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法预约的精彩到思想的在场

时间:2022-10-06 11:10:06

从无法预约的精彩到思想的在场

留心一下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对于教学机智的“浅解”乃至“误解”,往往走进一些误区:其一,随意生成,无限拓展,与课堂教学目标背离,教学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其二,媚俗搞笑,纯粹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制造笑料,丧失了理性的思考和情感的体验;其三,抛却文本,形式主义的活动频繁,忽视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基本属性,课堂教学的“语文味”逐渐淡去。鉴于此,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机智,从而体味语文教育智慧的意蕴。

一、语文课堂教学机智的特质:敏感、投入,基于言语实践的审美感知与创造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往往能创造出许多未曾预知的精彩。然而,很多教师为了追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常常随意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挖掘一些教学细节,甚至被一些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分散精力,偏离了航道,把学生引入迷宫。如有位老师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讨论文中“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的含义时,灵机一动,随即引导学生交流歇后语,然后又利用网络搜索了一组组歇后语,学生一边读一边笑声不断,大半节课时间就这样度过了。又如在学习沈从文的《端午日》时,其间教师为了帮助学生体验赛龙舟热闹壮观的场面,让学生自由活动,有的学生以文具盒为鼓,以手为浆,有的学生干脆操起了教室里的扫帚、拖把,呐喊声此起彼伏,一场紧张激烈的“赛龙舟”就这样开始了……显然在这样喧闹课堂的背后,隐藏的是浅薄和虚妄,而“语文味”已丧失殆尽。

机智包含着敏感性,是一种全身心的、审美的感知能力;语文课堂的教学机智则应是基于言语实践的即兴投入的审美感知。

1.必须牢牢把握“语文”的缰绳

“生成”也许是一种不曾预约的精彩,但更是一种富有灵性的召唤,一种价值引导下的自主构建。应在充分预约中寻求平衡,酝酿突破。在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语文”的缰绳,瞄准教学目标,善于转化一些教学意外的“事故”。注意把握“语文”的本质属性,适时作出反应和调整。

2.莫让学生与文本渐行渐远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在语言的丛林中漫步,或驻足欣赏,或仔细玩味,学生才能对文本有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感悟。正如王尚文教授所说:“书面语的阅读只有还文字以声音,才能在倾听中找回生命的气息,找到心灵的感觉。”[1]个性飞扬而不随心所欲,思维驰骋而不胡思乱想,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理想的语文阅读教学。

二、语文课堂教学机智的调控:即兴创作,对意外的情境进行崭新的塑造

机智表现为临场的天赋,教学就是“即兴创作”。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这样有效生成的境界,必须调控教学机智,正确对待一些意外情境并加以创造性地塑造。

1.“美丽”的错误:无法预约的精彩

错误是极具课程意义的课堂动态资源。因此,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利用学生错误中的可利用因素,追问暗示,及时纠正,也可以因势利导,生成新的教学资源。那么,错误也可变得美丽。在教学陶渊明的《饮酒》一诗临近结束时,笔者让学生默写此诗,有几个学生将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辨”字写成“辩”。笔者引导学生辨别,究竟用哪一个字好。有学生说联系下文“忘言”应该用“辩论”的“辩”。笔者立即引申,原诗却用“辨别”的“辨”,用意何在?学生联系上文明白了要“辨别”的是“此中”的“真意”,这“真意”包含了陶渊明远离官场的纷扰繁杂,追求安逸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志趣,自然得用“心”来“辨”。这里利用了学生的一个别字,深化了诗歌主题的理解,触及到诗人的灵魂深处,显然,这样“美丽”的错误忽视不得。

