子微微摇头)

师:让我们走进维也纳,走进文章,也许我们的疑问就会水到渠成地解决了。

备课伊始,笔者抓住课题的“都”思考,起先理解为“首都”“大城市”。但感到都不够贴切,然后又翻阅了《说文解字》《辞源》,最后在《辞源》中寻找了这样一条解释“汇聚”,

《管子》文曰:“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为都居”。笔者觉得这样的理解还是勉强。

果然课堂中也生发了这样的疑问,甚至更多孩子处于“愤悱”状态,这样的问题追思就是基于孩子的认知基础,基于学生的生活积累而起的有效问题。孩子在初步感知“都”时,他们个人探究过程思考的面比较狭窄,只能从字面上去解释。课堂就是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走向未知,从狭隘走向宽广,从浅薄走向深邃。这个过程需要让孩子领会有效研究方法,在多维对话中感受智慧碰撞的快乐。孩子就在宽松的、民主的氛围中主动发问,在轻柔的音乐中缓缓地开始异国之旅。

二、多维对话,运用有效率略走进“都”片断二

师:作者用了一个极富想象力的比喻,你能找出来吗?

生: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师:“摇篮”原意是孕育婴儿睡觉用的床具。那维也纳这个“摇篮”孕育了什么呢?

(孩子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生:维也纳孕育了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

生:维也纳还孕育了许多优美的乐章,维也纳的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大师们的乐谱和手迹昵。

师:

(配乐《蓝色多瑙河》)是啊!小约翰・施特劳斯深情地注视着缓缓流过的多瑙河,他的创作激情在澎湃,他脑海中有美妙的音符在游走,他兴奋地创作了经典名曲《蓝色多瑙河》,是维也纳给了音乐家创作的灵感,是维也纳给了音乐家心灵栖息的家。维也纳是孕育古典音乐的“摇篮”,结合搜集的资料,谈一谈你对“摇篮”的理解。

生:贝多芬在维也纳的森林里漫步,虽然他双耳失聪了,但他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盛夏的午后突然雷电交加,狂风大作,雨倾盆而下,贝多芬激情满怀,回到家中在钢琴上演奏着,维也纳孕育出闻名遐迩的《雷电波尔卡》。

生:我还想讲舒伯特,他回忆着曾经母亲温情的怀抱,他也许就把维也纳当成自己的母亲,轻轻哼唱着动人的旋律。(点击播放舒伯特的《摇篮曲》)

生:维也纳还给“音乐神童”莫扎特和约翰・施特劳斯父子很多灵感呢。

师:这摇篮中有汩汩流淌的营养,蓝色的多瑙河就像甜美的乳汁,阿尔卑斯山脉就像健美的臂膀。优美的乐章记录了他们的音乐生涯,陈列在博物馆的音乐家乐谱无声地向人们讲述了关于这个“摇篮”的辉煌。

教师、孩子、文本、多媒体的多维对话,有效推进了对“都”的理解,“都”就是摇篮,就是发祥地,就是古典音乐诞生的地方,就是无数音乐大师汇聚的地方。这摇篮中有温暖的人文关怀,音乐家在这里自由地创作。“都”的思考在文本的解读中不断生成,在有效对话中不断丰富,在研究中不断深入。

当教师深情款款地描述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创作环境时,美丽的多瑙河,流淌的音乐,构成了一个有魔力的磁场,吸引了孩子的注意,调动了孩子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上孩子们用一种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原来单一、他主、被动学习方式正发生奇妙的变化。孩子们通过资料的补充理解了“摇篮”,联系在音乐课堂中的感性认识,互为补充。

多媒体的优势在提高教师授课的描述魅力,有助于学生产生形象、直观、丰富的感性认识,激活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积累;还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

再创造,语言蕴藏的无穷想象在美妙的古典乐声中得以彰显。音乐元素和文学元素在这里巧妙地融合,孩子的人文素养在这里浸润。

片断三

师:“都”是“摇篮”是发祥地,“都”还是城市中每一人生活的必需,而这里更是让无数音乐爱好者神往的原因是什么?

