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蓝光联合思密达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效果观察

时间:2022-10-06 12:09:53

[摘要] 目的:观察间歇蓝光联合思密达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效果。方法:将治疗对象142例分为观察组80例,对照组62例。对照组于生后0.5 h内开始喂奶,母乳性黄疸不予特殊处理,适量静脉输液保证足够的热量和水分。用新生儿黄疸比色板,每隔1 d查胆红素1次。观察组于生后0.5 h内开始喂奶的同时,采用间歇蓝光照射加口服思密达1.0 g,用10%葡萄糖15 ml调匀后喂服,每8小时 1次,连用7 d,用药或照射治疗期间每隔1 d也用同样的方法查胆红素1次,至肉眼黄疸消失。除观察两组一般情况外,重点观察两组患儿胆红素下降情况。结果:观察组胆红素日均下降值及平均治疗天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间歇蓝光;思密达;口服;新生儿母乳性黄疸

[中图分类号] R72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7(b)-062-02

随着母乳喂养率的增加和对母乳性黄痈认识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和诊断率随之提高。母乳性黄疸会影响新生儿的健康,严重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1]。我院采用间歇蓝光联合思密达治疗母乳性黄疸80例,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治疗对象142例,均为我科2007年6月~2008年12月收治的母乳性黄疸患儿。所有病例均符合母乳性黄疸诊断标准[2]:①全部患儿均为单纯母乳喂养;②黄疸在生后3~14 d发生并持续不退;③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④除黄疸外完全健康,吃奶好,尿便正常,体重增长满意;⑤排出溶血因素及其他疾病;⑥停母乳24~27 h,黄疸明显减轻,重新哺乳,胆红素再度上升,但不会达到原来的程度。按治疗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对照组62例。观察组男42例,女38例;胎龄(37.0±3.8)周;出生体重(3.6±1.8) kg; Apgar评分为(9±1)分。对照组男32例,女30例;胎龄(37.0±4.1)周;出生体重(3.1±1.3) kg; Apgar评分为(8±1)分。两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于生后0.5 h内开始喂奶,母乳性黄疸不予特殊处理,适量静脉输液保证足够的热量和水分。用新生儿黄疸比色板,每隔1 d查胆红素1次。观察组于生后0.5 h内开始喂奶的同时,采用间歇蓝光照射加口服思密达1.0 g,用10%葡萄糖15 ml调匀后喂服,每8小时1次,连用7 d,用药或照射治疗期间每隔1 d也用同样的方法查胆红素1次,至肉眼黄疸消失。蓝光照射采用新生儿蓝光治疗机(YLG-1型,上海医用恒温设备厂产)进行单面蓝光照射治疗。蓝光谱线:425~475 nm,皮肤距离50 cm。患儿于暖箱内,黑眼罩遮盖双眼,纸尿布保护会阴。间歇照射:每天照射8 h,停16 h。光疗期间坚持母乳喂养,也适量给予输液保证足够的热量和水分。每天观察患儿皮肤颜色进行目测评估,随时注意光疗副作用,当目测为轻度黄疸时停止光疗,仍继续其他治疗。

1.3 观察指标

除每日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吃奶、睡眠、反应等情况,还要记录胎粪排出时间、持续时间、消失时间,详细记录黄疸出现时间、黄疸程度、持续时间、胆红素变化(隔1 d查胆红素1次)以及住院天数项目外,主要观察胆红素下降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胆红素日均下降值及平均治疗天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

表1 两组患儿胆红素下降情况比较(x±s, mg/dl)

3 讨论

母乳性黄疸是美国Arias于1960年首先报道,其临床主要特征是新生儿母乳喂养后不久出现黄疸。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多认为与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关系较为密切。β-葡萄糖醛苷酶在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2]。它能分解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脂链,使肠道的直接胆红素转化为未结合胆红素,后者是一种脂溶性的非极性物质,易于在小肠重吸收进入肠-肝循环,使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加引起黄疸[3]。母乳喂养的新生儿,由于母乳中β-葡萄糖醛苷酶活性较高,可通过哺乳供给新生儿,使新生儿肠道β-葡萄糖醛苷酶含量增加,β-葡萄糖醛苷酶可很快使结合胆红素分解为未结合胆红素,迅速从肠道吸收,增加脾性-肝循环,从而产生母乳性黄疸。

光疗能有效地降低血清胆红素而无明显的远期副作用,是治疗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有效、安全和经济的手段。国内对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已经以光疗为主,在各种波长的光源中,以蓝光最为有效[4-6]。一般在光疗4 h后,血清各种胆红素异构体达到稳定水平。光疗后降低血清胆红素需经过三个阶段:光波胆红素分子所吸收、胆红素的光化学反应生成三种光化学产物和这些产物的排泄。当血清胆红素低于100 μmol/L,光疗不能进一步降低胆红素,此时即达到了“饱和点”[7]。由此可见,一味地延长蓝光照射时间并不能保证良好的效果。最近有动物实验及临床报道[8],蓝光照射时间过长,尤其是大于72 h,可以造成染色体断裂,导致姐妹染色体损伤。故本次治疗采用间歇蓝光照射可避免上述不良反应的发生。研究也表明,间歇光疗避免了持续光疗所致的血清游离脂肪酸(FFA)及色氨酸水平下降,且疗效不受影响[9]。

胎粪内有大量胆红素,50%可被再吸收,胎粪排出时间越早,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就越少。思密达是一种消化道黏膜保护剂及肠道病原清除剂,对消化道内病毒、致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有固定、清除作用。与黏液糖蛋白结合,有修复、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不影响肠道营养物质的吸收。药理学上认为思密达是一种由双四面体氧化硅单八面体氧化铝组成的片层结构,其特殊结构使其有相当大的表面积(约100 m2/g),能覆盖消化道,具有较好的吸附作用。由于思密达口服后在肠道黏膜上形成了一层保护屏障,吸附了一部分胆红素,从而减少了胆红素的重吸收,减少了肠-肝循环,进而达到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效果。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母乳性黄疸采用间歇蓝光联合思密达,既具有较好的降低血高胆红素的作用,又无需停哺母乳,保证母乳对小儿的营养供给及免疫获得,可以减轻母亲的心理障碍,且药物使用方便,笔者认为该方法治疗母乳性黄疸时可常规使用。

[参考文献]

[1]Maiscls MJ,Newman B. Kcmictems in other, vise healthy,breast fedtern newborns[J].Pediatrics,1995,96(4Pt1):730.

[2]孙素欣,赵永.母乳性黄疸72例临床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6,31(6):639-640.

[3]杨翠芬,李慧英.母乳性黄疸78例临床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08,6(20):47-48.

[4]张国风.母乳性黄疸的鉴别诊断[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3):131-132.

[5]丁国芳,朴梅花.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草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3):185-187.

[6]甄琴,丁辉.间歇蓝光与持续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比较[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6,31(3):571-572.

[7]杜立中.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光疗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2):77-78.

[8]Hansen TW. Acute management of extreme neonatal iaundice-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intensified phototherapy and interruption of entenohepatic bilinubun circulation[J]. Aeta Paediatr,1997,86(8):843-846.

[9]万忠和,冯泽康.间歇光疗对新生儿黄疸血清游离脂肪酸及色氨酸水平的影响[J].中华儿科杂志,1999,37(8):504-505.

(收稿日期:2009-02-09)

上一篇:周林频谱与金因肽和湿润烧伤膏联合治疗骨折压... 下一篇:母乳喂养对NICU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生长发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