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看《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两个英译本的翻译

时间:2022-10-06 11:45:14

从目的论看《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两个英译本的翻译

摘要: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选择了格雷厄姆和许渊冲两位译者对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诗歌的翻译,从诗歌意象,诗歌韵律和诗歌形式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中西文化内涵的异同,探讨了各译本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目的论;英译本翻译

翻译是一门模糊的艺术,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传递出来的语言活动。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尤其是文学翻译,都不容易、甚至不能做到准确而完整。诗歌往往意在言外,其翻译的难度更甚。美国诗人弗罗斯特说:“诗歌就是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 英国诗人雪莱则认为:“想要把诗人的创作复制到另一种语言中去,就好比把一朵紫罗兰扔进坩埚, 还想发现原先色泽和香味的法则――都是痴人说梦。植物必须从种子里重新抽芽, 不然就不会开花――这就是我们所背负的巴别塔的诅咒。” 翻译理论学家巴斯内特比雪莱乐观, 在她那里, “坩埚不再是腐化和毁灭的地方, 而是变幻和新生的容器, 是中转站, 词之蛹, 是凤凰最后和最初的栖息地。” 如何评论这些观点是一个问题,但为了客观地评价翻译, 我们首先应该考虑到译者的翻译目的。在某种程度上, 所有的翻译, 实现翻译的目的和对读者施加积极的影响, 都应该被视为一个成功。 鉴于此,本文从目的论的翻译视角出发,以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为个例,分析和欣赏格雷厄姆和许渊冲两种英译本。

一、目的论理论概说

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由德国翻译理论家赖斯(Katharina Reiss)和她的学生弗米尔(Hans. J. Vermeer)于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翻译理论。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 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 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 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 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目的论强调翻译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诚原则。其中目的原则(skopos rule) 是翻译的首要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也就是说,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连贯性原则(coherence rule)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标准,任何一篇文章中的词语或者句子的意义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语篇的意义密切相关的,因此,译者应当熟悉源语和译语两种语言在语篇形式衔接上及其意义连贯上的特点。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这相当于其他翻译理论所谓的忠实于原文,但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译者通常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达到翻译目的。

二、对《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二译本的评析

古诗词英译大家许渊冲先生在《谈李商隐诗的英、法译――兼谈钱钟书的译论与诗论》中指出:“中诗英译犹如超导,译出言内之意不能失真,译出言外之意则有所创。忠于原诗是低标准,创造美才是高标准。”李商隐作为中国朦胧派诗人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在意象、韵律、形式方面都带有鲜明的中国古诗的特点,能否传神准确地译出富有古诗韵味的译文对译者提出了极大的要求。《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全诗诗人以心理活动为出发点,细腻而真切地将一段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描绘得扑朔迷离而又入目三分。英国作家格雷厄姆和中国古诗翻译大家许渊冲都对此诗进行了翻译,下文将从诗歌意象、诗歌韵律、诗歌形式三个方面对这两个译本进行评析。

(一)诗歌意象的翻译

中国传统诗歌讲究意境之美,很多景物富含特定的情感因素和文化特色。看似写景,意在抒情,对景物描写的联想是理解诗歌传递的感情的关键。因而在翻译中对意象处理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作的优劣。《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一诗短短八句,李商隐却用了多个意象:星辰、风、彩凤、灵犀、送钩、射覆、蓬草等,通过这些意象的特殊排列组合形式诗人创造出了朦胧含蓄的美感,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审美空间。由于中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异,格雷厄姆和许渊冲在对诗歌意象的处理上存在着差异。诸如:

昨夜星辰昨夜风

Last night’s stars, last night’s wind(格译本)

As last twinkle stars, as last night blows the breeze (许译本)

这句以曲折的笔墨交代了昨夜的欢聚的时间:夜幕低垂,星光闪烁,凉风习习。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萦绕着宁静浪漫的温馨气息。格译本采取直译法一字一句地再现了原作,而许译本在保证意象贴近原作的基础上,对诗歌原句进行了进一步地阐释,更有利于西方读者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再如: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For bodies no fluttering side by side of splendid phoenix wings,

For hearts the one minute thread from root to tip of the magic horn.(格译本)

Having no wings, I can’t fly to you as I please;

Our hearts at one, your ears can hear my inner call. (许译本)

