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开数学学习的动力之门

时间:2022-10-06 12:03:56

敲开数学学习的动力之门

【摘要】 追求高效课堂,势必要求学生能及时行动,并善于行动. 因此,必须提升学生的学习行动力,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关键词】 初中数学;动力;教学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活动,是评价教师组织、引导作用发挥的如何的重要依据. 从教的角度说,教师应努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活力.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注意力

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课堂的开始,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入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中去. 有效的教学就是要通过实际生活情境过渡到教学的内容上. 其实,就是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原型”. 如在教学“函数”时,其中的“常量”、“变量”、“自变量”、“函数”等几个概念很难表达清楚,所以可以举例:在菜场里买菜的时候,经常用到电子秤,那么电子秤上显示三组数字,每组数字分别代表什么呢?学生回答:一个是商贩设定的蔬菜价格,如2元/公斤,一个表示菜的重量,第三个数字表示金额. 师:大家是否注意到,商贩称量同一种菜的过程中,这三个数字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学生回答:同品种菜价格不变,而菜的重量与金额则随着放置菜的多少而改变. 师:在买菜的过程中,单价2元/公斤始终保持不变,这样的量数学上叫做“常量”,菜重和金额会发生变化,这样的量叫做“变量”. 然后进一步提问:菜重和金额两个变量的变化之间有无联系?学生回答:一起变化,并且菜越重,金额就越大. 师:因为买菜时,菜量变化,金额随着变化,所以,菜的重量就是“自变量”.金额叫做“因变量”,又称为菜的重量这个“自变量”的函数.

二、搭建展示平台,开展交流探究活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小组形式来展示学习成果. 通过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可引导学生表述自己的独特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同时,在小组学习中,分工合作,人人参与,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 例如在教学“抛物线”时,可布置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所需材料,如剪刀、纸箱、尺子、胶水、木棍、刷子、牙签、绳子等.探究任务:需要修一座6个车道宽的高速公路桥,而桥下是一条深500m、宽100 m的河. 同时,河水湍急,特别是初春冬雪融化时,而河床为软河沙. 以4人构成一个工程师小组,试着设计桥梁修建方案.传统桥梁均有若干桥墩子,修筑桥墩子昂贵且有难度,同时风大时,因为风洞效应,导致桥不牢固. 所以这不在考虑之中. 专家认为,基于此情况,桥拱最好选择呈抛物线形. 各小组的任务则是基于桥拱呈抛物线形的条件下,明确桥的各种尺寸.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发挥潜能,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融合多种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当今的课堂教学,已经有了许多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如合作小组、知识竞赛、角色扮演等. 这些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很好的契合,真正让课堂“活”了起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发挥. 所以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更好的把数学知识以丰富的形式展现出来,用更加多样的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及其内角和”时,让学生分小组去测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有的小组会把四边形的四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得出结果;有的会沿着四边形的对角线裁剪成两个三角形等,然后对小组的方法进行总结. 我们对这两种方法都应该肯定,然后让学生再测一下五边形、六边形等更复杂的多边形内角和,看哪一种方法更简便,最后自然而然引入“分割法”,并得出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n - 2)·180°. 再如,在教学“图形旋转与对称”知识时,就用多媒体展示直观的过程,借助学生的形象思维优势,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四、兼顾个体差异,在分层中激发学习动力

在一个班级的学生中,存在差异性是必然的,所以我们不能要求学生的基础与能力都是一样的,只能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主动适应学生的发展差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采取分层分类教学方式不失为一种较为适宜的教学方式.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等方面状况,把学生分为优秀生、中等生以及学困生等不同层次,对这些学生采取更为有效的教学措施. 从教学目标制定、课堂教学组织以及阶段学习考核等方面兼顾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如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适当提高教学要求. 对学困生作基础性要求,使教学目标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相适应. 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兼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在课堂提问、板演以及课内练习中,均设计各种类型的题目,让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提高整体教学成效. 此外,在考核时,对学困生适当降低要求,专门设计较为简单的基础性测试题,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调动学习积极性,促进整体教学成效提升.

总之,我们要努力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激起感情共鸣. 并把学生对老师的爱迁移到我们所授的数学学科上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任度,让沉寂的课堂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为课堂创造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文文.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J].小学教学参考,2012(11).

[2]陈元超.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J].新课程,2011(2).

[3]戴建国.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兴趣[J].考试周刊,2010(7).

上一篇:浅谈班主任应具备的素质 下一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走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