生:这里有世界一流的被誉为“世界歌剧中心”的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谁都希望能有幸进去听新年音乐会。

生:我们几个同学对维也纳的歌剧院和新年音乐会有浓厚的兴趣,形成了研究小组。

生:我觉得是规模宏大的,文中是这样描述的“设计最独特的是移动舞台,纵深46米”“乐池可以容纳110人的乐队。舞台的总面积达1500平方米。”这里列举的数据有:46米,110人,1500平方米。它本身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生:更让我们惊叹的是音乐协会大厦――“金色大厅”,我觉得这是一个装饰精美的“金色大厅”。请允许我来为大家介绍,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里有4个金色,“金色墙壁”“金色大门口”“金色胸像”“金色镂花梁柱”真不愧为“金色大厅”

师:这金色大厅的确是一部华丽乐章。这“金色大厅”的出名,更是因为令无数音乐爱好者魂牵梦绕的新年音乐会。

生:

(有板有眼地叙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已历经半个多世纪,去维也纳听一次新年音乐会,是许多人的终生梦想。但是,金色大厅只有2000多个座位,且大部分都是属于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的会员们的,一般人必须提前一年预订入场券,并通过抽签决定谁可以获得入场券――据说有人试了10年也没有被抽到。

目前全球有40多个国家的电视台通过国际卫星进行现场转播,收视观众接近20亿人,堪称观众最多的世界第一音乐盛会。

生(激情满怀地):我给大家带来的是新年音乐会中保留的曲目《拉德斯基进行曲》,你听,它以进行曲的旋律让现场的观众摇摆起来,它更以铿锵的旋律让全球20亿观众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春天从维也纳的金色大厅里传出。

(点击播放《拉德斯基进行曲》极富感染力,孩子们沉浸其中,不知不觉地摇摆着身体,表情充满着神往。)

师:孩子们,你是不是觉得“音乐之都”的“都”含义又有了更多的思考呢?

生:是指汇聚最顶尖音乐大师。

生:是最顶尖音乐发行的地方。

师:是一个生活、生命都熔铸着音乐的圣地。

如果说课前的研究是一种自发行为,那在这两个片断里他们对“都”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自觉的状态。他们很想走进那“一日也离不开音乐”的维也纳,他们思绪已经在古典音乐中盘旋。他们很愿意将自己对维也纳的想象与伙伴交流,这就是爱倾诉、愿意表达的展现,语文的魅力就在于学生喜爱用优美的语言交谈,愿意将自己的想象化作一次审美的需要。学生对“都”的理解已经很语文化,不再是生硬的词条解释,而是很具象化,很有意境的理解。他们已经从语言的推敲渗透到一种生活状态的向往,这应该就是语文的生命所在吧!

孩子们有的采用与文本直接对话,挖掘文字中列举的数据证明这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品;有的采用观察图片,用4个金色说明金色大厅的特色;有的采用的是搜集信息,用资料补充课堂;有的找来新年音乐会的保留曲目《拉德斯基进行曲》,富有感染力的解说词,铿锵的旋律征服了每一个听讲的学生。多媒体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各执一端,然后在一起碰撞后汇总。他们研究后发现“都”指的是这里集中了世界一流的音乐大厅,汇集了世界最著名的音乐盛会。笔者发现和预设的“汇聚”已经不谋而合了。最后的研究总结,对“都”的理解是一种很贴近文本的领会,更是各自独特的感悟。这一节课中融汇了音乐元素,融汇了语言的感悟,融汇了对有效研究的叩问。

三、多元生成,拓展有效研究延伸“都”

片断四

师:我们积极对话中,逐渐撩开“都”的面纱,明白它是汇聚,集大成者的意思,那我们是否有兴趣拓展研究“都”,同学们可以伙伴合作搜集资料,根据城市特色筛选整合材料,可以制作PPT展示。

对称之都――北京 时装之都――巴黎

佛教之都――曼谷 沙漠之都―开罗

这样的延伸是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发展策略,孩子课后通过研究,制作的PPT虽然稚嫩,但激情可嘉,一个个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演示,还真有模有样呢!多媒体的运用有时可以称为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台,换一种角度认识多媒体的使用方法,增强多媒体运用的互动性,打破媒体为教师垄断的工具。

《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中多媒体的运用,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课堂中教师提供给学生充实的形象,优美的音乐,只是容量大,极富吸引力,为学生创造了环境,让孩子穿越时空,来到异域他乡,来到古典音乐的发源地,和小约翰・施特劳斯一同漫步在蓝色的多瑙河畔,和贝多芬一同感悟电闪雷鸣的震撼……多媒体这一要素的渗入,使课堂教学中信息呈多种形式非线性网状结构,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三点一线的格局,给孩子思维发展“搭脚手架”,为学生提供多元认知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使课堂充满求知欲(问题意识)和表现欲(参与意识),因为好奇求知的欢乐和自我表现的愿望是推动课堂教学发展的永恒内在动力。

上一篇:交互式电子白板走进普通教室的思考与实践 下一篇:“数学实验活动”的设计与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