此联写今日的相思。诗人已与意中人分处两拨儿,“身无彩凤双飞翼”写怀想之切、相思之苦:恨自己身上没有五彩凤凰一样的双翅,可以飞到爱人身边。“心有灵犀一点通” 写相知之深:彼此的心意却像灵异的犀牛角一样,息息相通。“身无”与“心有”,一外一内,一悲一喜,矛盾而奇妙地统一在一体,痛苦中有甜蜜,寂寞中有期待,相思的苦恼与心心相印的欣慰融合在一起,将那种深深相爱而又不能长相厮守的恋人的复杂微妙的心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格译本在尽量贴近原文意象的基础上更多地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手法。而许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则更为洒脱,灵活地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忽略了一些诸如“彩凤”、“灵犀”等重要的意象。但从整体上来看,都传递了热恋的人儿分隔两地既甜蜜又苦涩的相思之情。由此可见虽然文化背景不同,翻译目的不同,但两译本都忠实地再现了原文。

(二)诗歌韵律的翻译

中国古诗十分讲究音律之美,通常在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而英语诗歌的韵律则有所不同。总体来说,汉语用韵呈现单一化,多用尾韵。英语用韵则呈多元化,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可押头韵、尾韵、元音韵等等。因此在翻译中国诗歌的时候,如何传译原诗的音韵美就成了一大难题。诗歌原文前三联的韵尾押汉语拼音的“ong”韵,尾联则用相似的“eng”韵,颇有婉转旖旎,呢呢喃喃的朦胧之美。

在韵律的选择上,格译本更多地运用修辞来达到格律和韵律美的效果,基本采取末两行押韵,即:abcc. 前两行通过修辞和形式来实现音律的和谐,如首联last night’s/last night’s…, by the west of/ the east of…, 颔联For…/For…, 头韵和对偶句式的运用,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诗意。颈联尾联则韵脚分明,即有头韵的运用还有尾韵的考量,但考虑到整体押韵,一些韵脚也不乏大致押韵,例如teamed/guessed/ride, the/the, palm/warm, hid/red, office/terrace. 但这些译句都凸显了译者翻译的娴熟,也达到了译者的翻译目的,即更容易被英语国家的受众理解和接受。

不同于格雷厄姆,许渊冲作为中国古诗英译的大家则更多的考虑到了尽可能多地保留中国古诗的音韵之美。因而,许译本更多地采用隔行押韵,即:abab。如: breeze/please; hall/call; wine/mine; red/ahead; 整体韵脚整齐流畅,尽量在不损害诗歌原意的础上遵循了原诗的韵律。较好地践行了许本人的“三美”(即音美,形美,意美)原则,也实现了译者的翻译目的。

对比来讲,这两种译本都较好地翻译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不同的是,在翻译的过程中,格雷厄姆作为英语国家的译者更多倾向于英语诗歌范式的影响,较多地使用了头韵这一具有英诗特色的韵脚来渲染气氛。而许渊冲则更青睐于中文母语的表达方式,更多地用尾韵来营造相似的情感氛围。但不论采用哪种方式,两者都达到了各自的翻译目的。

(三)诗歌形式的翻译

由于译者怀有不同的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在诗歌形式的翻译方面也存在着差异。以本诗为例,格译本的形式更倾向于英诗的风格,结构较为自由松散,并不可以拘泥于原始的形式,更符合英语国家读者的审美情趣。就内容而言,也最大程度按原诗的字面意义进行还原。而许译本的形式则更为严谨,译文基本长短一致,对仗工整,在保证意美,音美的前提下尽量做到了形美。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为例,格译为“For bodies no fluttering side by side of splendid phoenix wings, For hearts the one minute thread from root to tip of the magic horn.”,虽在形式方面翻译的极有英诗的风范,但在内容上只是基本进行了字面上的翻译,极有可能对读者的理解力产生障碍。而此句许则翻译的更为妥帖,“Having no wings, I can’t fly to you as I please; Our hearts at one, your ears can hear my inner call.”不仅通过译者的阐释使诗句更加通俗易懂,也保证了形式上的忠实,对于中国诗歌英译有很大的指导价值。

三、结语

在探讨翻译的优劣时,我们必须要充分考虑译者的翻译背景和翻译目的。就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这首诗来讲,上述两个译本各具特色,都对中国古诗的英译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了达到预期的翻译目的,两位译者灵活地运用了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格译本在尊重原始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套用了英诗范式,形成了优美灵活的英译本;而许译本则以诗译诗,经过译者的再创造,践行了自己的“三美”原则。无论何种翻译策略,都将会对我们今后的诗歌英译有所启示。(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苏珊・巴斯奈特、安德烈・勒菲弗尔. 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社,2001.

[2]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3]许渊冲. 唐宋诗一百五十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杨英明.论功能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 2001(6):39.

[5]http:///shangxi_1041.aspx.

上一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与设计 下一篇:从违反合作原则角度分析语言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