2.意外的“杂音”:多元解读的另类风景

在预设教案时,教师往往根据课本及教学参考书等文本资料进行研读设计,而学情可以预估但不可定估,特别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经常出现多元化的解读观点,我们应该善于聆听“杂音”,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成果,同时及时纠正解读中的偏差。如在教学童话《皇帝的新装》时,要求学生思考这篇童话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情节的,笔者预先设置的是“骗”字(大臣、骗子、皇帝之间互相欺骗,小孩揭开骗局),而课堂上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说用一个“装”字(做新装、穿新装、揭新装),有的说用一个“欺”字(大人们互相欺骗,小孩结束欺骗),有的说用“虚”字(大臣、皇帝、骗子、成年人都是心虚的)……显然学生的发言全面而深刻,不仅巧妙归纳了童话的情节,也触及到童话的主题思想。

3.学生的差异:课程资源的生长点

受性别、个性、认知方式、生活背景、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必然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正视差异,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承认个体差异,并帮助个体形成适合各自学力的“差异目标”。课堂上需要运用教学机智,将个体差异视为一种交往资源去开发、利用,使得每个个体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最优的发展。教学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时,笔者充分利用学生朗读效果的差异,先请粗犷个性的男生朗读,再请感情细腻的女生朗读。通过对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词中表达的思乡愁苦之情和亡国切身之痛。

4.静默的空白:学生思维的灵性空间

对话教学中的“留白”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召唤性,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意义领域,让学生的思维多向发展,在自由思考的灵性空间生发智慧。学习当代作家沈从文的《端午日》,在完成文本阅读,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后,学生初步了解了端午节的民俗风情,为了进一步领悟课文的文化内涵,增加言语实践的机会,笔者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借短信息表达情感,于是将手机里的两则短信读给学生听,然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短信创作。有了这样的契机,学生会在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所留下的“空白”中,进行言语实践,从而迸发灵性,妙语连珠,惊叹四座。

三、语文课堂教学机智的氛围:营造情调,在立体的对话中触摸言语生命的体温

课堂上笼罩的特定言语气氛可能会阻止或者促进教师和学生间的联系和接触,这种气氛是由于存在或匮乏某种机智所导致的。每一个情境都有它自己的调子,一个“好的情调”的构成要超出言语语调或说话的语气。《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营造一个有利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他们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在立体的对话中走进文本,品味语言,丰富语感,陶冶情操。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特殊的对话者、解释者,他们的知识积累还不够深厚,人生阅历还不够丰富,审美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文本视野与学生视野之间存在着距离,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视角的转换,消除张力,达到视野的融合。

四、语文课堂教学机智的升级:思想在场,在反思中提升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准

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思•范梅南将机智定义为“充满思想的行动和充满行动的思想”。[2]语文课堂教学机智的催生和深化,必须强调语文教师思想的“在场”,倡导教学反思,从而提升专业化水准。

每一个教师都会有自我感觉良好或自我感觉失败的上课经历,而这种感觉往往是瞬间发生的,其间激发的教学机智的火花,如果不及时地反思、总结、研究、深化,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丧失殆尽。潘新和先生指出,每一个教师都可以寻找适合自己的一种或数种的体裁,把“后教学”的自省写下来,这是教师的一笔丰厚的个人资产,是教师教育人生和言语生命的见证。[3]

机智需要的是一个微妙的规范。机智要求我们能“读懂”或理解课堂的情境以便作出恰当的言行,并进而利用教学札记、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教学评论等形式及时地总结写作,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教学机智,丰富教育智慧。诚如窦桂梅老师所说:“正因为写,你的笔就要和你的课堂通过心灵的桥梁发生联系,你会忠于你的课堂,兼纳别人的‘声音’。写,让自己活得明白,更让自己活出了精彩。写,也许会改变你的课堂磁场,甚至改变你的生命属性。”[4]生命这支“思想的芦苇”,只有借助于书写,才能使自己“在场”;只有细腻的情感的召唤,才会引起彼此的共鸣,在彼此心灵深处留下深深的烙印。

注释: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2.

[2]马克思•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

[3]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2.

[4]窦桂梅.写作,改变你的属性[J].人民教育,2007(6).

(作者单位:江苏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

上一篇:作业成为产品,学生成为员工 下一篇:电工电子课“三环节”教学模式探索